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跨文化适应因素分析——基于海南师范大学短期汉语师资印尼培训人员的个案研究

2014-03-29 08:4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印尼经历跨文化

杨 军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1 跨文化适应的解读

1936 年,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edifield),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最早提出了文化适应这个概念.Redifield等人指出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的群体在接触的过程中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Ashford和Taylor认为,文化适应指的是人们在通过学习、谈判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于某一个环境的过程.在《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一文中Kim(1995)对文化适应的界定是:“文化适应”是学习异文化的各种东西以使自己成为其中一员的过程.Seung Hee Yoo(2006)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或认知的过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根据Ward(1996)的理论,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包括:跨文化交际培训,跨文化适应态度,以往跨文化接触经历,语言熟练度,期望,社会支持,人格和文化距离等因素.2006年,Dodd总结了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三大因素,即:“种族身份认同”、“跨文化交往”和“文化融入度”.Ward(2008)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她从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的视角探讨了其中的具体文化因素和一般文化因素.比如:压力和生活中带来的压力事件,人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难,语言能力,个人情境和人格等.

2003 年,陈慧[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京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她主张把跨文化适应因素划分为认知评价、人格、知识技能和人口统计学因素等内部因素以及生活变化、时间、社会支持、文化距离、歧视和偏见等外部因素.杨军红在2005年的研究表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有显著的影响.2010年,车笠通过对65名美籍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开放性与情绪稳定性维度对社会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目前海南高校留学生的国别包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等,据统计,来华留学生中亚洲学生的数量最多,而印尼学生的数量也连续居前列.

通过对相关文献学术论文的搜寻后笔者发现目前对印尼学生的的研究主要集中汉语语言学习方面.关于印尼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及其对策的专项研究尚难查到.本文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印尼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的观察和不同角度的深度访谈分析,探究印尼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在海南培训期间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试图发现影响他们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本研究一方面能够对以往的理论研究进行检验,另一方面也能为某种文化群体的跨文化研究提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

2 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影响印尼培训人员跨文化适应因素是什么?

笔者先后对海南师范大学印尼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进行了课堂,学校活动的参与观察和开放性访谈,对印尼培训人员的学习,生活,语言,社交以及心理等不同层次进行了访谈和观察,以便深入探讨他们遇到的跨文化问题.个案访谈资料共20个.对整个对话,我们都征得了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为了保证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作答,访谈回答语言是印尼语,并最后翻译转写访谈对话内容约2-3万字.具体的访谈问题如下:

☆这次的培训与您过去的培训经历情况相比区别在哪里?

☆在海南生活,您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不适应和不满意的地方?

☆您认为您是哪国人?您如何看待身份认同?

☆您来海南培训之前对这里有什么样的期待?真正来了之后与原先的期待有什么不同?

3 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转写的观察笔记和访谈录进行分析归纳,影响来琼印尼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的跨文化适应因素为:来华和出国留学经历,培训经历比较,身份认同,培训地的气候问题,对留学的期望值,生活设施,管理和规章制度.

3.1 来华和出国留学经历

许:这是第四次来了,对中国情况比较了解.

温:这是我第三次来中国培训了,我还是比较了解这里的一些基本情况的.

陈:我从来没来过中国,适应起来有些困难,想去买点东西,不知去哪里买.

如果跨文化适应者有过留学的经验,那么他们对跨文化适应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他们遇到跨文化休克而产生的焦虑,害怕及压力相对减少,尤其如果他们进行跨文化适应之地的文化与他们经历过的异文化相差不是很大的话,他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异国他乡的文化.

3.2 培训经历比较

当: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来在南宁,学习汉语拼音,声调,生字和课文,但觉得较枯燥,这次项目很好,我们不仅汉语提高了,教学方法上也领悟不少.

美(多次国外培训经历):我参加过多次国外培训,第一次在广州,第二次在北京,这两次都很好,他们什么东西都给我们准备好了.但来这里确实我吓了一跳,好多事情都没安排好.

对于学员来说,他们有的曾经来过中国培训,再次培训时他们往往会互相比较,好于以前的经历会更加满意,否则,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就如上述的采访,学员觉得以前培训的生活设施比现在的好,就会充满抱怨,因此也会影响目前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3.3 身份认同

陈:从小父母就跟我们说,我们是中国人,是华人就必须学汉语.所以来中国,到了这里,觉得自己就是炎黄子孙,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适应起来也没什么困难.

克:我是印尼土著人,吃饭时有很多忌讳,但这里饭堂里可吃的东西好少,还真有些不方便.

2008 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安然[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华裔学生强烈的身份认同会促进他们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更好地自我调节和自我改变.而其它非华裔学员则会因为宗教问题,在饮食上方面有着很大的不适应.

3.4 气候问题

秋:这里冬天没有暖气,我带的衣服也不多,我年纪大了,有点受不了.

当:这里热的时候很热,冷的时候时间有点长,还连续下雨,还真有些受不了.

在印尼,全年没有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在海南,学员都普遍反映不能忍受这里的夏天和冬天下雨的天气.

3.5 对留学的期望值

陈:我觉得海南没有印尼好,印尼比海南发达.

智:这里的学习环境还行,但我觉得老师对我们的引导不够,特别是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不够,对于特别难理解的课文,我希望老师能用英语给我们作恰当的解释.

如果跨文化适应者因某种原因或某种动机而非得要适应异文化,比起那些没有任何目标或任何动机的人,跨文化适应者能够比较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安然(An,2009)[3]在2009年对华裔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华裔留学生的适应过程的理想状态是: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即有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有中国朋友.这样能更快更好地适应.

3.6 生活设施

印尼学员对生活设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变化了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3.7 管理和规章制度

柯:非洲学生晚上大喊大叫,爱捣乱,11点之后还吵,可是没有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宿舍管理太不严格了.

乐:我觉得学校制度要严一点,我们那边就很严.

印尼学员对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很不满,觉得印尼学校宿舍管得严.

研究发现,有过来华培训经历的学员比没有来华培训经历的学员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华裔学生因为内心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因此比非华裔学生更能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学员们普遍不能适应中国的气候;期望值也影响了学员们的跨文化适应;他们普遍对生活设施要求较高;他们认为中国高校的管理及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对外汉语教师及管理者要依据来华印尼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1〕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2〕安然.华裔学生的身份认同和沟通模式[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8(4):88-96.

〔3〕安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61-62.

猜你喜欢
印尼经历跨文化
印尼出手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