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凤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主人公角色。很多人认为康普生家族在小说中符合主人公的经典定义,但他并没有经历过从认识错误到承认错误的过程。小说的题目与班吉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小说中最关键的部分也都是由他进行见证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班吉才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凯蒂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从对其他人的影响力方面来讲,凯蒂对他人的影响力无疑是最大的。小说中的注意力和感情部分的核心就是凯蒂,她已经成为小说中不同部分的连接枢纽。由于她在小说中的形象和一切特征都是通过其他四个人视角进行描述的,因此不同人的眼中描述出的是不一样的故事,也没有哪个人的描述能够成为标准和权威。
在班吉看来,凯蒂是一个有爱心、关爱他人的母亲形象。但是,昆丁把凯蒂当作康普生家族的荣誉。为了能够维护家族的荣誉,昆丁尽力保护凯蒂,向外界宣称她的孩子是他的。但是,他同时又憎恨凯蒂,也憎恨她的女儿。凯蒂爱憎分明,具有独立的个性,她不向传统的势力低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面对自己母亲的虚伪,她敢于揭露;看到杰生的罪恶行为,她勇于跟他作斗争。然而,童年时的凯蒂好像是一个堕落者,她甚至想要逃走,并且不再回来。家庭想要按照传统的思想来塑造她,以期使她成为传统的大家闺秀,但是,凯蒂并不喜欢这样的安排,终于不堪忍受,选择了逃离,在外面寻找属于自己的爱。堕落的凯蒂未婚先孕,有家回不去,同时还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最终,一个曾经天真叛逆的女孩堕落成妓女,成为将军的情妇。
情节中的不确定性也是《喧哗与骚动》中后现在主义手法的体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体现出了自己天才的一面。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很多故事的存在没有逻辑可言。在威廉·福克纳的笔下,现在同过去混合交织在一起,读者无法分清楚其中的具体时间。从情节的发生时间来看,这篇小说中共包括了四个部分,即四个不同的时间段。第一部分为班吉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昆丁部分,时间为1910年6月2日;第三部分为杰生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6日;第四个部分是迪尔西部分,时间为1928年4月8日。这四个部分在本质上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样的联系,似乎是随意安排的。
在第一部分,所有的故事都是通过班吉的视角来体现的。班吉作为一个白痴,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只能通过呻吟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识。在他的意识中,几十年的所有故事都完全聚到了一起,没有秩序可言。第一个情节的杂乱无章为后面的三个故事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昆丁的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二个部分,这个部分的情节发生都按昆丁的意识来展开。他的意识不同于一般,呈跳跃式发展,在他的意识中,现在是模模糊糊的一片,浑浊不堪,而未来又是不可预知的,只有过去发生的一切才是清晰可见的。杰生的故事在小说中被放到了第三章,情节的展开也是按人物的内心意识展开的。通过故事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在杰生身上,有着狡猾、冷酷无情、见利忘义等多种不良的品行。在他的思想里,自己就是罪恶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第四部分故事的情节叙述特点不同于前三章,作者用自己全能的观点来描绘故事。
威廉·福克纳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在他的笔下,小说的四个章节的故事情节散乱无序,仿佛一座迷宫,读者只有在阅读中慢慢地将所有的情节拼在一起才能够看到其中的联系,才能看到一副家族没落的画卷。
福克纳对小说中语言的历练也同样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色彩。福克纳使用简单精炼的语言来描述第一部分的故事内容,这跟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关系。班吉是一个白痴,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简单的,因此,用简单的语言在第一部分进行描述,通过对小说第一部分的统计,我们发现班吉使用的词汇非常少,而且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动词和名词。语言的简单同时表现出了他内心的简单,也反映出了他智力低下的现实情况。然而,这种简单的语言并没有出现在其它章节中,在对昆丁部分进行描述时,福克纳使用了较为复杂的语言,反映出了昆丁内心的复杂活动,表现出他内心的思想和观念浑浊。而在对杰生部分进行描绘时,作者使用的语言既不同于班吉部分的简单,又不同于昆丁部分的复杂。这一部分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好像在跟人谈话一般随意。在这四个不同的故事情节中,福克纳使用的语言不确定,但能够将每一个故事情节呈现在读者面前。不确定性的语言色彩,体现出了福克纳高超的写作技巧,表达出不同的角色具有的不同的内心世界。
小说《喧哗与骚动》在美国文坛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同时,小说的情节也涉及方方面面,题材类型多样,不仅有婚姻、社会伦理等,还有政治和历史。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来对小说进行理解,因此也会从这部小说中挖掘出不同的主题。第一种主题是批判资本主义为近代社会中的“人性美”带来了彻底毁灭。在康普生家族中,凯蒂一开始是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女孩,家族中只有她真心实意地对待哥哥和弟弟,因此,她其实就是人性美的象征。但到了后来,凯蒂逐渐堕落,成为了妓女、情妇,人性美的一面完全消失了,这也象征了“人性美”在资本主义到来后逐渐消失了。该小说的第二种主题是赞颂黑人的精神美。在《喧哗与骚动》中,黑女佣迪尔西是福克纳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迪尔西是康普生家族的女佣,从小就生长在康普生家中,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能够深明世态,她的身上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为人忠诚、仁爱,又有毅力。“人性的复活”和“人类是有希望”的思想被作者寄托到了迪尔西一样的黑人身上。在这篇小说中,她的形象最为光辉。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美国南方士族阶级价值体系的崩溃。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以农业经济为主,表现为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因此家庭的观念在南方特别明显。但是,在南北战争后,曾经显赫一时的康普生家族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战争结束后,奴隶制度被推翻了,伴随而来的是南方贵族价值体系的毁灭。还有人认为该小说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近代文明的批判。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颇显悲惨,而这些都是受到新旧文明交替的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精神美、人性美和一些道德价值观念逐渐丧失,作者正是要对近代文明进行深刻的批判。
[1]孔耕蕻.《喧哗与骚动》、《高老头》叙事艺术异同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1(2).
[2]黎明,江智利.另一个角度看福克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黎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的任务和语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