铜陵铜文化的特质及其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探析

2014-03-29 13:34:50王跃飞韩正安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铜陵文化发展

王跃飞,韩正安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复杂的经济、地理、政治等因素背景。例如,徽商文化的重商主义传统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徽州地区的土地贫瘠和经济落后等因素而导致。又如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在传统农业社会里长期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这里的人民一般安土重迁,不愿意向外流动,这就必然导致这里的人民比人口迁徙流动频繁地区更加重视诚信。而那些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地区其区域文化则往往带有较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如燕赵文化。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相当的“正统性”,受宫廷政治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地域文化一方面受当地经济、地理、政治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地域经济发展最有深远影响力的因素。它通过融入经济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城市与企业形象等多种途径影响一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持久动力,提供经济发展的软性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现时代,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交融、越来越一体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形态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例如浙东文化的经世致用、义利并存、开拓创新特点,是浙商成长的良好文化背景;而岭南文化的自由开放、冒险开拓、务实创新精神,是粤商发展的文化基因。在浙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浸染熏陶下,两地众多的优秀企业家表现出强烈的敢于拼搏、务实进取的精神,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域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上。在提倡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可持续性的今天,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可以说,各地的经济竞争正逐渐演变成为区域文化竞争。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振兴第三产业、拉动内需和整个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

二、铜陵铜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内涵

(一)文化特质

1. 独特性。在铜陵出土发现的青铜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如,1971在铜陵火车站出土的鸟盖兽耳盉,平盖上塑有一鸟,昂首直立,造型活泼生动,与传统的中原青铜器庄严厚重、规矩严谨的风格大为不同,被认为是春秋中晚期南方青铜器清新活泼风格的典型代表作;1979年铜陵县钟鸣镇出土的西周龙柄盉,整件器物构思巧妙,造型别致,一改中原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给人以活泼生动的愉悦感受;在铜陵地区发现的四喜铜娃,两个小男孩扭结在一起,似乎在角力,又似乎在扭打,娃娃肌体丰满,眉目清秀,双耳硕重,福态稚嫩,脸部表情十分生动,造型特别精巧有趣,纹饰细腻精美,与中原铜器雄浑凝重的风格迥然不同。另外,铜陵出土的不少青铜器纹饰方面也明显有别于中原铜器,如窃曲纹被分解或简化,鸟纹华美繁缛,工艺纤细,绳纹、弦纹普遍使用等。尤其是有一件浅盆式春秋蹄形鼎,腹饰重纹在一周连接处突然改为折线纹,这种随意性强烈表现了铜陵的既精致又富有创造性的地域文化特色。

2. 悠久性。青铜文化起源于长江流域。著名矿冶考古专家华觉明说,铜陵从商周到唐宋一直是我国采铜冶铜的中心,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在铜陵市的铜官山区、狮子山区等地到处可找到古铜矿开采遗址,最著名的是金牛洞遗址、罗家村遗址,据考证其开采时间可追溯到春秋年间,是我国最古老的青铜文化遗址之一。

3. 多元性、丰富性。一是青铜文化与当地江南文化、五松山文化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铜陵自古人文荟萃,唐、宋以来很多文化名人来铜陵都留下了文化遗迹。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铜陵曾咏名作:“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苏东坡游此地也留下了著名诗作:“南北山光照绿萝,濯缨洗耳不须多;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还有千年大通古镇、太白书堂、荆公书堂等历史文化遗迹。说明铜陵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铜陵出土和发现的不少铜文物可见 盉,如“西周龙柄 ”“四喜铜娃”“唐代云龙纹铜镜”,相对于北方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和图案比较精巧灵秀,具有明显的吴越文化特征和皖南土著文化色彩。此是铜陵铜文化与江南文化结合的有力见证。二是铜陵铜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诗歌、书法、雕刻、铜工艺品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在铜陵参观冶炼铜矿时所留下的不朽诗章,可说正是古铜都铜产业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铜陵出土的不少青铜器上刻有庄重、典雅的篆体文字和丰富多彩的雕刻图案,是中国五千年灿烂历史和文化的凝聚。如今,那些遍布市区诸多造型各异、精致大气的铜雕塑、铜工艺品,如“丰收门”“起舞”“时空”“山水之门”“铜陵之音”“商周青铜壁”“四喜铜娃”“矿工之魂”等,则是铜陵铜产业历史悠久、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最好见证。

4. 应用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古代文化与铜产品的有机结合。如前所说,铜陵发现的青铜文物如铜鼎、铜爵等大多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如篆书、雕刻图案,作品造型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四喜铜娃”传达的是天真活泼的童趣和喜庆祥和的情感,又如有些青铜器上刻有龙、凤、花果等图案,传达了古人追求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二是铜产品、铜工艺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铜陵出土和发现的三千多件铜文物中,有生产工具(如铜斧铜钻)、祭祀品(如夔龙纹鼎)、装饰品(如鸟首饰件)、生活用品(如铜爵、铜镜)等。说明在古铜陵,铜产品已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我被杀死了,我又一次被杀死了。这怎么会呢?一个灵魂怎么会被扭断脖子呢?我双手捧着耷拉下来的脑袋,陷入了沉思。

(二)精神内涵

1. 古朴厚重,精致大气。从铜陵发现的古青铜器可看出,如商代饕餮纹斝 、西周龙柄盉、春秋鸟盖兽耳盉、春秋兽面纹大鼎、春秋变形夔纹分体 甗 、春秋龙耳鸟纹鉴、春秋乐器编钟、唐代云龙纹铜镜等,造型古朴典雅、精致大气,无一不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如铜鼎是古代帝王使用的主要祭祀礼器,象征着古代农耕文明的祭祀文化和帝王的高贵精神。而青铜器上的各种吉祥图案、人物、文字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的生动再现。

2. 熔旧铸新,敢为人先。铜产品生产工艺的特点就是“熔解”陈旧的,“铸造”新颖的。从铜陵出土的铜文物和铜矿遗址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铜产品有不同的工艺特点。汉、唐以后的铜器冶炼和铸造工艺与战国时期就有很大的差别,如用白铜、黄铜取代青铜。这使得铜陵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特色。

3. 自强不息,勤劳朴实。古代铜矿的开采、冶炼和加工是一个长期、艰苦、辛劳的过程。因此它磨练出了铜陵人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精神。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铜陵看到宏大的开矿场面时,感慨而作一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可谓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6]

三、铜陵铜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铜陵的区域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皖江文化与铜文化的融合,铜文化是铜陵最大的文化资本,应该要好好加以利用。铜陵的铜文化有着如上所述的优秀特质和内涵。而皖江文化则比较注重文以载道,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在历史上对皖江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铜陵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整合皖江文化与铜文化中优势资源,使之成为区域创新中凝聚各方力量的核心,并最终形成区域创新优势。铜陵铜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内化、丰富铜陵企业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

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要内涵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铜陵铜文化的很多精神元素可以很好地运用于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品牌建设,丰富企业的发展理念。如,可将“古朴厚重、精致大气”作为企业产品的设计理念,将“熔旧铸新,敢为人先,”作为企业制度和产品的创新理念,将“自强不息、勤劳朴实”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和人力资本发展的理念。同时,可将铜陵铜文化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运用于企业的品牌设计和建设,如广告宣传、产品的外形设计和包装等等。

(二)延拓铜陵的产业链

铜陵的铜文化元素在很多方面可运用于产业经济建设领域。如可参考铜鼎及其他铜工艺品的造型来进行建筑设计,将铜文物上的图案运用于装潢设计和产品的包装设计等。实际上,铜陵完全可以围绕铜文化主题来打造铜文化产业链,形成铜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又如,笔者认为,青铜鼎最能体现铜文化的“精致大气、熔旧铸新”的精神内涵,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以青铜鼎造型为题材的铜工艺品、建筑、家居装饰的设计、生产与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7]

(三)推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当前,“文化 + 旅游”的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潮。独特的文化旅游与自然景观旅游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地丰富旅游体验的内涵,提高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拓宽区域旅游业的产业链,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旅游服务兼具消费性、生产性和服务性,其在促进知识交流、产业合作、产业创新和加快整个区域的创新速度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复合旅游产品、增加服务内容、与创意产业结合、旅游组织创新和促进铜陵区域文化传播五个方面的变革,就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粘合作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碰撞,从而能促进铜陵地区区域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形成,推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

(四)提升铜陵人的市民素质和人力资本的素质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提升市民素质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铜陵铜文化有着如上所述的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涵,深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如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等优良品格。这些方面只要努力地加以挖掘、提炼、传承和弘扬,通过辐射、传播,就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升华铜陵人民的市民精神与文化素质,同时也将能够提升铜陵工商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素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五)提升铜陵的城市形象,升华城市的发展理念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城市对外的名片。良好的城市形象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可以给一个城市或地区带来各类优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而展示城市形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靠其独特的文化的魅力。如提到北京,人们自然想到故宫和长城;提到西安,自然想到兵马俑。所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全面地传承和弘扬区域文化,用它来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及社会与文化发展进行全面的打造,就显得特别重要。

铜陵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因铜建市,而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铜陵市的城市形象正确定位为一个工业化与文化发展并重的现代化城市。应将铜文化理念和精神因子渗透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融入到城市广场、公园、雕塑、广告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建设,以及城市管理和城市精神的培育之中,这无疑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铜陵城市形象和魅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城市的精神内涵。近几年铜陵市通过举办青铜文化节,建设了铜文化主题公园,建造了大量铜艺术雕像、壁画,无疑大大地美化了铜陵的市容市貌,美化了铜陵的城市形象。现在,铜陵人已把“古朴厚重、精致大气”“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等这些折射铜陵铜文化精髓的精神内涵作为铜陵市的发展理念,并内化为市民精神,则是一个非常正确而有战略远见的举措。

四、弘扬、发展铜陵铜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对策建议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铜陵市开始重视铜文化的研究和铜文化的发展。就铜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初步形成涵盖十多个大类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左右;培育了一批国有和民营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投资格局日渐形成;形成了以铜雕塑和艺术品生产为核心的铜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以青铜帝国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已经启动。另一方面,铜陵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制约发展的问题不少。如,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文化企业小、散、弱,集约化程度低;发展机制不够完善,政策标准不配套。在铜陵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必须尽快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扭转劣势,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铜陵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笔者认为,弘扬、发展铜陵铜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其具体措施主要为:

(一)要对铜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开发,全方位促进铜文化建设,拓展铜陵文化产业链

对铜陵的铜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要从工艺、美术、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文化部门要和经济部门、科研部门紧密合作,探讨铜文化的各种元素如何全面有效地加以应用。

1.发展铜陵特色的铜工艺品研发、制造和流通。铜陵的铜文化历史悠久丰厚,铜产业发达,铜产品丰富多样。铜工艺品如铜鼎、铜爵等精致大气,有很高的文化品味、历史韵味与收藏价值,只要对铜工艺切切实实地加以传承、开发和创新,并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进行品牌建设,铜陵的铜产业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促进铜文化商品市场建设,丰富铜文化商品的内涵。文化产品包括物质文化产品与非物质文化产品。铜文化的物质产品有铜器、铜雕、铜工艺品等,非物质产品有诗歌、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等形式。目前,铜陵的铜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产品方面的发展还很不足,不仅形式单一,而且对铜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掘也很不够。在物质产品方面,如铜工艺品的设计与制造,也存在式样单一、同质化的现象。铜陵青铜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没有在工艺品设计与制造中得到全面深刻的表现。因此,铜陵的文化工作者要认真做好对铜陵铜文化产品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努力地使古老而优秀的铜文化通过适当的产品形式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再现。

3.丰富铜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强化城市的文化风格定位。铜陵的城市建筑既要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还要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相结合。目前,铜陵能较好地展现铜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的地标性建筑并不多,艺术工作者与建筑设计者、铜文化研究者应密切合作,设计出更多的像“丰收门”“起舞”这样的艺术精品,以提升铜陵的文化品位,亮化城市形象。

4.促进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以形式多样、富于感染力的文艺载体推动铜文化建设。铜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通过适当的、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如艺术节、戏剧、歌舞等等。铜陵自九十年代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二次青铜文化博览会,对弘扬铜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今后,铜陵应该多主办以铜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宣传活动,如文化节、文化广场,全面地向社会和市民展示铜陵铜文化风采。另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现代传媒手段全方位地宣传铜文化。

5.推动铜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铜陵旅游业的发展要走铜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路子。可将铜陵铜文化元素和文化体验注入旅游产品中,以彰显铜陵旅游的特色。铜陵旅游业与铜文化产业的融合,应从以下思路着手:铜陵采选冶铜的工艺技术和铜制品以及这些工艺器具的使用、推广,无疑是其青铜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历史见证,也是一个很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通过大力推进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园、“青铜帝国”铜文化公园、国际铜雕园、铜文化博物馆、凤凰山——金牛洞风景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并结合市郊周边如相思树、天井湖、“铜陵太阳岛”老洲乡等自然景观和大通古镇等历史文化景点的开发,使这些景点成为一个有机、和谐的总体,让旅游者不仅能得到轻松、愉快的旅游享受,而且能对铜陵铜文化有一个全面、真切的体验。

遵循现代绿色旅游理念,铜陵铜文化旅游产业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低碳旅游规划、低碳旅游吸引物设计、低碳旅游设施、低碳化管理、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着手实施,积极推行低碳旅游。从而提高铜陵地区的文化产业创新水平,促进区域经济文明发展,推动铜文化旅游产业健康而深入地发展。

6.发展铜文化创意产业。铜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弘扬利用铜文化、促进铜陵的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城市的形象、延拓产业链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国铜艺美术馆、国际铜雕艺术园,对于铜陵铜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铜陵的铜文化创意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培养和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吸引投资、开拓市场等方面做进一步努力。要着力打造铜文化创意产业园,这种产业园是铜文化与铜产业结合的新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和载体,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经济形态,而且符合低碳、绿色的文明理念,对于以铜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吸收其他区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并与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有机地嫁接

不可否认的是,一种古老文化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难免存在着一些消极和保守的因素。铜陵的铜文化也是如此,弘扬、发展铜陵铜文化,关键是要区分区域文化中积极性因素和消极性因素。对于积极因素我们要弘扬、发展,而对于消极性因素则要坚决地予以舍弃。笔者窃认为,该文化在开拓、冒险和进取精神方面略显不足。例如,铜陵人不仅外出经商、创业的很少,就连本地工商业的创业者也多是外地人。因此,铜陵人一定要认识到本土文化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加快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来克服自身的这一弱点。此外,铜陵铜文化还要努力吸收周边区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与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有机地嫁接,如可吸收徽商文化中商业文化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优秀特质等,不断丰富、发展、创新铜陵铜文化,以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

(三)促进文物研究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当前要抓好青铜文物及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青铜文物的保护与重新建设水平。铜陵的经济开发与旅游开发一定要注重对青铜文化遗址与其他文化遗址及文物的保护。一定要通过宣传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文物研究保护事业的发展。

对铜陵的历史文化遗迹,如铜矿遗址、大通古镇、荆公祠堂等,要通过深入研究、考证、发掘和整理来尽快加以修复,恢复历史原貌。保护铜陵的工业遗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加强保护工业遗产的通知》,通知强调:“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护和彰显一个城市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铜陵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铜矿开采、冶炼历史的城市,因此必然有着悠久、丰富的工业遗产。从商、周开始的铜矿开采遗址、青铜器的加工工具、产品;从清朝末年英国商人到二战时期的日本人在铜陵开矿的遗址、遗物再到解放初的铜冶炼、加工设备,这些既是铜陵以铜产业为特色的工业发展的见证,也是铜陵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应当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全面的调查、登记,并投入必要的资金、人力进行保护、整理。对于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如铜陵县木鱼山冶炼遗址出上的冰铜锭,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使用硫化铜技术的实物见证),可以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放到博物馆展览,也可作为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供游人参观,无疑能够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更好地彰显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的地域文化特色,提升铜陵的城市形象。

[1] 江冰.灿烂的铜文化[J].文化时空,2002,(3).

[2] 杨俊.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3] 蒋华剑,等.浅论铜陵市青铜文化发展现状及其产业化运作[J].铜陵学院学报,2009,(5).

[4] 黄大吉.铜陵全力打造高品位特色旅游目的地[N].铜陵日报,2012-04-10.

[5] 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6] 铜陵地区出土文物[EB/OL].人民网-安徽频道-铜陵视窗,http://ah.people.com,2011-08-25.

[7] 铜陵市长.深度延拓“铜文化”链条发展旅游业[EB/OL].中国新闻网,2011-07-04.

[8] 李 平.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和方法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 2008.

猜你喜欢
铜陵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