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豪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平等包括三个原则: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差别性对待的原则.简而言之,教育平等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来实现人们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它主要包括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方面,关键是机会公平.
第一,受教育机会不公平.受城乡地域的限制,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教育条件的不平等,导致了城乡学生自主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相对减轻了农村教育的负担,但是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就业率远远低于城市的发展.因此,解决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受教育过程不公平.城乡教育无论在教育经费上还是师资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极具不稳定.而农村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倾向,城市地区则可以完全依据如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育等高科技进行学习和交流,而农村地区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造成软件和信息的接受困难,无法吸收最新的教育资源,知识相对薄弱.
第三,受教育结果不公平.由于农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务农等方式,所以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进入具有昂贵学费的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和深造,因此一般普通院校的农村学生比例远远高于重点高等院校的农村学生比例.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就享受不到良好的学习待遇和较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导致农村学生就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市场经济逐渐发达的今天,企业招聘人员的条件往往侧重于高等院校的学历和接受高层级文化的城市大学生,户口及地域的限制造成很多农村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低于城市学生.这是由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导致过程的不公平,最后造成结果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现象如果不加遏制,将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1]
长期以来,城市二元结构的实施造成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愈演愈烈,国家、社会和教育本身如果不采取有利的措施减少城乡教育的公平,几年、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之后,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差距都会进一步的拉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从长远利益来看,需要建立有效的方针政策减少城乡教育公平的缺失.
经济文化的日益交流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交往关系日益密切.低层次人员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为后代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进入高层次领域,而教育基础的不公平和文化的差异,社会各阶层之间很难实现良性互动.因此,教育的不公平使我国社会阶层流动变化较小,各种有能力的人员无法发挥自己的实力和潜能,从而丧失了自身的主动能动性,导致社会失去活力.
社会的政治民主建设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目的,建设公平的城乡教育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人人平等的主要途径,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平等的机会,只有加强教育的发展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教育是人类追求自由和维护社会正义最珍贵的工具,然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以及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严重化只能阻碍和制约我国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我国的社会政治民主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导致城乡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多数部分家庭只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力,无法在教育上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和高素质的文化背景.而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导致农村的教育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渠道发展自己的经济,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差和师资力量薄弱,以次下去,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严重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缺失和不足.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所以教育政策的实施也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城市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而农村落后的环境以及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很难实现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显示,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小学经费短缺问题,其中小学经费紧张超过中学,这种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紧张现状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这种“城市中心论”的思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经济和教育资源的相对滞后,出现了所谓教育上的“城市化”,造成城乡教育极大的不公平.
城乡教育家庭的不同教育观念和不同教育精力的投入,造成了城乡教育子女的思想观念有明显的差异,久而久之,这种差异的持续会严重影响后代子女的成长和发育.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不仅促使城市家庭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他们更多的把文化消费投入到提高子女的技能水平上,比如学习音乐、舞蹈和绘画能力,全年提高子女的能力,使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加上收入来源有限,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为实现高等院校的追求以及为满足最基本的住宿条件和昂贵的学费而努力,农村子女很少有条件下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课外活动.另外,城市教育家庭大多出身于高等学历,知识水平比较渊博,从小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开发他们的智力,而农村大多数家庭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督促和指导自己的子女,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教育理念的缺失和正常的教育发挥.
建立城乡公平的制度保障需要从制度创新开始,制度的创新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首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限制了高等院校大学生择业的机会,户籍所在地的不同制约了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无法保留在自己愿意发展的城市,这种户口生源地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不仅不利于人才的交流,还制约了城乡人口结构的发展,所以应该需要取消这种户籍的歧视政策,建立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不以地域的不同位标准,实现人人都能够选择职业的机会.其次,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城乡教师享有公平的福利制度,增加农村教师的专题立项和科研经费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才能引进一批高素质能力的优秀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促进城乡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教育理念的提升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我们提倡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政府履行着为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重大责任,因此政府需要牢固树立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制定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对农村教育制度的管理和创新.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理念的引导,使其符合时代潮流,跟上时代的进步.最后,国家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地区转移,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持力度,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我国城乡教育整体结构投入经费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国家应该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将大量的财力和教育经费向农村转移,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应该给与地方财政一定的教育经费,提高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帮助农村实现全方位的义务教育.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调查方式,改变农村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设施,通过集资、引资和政府投资的方式,逐渐给农村配置教学设备、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各种资源.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改善农村教师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教育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最后,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定期引进师范类的实习生,加强对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志愿者活动,倡导和宣传教育活动,发挥教育的功能,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采取支教活动,不仅锻炼了师范类学生教学功底,更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使城乡教师进行教育交流,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教育在经济社会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2]为了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应该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教育公平机制.吸引和引进大批的优秀人才,形成稳定的高素质教学队伍,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缩小城乡经济的差距.只有充分认识到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才能进一步地坚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1〕劳丽静,吴志伦.城乡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浅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l0(1):49.
〔2〕2012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