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锋
(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客家音乐文化课程化传承的反思与对策
王小锋
(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作为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将《客家音乐文化》作为适应于地方课程教学的特色课程,是针对教育部关于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学与传承”这一内容的改革尝试,面对课程中存在的传承内容、传承理念、传承方式、传承研究、传承文本等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客家音乐文化的课程化传承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
客家音乐文化;地方课程;可行性
地处世界客都、客家音乐文化资源集中生存的客属地区的嘉应学院,在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也针对国家教育部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的“对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学与传承”这一内容,将梅州地区流传的客家山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这三大最具代表性的客家音乐文化形式进行整合,形成适应于地方课程教学的特色课程——《客家音乐文化》.这一大胆的尝试给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化的传承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随着客家音乐文化课程化传承的深入,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理性地分析和全面的反思.这不仅对于客家音乐文化课程化体系建设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对客家音乐文化健康发展负责.
1.1 文化传承内容设置过于简单
目前客家音乐文化以课程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更多的是将客家音乐文化等同于一般的声乐课或者器乐课.只局限于对客家音乐文化形态的初步欣赏、感知,简单的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学会演唱几首山歌、欣赏一首汉乐作品、或者观看一段表演等一种静态的学习层面,忽视对其精神内涵的把握.其实,客家音乐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和音乐特征只是客家音乐文化的皮毛,其中深层次所蕴含的人文背景、社会内涵、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客家音乐文化的内核.也有部分教师对客家音乐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其置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没有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内容安排上的不够深入使得学生不能从其生存状态的各个层面去了解一个活态的客家音乐文化.
1.2 传承方式注重“专业”理论的套用
众所周知,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开放而出现的两次西乐东渐大潮,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所出现了极其尴尬的局面,大多数人更喜欢用西方国家产生的音乐理论来阐释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下产生的音乐形态.显然这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这种做法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否定.过多的套用国外音乐理论的词汇、乐律学、音乐理论体系、音乐现象、乃至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术语,去解读和定义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现象.汉乐的乐器演奏必须用钢琴而且还要正谱伴奏才显得专业;基本乐理的学习只认西方的大小调体系,传统的民族调式只知道有五个音,不知道其所以然;视唱练习更为严重,在客家山歌和广东汉剧演唱时先需要一个五线谱的版本,还只能按固定调去演唱才能学会,这样的现象在客家音乐文化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已经非常普遍地存在.
1.3 传承对象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
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经济的高度繁荣带也影响到年轻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节奏的巨大改变,传统的客家音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与现代生活节奏不合拍.能不能赚钱成为大多数学生衡量事物有用无用的价值尺度,作为文化的创造和传承者,他们已逐步步入了一个‘反文化过程’:不能赚钱的、老掉牙的‘客家音乐文化’正受到并且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空前轻蔑.”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对客家音乐文化的认识产生偏差.一部分学生明确地持“客家传统音乐文化无用论”的观念.他们认为,面临市场经济和激烈的求职竞争,大学生更应该关注现代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至于传统的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未来求职没有直接的关系.
1.4 研究性传承思路不够明确,定位不清晰.
纵观目前关于客家音乐文化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对于客家音乐文化的音乐本体研究,较多的研究只满足于对客家音乐文化作现象的基本介绍和基本的资料的整理,缺少深入、专业的音乐分析.
其次,对于客家音乐文化的史料发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目前对客家音乐文化的源流与发展的研究关注较少,对史料的研究较少,能找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是人云亦云.
第三、在作为课程化传承的过程中,对于客家音乐文化“体验性”的田野调查的和其生存过程的研究缺失.
1.5 作为课程化传承,教材建设明显缺失
目前,借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对于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可谓遍地开花,各种传承、传播方式琳琅满目.但是,众多的传播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者甚众,但教材都是一纸讲稿,用完一次,就用不到下一次.或者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教授的内容大致形同,传承没有持续性和可发展性.
2.1 深入设置传承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客家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具有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客家音乐文化》课程的内容,需要注重客属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民间音乐采风、民族乐器、民间风俗、民间信仰、地方方言等民族、民间、地方要素的安排.也可以创造更多的能让学生获得就近与本地区客家音乐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密切接触的机会,以帮助其熟悉和了解客家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强调学生在学习内容上能真正地了解地域音乐文化、融入地域音乐文化,从而达到学习、传承和发展地域音乐文化,掌握一个活态的客家音乐文化.
2.2 重视客家音乐文化的本土性
诚然,术语的借鉴基于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对于土生土长的客家音乐文化的研究与表述完全充斥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毫无联系的国外学科的术语,是有效的“借鉴”还是无病呻吟就需要慎重考虑,如果以崇洋媚外去体现其“先进性”,这个问题就与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曾经说过“母语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母语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便没有中心.”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固然有其先进性,但客家音乐文化也有其自身萌芽、生长的土壤,这种文化也是客家民系特定社会、经济、民族及其文化的反映.如果客家音乐文化教育的理论都是围绕着欧洲音乐为圆心才能进行,用西方文化语境下产生的音乐语言来直接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客家音乐文化现象,这样机械照搬的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要勇于寻找客家音乐文化自身的价值,走出盲从西方文化的误区,加强自身母语文化的身份意识,只有深入开展客家音乐文化的本土性教育,深入客家音乐文化最实质、最根基的母语音乐文化,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学习、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客家音乐文化.
2.3 提高传承对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传承客家音乐文化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对其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的学习,他们对客家音乐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热情并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承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客家音乐文化的真正内涵,进而深入了解这种文化、研究这种文化,最后真正对其产生兴趣而去学习.
2.4 明确传承研究的定位与思路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怎样认识和理解这浩如烟海的客家音乐文化传统,是摆在我们音乐工作者和同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说其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不置可否,让其继续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还是加大研究的力度,充分挖掘整理,探寻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将其中心特征深透并使其融入主流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认为,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就排斥和反对客家音乐文化的求新发展,不能置传统的客家音乐文化精华于不顾,我们有必要大力去发掘它、研究它、传承它、发展它.如果我们对正在面临消失的客家音乐文化的研究只满足于音乐形态的最表层描述,而不能深入到音乐的本体研究,那么这样的研究对于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去被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5 加强课程化传承的文本建设
针对以上现状,客家音乐文化要达到课程化传承的目的,就必须加强教材建设,以突出客家音乐文化的本土性、地方性的民间文化特色,选择有着一定代表性的客家音乐文化的艺术品种,以声像资料、文字、乐谱为教学内容,以此构成完整的地域历史文化链条,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目的.通过教材建设,整理和提炼出适应高师教学要求的完整知识、理论和技能体系,将客家音乐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逐级内化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当中,逐步形成独立教材,构建合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展示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
同时,在教材中设计实践部分的内容,为了给创造学习与研究、展示民族民间文化与客家音乐文化的实践机会,拓展学生在课内外学习地方音乐文化的时间与空间,就必须充分利用调查与采集、整理与编创、演出与竞赛等各种方式方法,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
G642
A
1673-260X(2014)05-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