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高校国画教学

2014-03-29 08:44张莉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国画绘画创作

张莉君

(山西师大临汾学院艺术系,山西临汾041000)

论当前高校国画教学

张莉君

(山西师大临汾学院艺术系,山西临汾041000)

本文从现代语境的角度来论述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不同模式,它包括国画教学的发展历史和意义以及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培养模式,并从文化修养;技法训练;审美能力的培养;学习氛围的营造四个方面对这些教学模式提出改革.以期在今后的国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贡献一点力量.

高校;国画;教学模式

1 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模式

1.1 示范教学

国画的示范教学主要用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教学上,它最早是由吴昌硕、潘天寿等画家提出来并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他们虽然很早就有接触西方绘画,但总体而言还很保守,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专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表现国画的情趣和意蕴.

首先,在国画教学上,这些画家大多主张先临摹,这是国画创作的基础,然后再开始写生,最后才是个人的创新并自成风格.他们所强调的是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加练习基本功,到学业完成后再进行革新创作.但这样很难有针对性,所以这种国画教学方式应该提倡学生的自主创作,而不应把宝贵的时间全部放在临摹上.

其次,在国画教学的艺术创作上,一是国画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所有的创作素材都要来自于生活;二是在画面造型上要把创作素材做合理的取舍和安排;三是画面的构图要虚实相间,做到“画中有画”;四是在作品的意境方面要能够传神.五在技法方面,则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基本功.

最后,在对待西方绘画的态度上,他们认为:“西洋素描利用明暗对形体捕捉太耗时,也没多大作用”.但他并不介意这种手法运用到国画的创作中来.但必须对其改造之后才能放在国画的教学中来.为此,潘天寿还创造了“结构素描”的教学模式;在国画创新方面,他非常认可中西风格融合的画风,并提出在深入研究本民族国画风格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由此国画创作才能得到进步.

1.2 中西交融

中西交融的国画教学,是一种新的国画教学模式.徐悲鸿、林风眠等首先提出在国画中融入西方的写实主义风格,自此中国当代高校国画教学中便有了写实风格.而这种国画教学模式却非常重视素描的运用,因此可以说,中西交融的国画教学是建立在素描基础上并带有写实风格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的步骤是,首先在教室内进行素描练习,从描绘造型开始练起,并有慢写和速写等的分别;然后室外教学主要通过取法自然以及利用国画工具进行创作.

在国画教学技巧上,中西交融非常讲究塑形的能力,而提升塑形能力最好方式就是练好写实的功力,如位置要适当、黑自明暗要分明、比例要合乎逻辑、要有动态感和律动性、能够呈现画面的韵味等.这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模式的科学和严谨,以及注重写实主义的应用.

综上所述,中西交融的国画教学不仅在国画的创作中融入了写实主义风格,而且还把现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带入到了传统的国画的教学当中.另外,将素描作为国画造型基础的做法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一国画教学模式在很多高校都有实施.

1.3 现代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现代文化开始大量的涌入使得中国很多的高校开始注意到自身国画教学上的不足,并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其中就有现代主义的水墨国画教学.这一绘画创作表现形式是建立在西方构成主义基础之上的,主要侧重于在中国传统水墨国画中体现西方艺术的特质,即层次、符号以及构图的选择等.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画家有陈心懋、冯斌、韩峰等.

在陈心懋的现代主义水墨国画中,不仅具备国画艺术的精神,而且还融入西方绘画的造型技巧,他非常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进行表达,并有一种特殊的韵味.他在国画教学上认为,国画中的水墨有着很好的独立性,它是画家创作和表现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水墨造型中的点、线、面等变化使空白结构相生,因此,这一技法应该在情感的发挥下利用这种绘画语言来形成整体的韵律感,使欣赏者在视觉上能有动与静结合的体验.在国画教学内容上,首要的任务是创造力的培养,他认为材料特征和创作意念要能够统一起来,水墨现代主义创作既要凸显个人语言,同时还要能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其次要重视作品形态和绘画语言之间的关系,对表现的内容和手法能够进行解构,使画面形成一种张力,给人以艺术冲击和享受.

而冯斌教授对于国画教学的创新也非常的重视,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传统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其创作思路几乎没有什么改变,所以现代国画的创作再不能因循守旧,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让其能够适应不同的体裁和范围,创作方式更加的灵活,只有不断的创新,国画才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其生命力也才能更为长久.为此,冯斌教授非常善于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新性的思考,并以此来指导国画的创作和教学.

1.4 画展观摩

现如今,国画展的方式可谓多如牛毛,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以政府机构指导的大型美术作品展;一类是由社会团体以及学术机构举办的展览;还有一类是私人或画廊举行的展览等.其中,官方的画展对高校国画教学模式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在这些画展中展览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后留下的精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所以这些展览的作品会有很广泛的传播,并被不少高校国画专业拿来学习和借鉴.而由于社会文化导向的不确定性,师资力量的不健全,以及地域的局限等问题,很多高校国画专业并没有什么优势和特色,对于国画教学很少有自己的主张和建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国画展中的艺术精品就成为这些高校国画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直接借鉴国画展览进行教学的方法也会有明显的不足.首先这些展览的作品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对经典艺术格调的不断模仿和抄袭,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国画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次由于国画教师在理解上的不同,对于画展中的画作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这很容易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态度,这对于国画的教学和创作而言是不可取的.

2 关于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思考

2.1 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

在当前,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国画的教学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修养,要全面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国画的学习者来说,理论是基础,而文化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且也为绘画创作累积更多的素材.例如,人们对黄宾虹先生的印象可能只是画史和画论教师.殊不知他还从事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在文化理论上拥有很深的修养,才有高品质画作的诞生,才能在国画的创作方面有所造诣.只会画画的人,其艺术道路是狭窄的,而通晓美术文化和历史的人才有可能登上艺术之颠.

2.2 加强传统技法的训练

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技法训练,也同样值得重视.传统国画的教学非常强调对古代画迹的临摹,即用这种方法来认知国画风格与画法的沿革,把握运笔的方法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我国历史上的谢赫就曾把“传移摹写”列为“六法”之一.临摹方法对国画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潘天寿、诸乐三等就很重视传统技法的运用,潘天寿曾言:“吾国唐宋以后绘画,先临仿,次创作,创作中间以写生”.传统的画家或教师对此都非常的认同.因此,加强临摹对学生更好的认知中国绘画传统、把握笔墨语言有着其他技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

但是加强高校学生传统技法的训练并不只是进行技术上的教学,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即让他更加的理智和敏锐且有丰富的想像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2.3 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传承和创新国画艺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画的基本造型方法是以线造型,通过运用生动的笔墨线条将时间和空间统一于同一幅画作当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和传递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东西方绘画无论是在艺术特点还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形和再现,国画更加注重写意和神韵;西方绘画大多借助光和色,而中国画则一般借助于线条.这些差别造就了国画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绘画,它有着独立的体系,并且凸显东方的意蕴和情调.所以,在高校的国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修养和绘画技法的训练,更要重视让学生掌握如何品评和鉴赏及对艺术语言的感受能力.

2.4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绘画精品越来越少,它们大多被馆藏或者私人收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画作的保护.但人们已经很难再见到它们的真迹,我们平常所见的所谓“经典画作”大多是印刷品或者复制品,这对高校的国画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没有看过真迹,所以很难对其进行的欣赏和审美.

就此而言,教师和学生应当经常走进博物馆和艺术馆,去亲身感受绘画作品的魅力,而馆藏艺术品也应多多向公众开放,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美展示出来.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教育学生和时代、民族融合在一起,不断充实个体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和蓬勃的创造力,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国画人才才有生气,其创作才会充满韵味.只有让学生把握住传统国画的根脉,他们的兴趣和才能才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国画才能得以向前发展.

3 结语

高校国画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画的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基石.当代高校国画教学应在此基础上吸收和融入多种教学模式,并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以逐步提高国画教学在大教育背景下的分量和地位.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需要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一起为高校传统国画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多元化作出努力,为国画教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董立军.国画教学[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潘公凯.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3〕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帅伟钢.现代国画教学模式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

〔5〕常德强.对国画教学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8(12).

G642

A

1673-260X(2014)05-0172-02

猜你喜欢
国画绘画创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国画欣赏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