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洁
(广东白云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关键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应用型”的趋势.但是,近几年英语类专业招生过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加之相当一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导致这几年英语类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新定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到首要地位,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也是落实和贯彻教育部批准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践之一.《大纲》在谈到教学原则时指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3]
语言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于英语专业而言,专业核心能力为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能力.应用型英语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在工作中具备在相关领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应用型、开放式、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的创新英语人才.[6]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将人有意识的、可控制的思维分为三种形式,即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创新思维过程就绝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还要有形象思维(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先后交错在作用.创新思维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等.它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
创新思维不仅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人文学科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翻译中也提供灵感和启迪.通过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培养灵感与直觉、阅读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以及在翻译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人才.
创新思维特别注重直觉、灵感等潜意识活动的作用.钱学森教授十分强调灵感思维的作用,他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引自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而直觉,是指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现象或新事物,极为敏感的做出迅速的猜测、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英语口语是一门很灵活的课程,课堂教学走出呆板的词汇和语法训练、设计成活跃的表达和讨论活动将有助于学生灵感和直觉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首先可以展现出具有吸引力的讨论题材,在老师的提问下,让学生产生灵感,直觉地将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自己去研究和讨论,通过灵活表达思想,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其次,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喜欢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自己去探索,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让他们敢想敢说,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甚至错误的观点.这样才能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激活灵感等潜意识思维,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集中性思维则是利用已有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结论.[4]根据西方的有关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主导性成分;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各种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就高.[4]
在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训练中,要将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有机结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种族、不同时代背景的文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比如,让学生阅读丘吉尔的演讲、肯尼迪总统的演讲或奥巴马总统的演讲,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对于民主、自由、平等的诠释,看到西方国家先进性的一面;让学生阅读乔治·奥威尔的《马拉喀什见闻》、雅各·丹瓦的《广岛——日本“最有活力”的城市》,从西方作家的视角看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以及战争给其它地区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灾难,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西方国家黑暗的一面;让学生阅读《喜福会》等美籍华裔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冲突以及融合.通过多元文化的注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方式.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因素,分析和筛选所阅读到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自己的集中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结合培养,使他们从独特的视角看世界,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成为有独立人格的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会导致有价值、有文化的新观点、新概念和新理论的产生.通过想象、灵感等非逻辑性思维的参与,创新思维的结果往往具有新颖性和开创性.
翻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还需要有新颖、开放的文化背景和思维空间.比如,Milky way,在英文中是根据古希腊神话宙斯的妻子“希拉的奶水”的意思,谁吮吸了她的奶汁,便会长生不老.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知道“唐僧肉”会让人长生不老,难以理解“希拉的奶水”的文化内涵,因此不能简单直白地翻译成“奶路”.在中国古代,看银河就象一条银色的天上的带子,因而把Milky way叫“银河”,给人空旷的感觉,让人对无边无际的宇宙产生无限的思维空间遐想.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充满神奇力量的吉祥物,是美好和权利的象征,中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但是英语单词“dragon”在西方文化里却是灾难和邪恶的象征.如果将“龙”直接翻译成“dragon”,就会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价值观的误会,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来“妖化”中国形象,这不是中国人所希望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拓展思维空间,产生新观点、新概念,将“龙”翻译成既让西方人接受、又不伤害中国人自尊的译名.这成了希望在“和平”中崛起并与西方“和谐”共处的中国人创新思维培养的课题之一.
创新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与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基础的,在大的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思维中,逻辑的、形象的、动作性思维有机结合,发散性的和集中性的思维的有机结合,便可产生灵感或科学直觉.[4]创新思维将实现知识即信息的增殖,它或者是以新的知识,如观点、理论、发现来增加知识的积累,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是在方法上的突破,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新的功能,由此便实现了知识即信息的结构量的增加.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即信息量增殖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可以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7]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提出,创新活动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必然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全球多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所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有竞争力的学生,就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集合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全面开启学生的智慧、直觉和灵感.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这样他们才不会墨守成规、迷信权威,在冲破“共性”和标新立异中他们的创造性才不会被扼杀.
〔1〕曹丽颖.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几点思考[J].天津:中国轻工教育,2009(2).
〔2〕赵应吉.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探索[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0-36.
〔4〕杨鑫辉.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思考[J].南昌:心理学探新,1986(02).
〔5〕周泽民.论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常州: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
〔6〕马琳.应用型本科院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咸宁:咸宁学院学报,2010(7).
〔7〕唐洁.创新思维在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培养[J].吉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8〕樊建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J].内蒙古:现代农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