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潜
(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影响,因此,语言必然同社会的道德意识以及伦理关系有联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多,人们在网上的交流也开始越来越多,随之产生了网络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而网络体就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
网络体是对当前网络上流行的“蜜糖体”、“红楼体”、“梨花体”、“淘宝体”、“走近科学体”、“李刚体”等的总称,是在网络上流行的特殊的语言形式,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网络体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它可以出自网络论坛或网站,例如“淘宝体”,“校内体”;也可以来自纸质媒体、电视或电影,如“TVB(香港无线)体”,“咆哮体”;还有的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追踪与关注,如“高铁体”,“撑腰体”;有的甚至是一些人物具有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或者话语,如“红楼体”,“梨花体”.所以,网络体并不是说只有几种,而是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
网络体的概念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体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有一定的格式以及可塑性的内容.例如,“淘宝体”一开口便是“亲”,“咆哮体”结尾一定是“有木有”,而在其中你可以填上你需要表达的内容.此外,网络体在流传上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并且多以吸引人的眼球为特征.网络体的流传一般都是经过n多的网友自发地发表、分享和转载才得以流行.而是否吸引人的眼球也是网络体得以在更广的范围传播的重要特征.现在的网民以青年人为主,他们是最具有创造性和张扬自我个性的人群,所以由他们创作和分享的网络体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这种特点.网络体的口语化也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是”说成“素”,“这样子”说成“酱紫”,“非常”说成“灰常”,张口闭口便是“亲”,“有木有”,这这正是网络体的口语化的特点.
但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并不是没有任何制约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网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就是网络语言伦理.网络体属于网络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故而具有网络语言的伦理特点.
网络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特征都淡化了,如性别、年龄甚至是相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因生活空间、民族、信仰等因素不由自主产生的道德行为在网络中被剥去了,只剩下发自内心的缺乏外界约束的行为.故而在网络体中折射出网民更加强烈的自主性.
网络体从产生到传播都是网民自发的行为,有些网络体的流行根本找不到具体的作者,只是在不断地转载,分享中得以风靡.某个人或者群体的意愿通过某种固定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被表达出来,进而引发更多的人产生共鸣,然后再通过他们的“接力”形式的创作,网络体便形成了.“淘宝体”最初只是淘宝网上的卖家对于商品的描述,但是在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的录取短信上竟然也出现了这种格式.“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亲,9月2号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全5分哦!给好评哦!”“淘宝体”一时间备受好评.
网络语言深深植根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中,而互联网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性.网络体并不是局限在某个网站或者某个群体之中,而是广泛的在整个互联网环境之中传播,甚至于流行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故而,网络体能带来新的语言伦理道德问题.
在互联网这个开放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风俗和道德规范相交织,网民之间的交流和冲突不断,新的多样性的价值观逐渐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从而产生新的道德规范.网络体同样能够反映人们在社会中的多元化的需求和不同的利益关系,体现出人们道德规范的多元化特征.在2010年的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区里两女学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者李启铭非常淡定地耍狠:“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李刚体”开始爆红网络.人们对于这一事件的调侃滔滔不绝,尤其是对于最后此次事件的处理上更是让网友发出了什么都“不如我爸是李刚”的感概.
与现实不同,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网络语言所受到的约束相较于现实社会更加弱化,因此需要网民具有更强的自律性.
在网络环境中,似乎做什么都没有太大的限制,在社会现实中的公德似乎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现实社会中做事情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下去做一些丢脸缺德的事情.但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谁也看不到谁,有些人就抱着没人认识自己的想法肆无忌惮地发表一些有反伦理道德的言论.这些现象在网络体上也显现了出来.“装13体”,这种网络体的源头已经无从考证,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作者多少有些无病呻吟,总想彰显自己的品位、格调以及突出某种意境,但看多了却适得其反,令人反胃.
正是因为网络语言具有以上的伦理特点,所以加强网络体的伦理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也会出现在网络世界.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人们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更小,由此带来更多新的道德问题.网络语言作为网民在网络上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无时无刻不反映出人们的道德水平,网络体作为网络语言的代表更是反映出了很多伦理问题.所以,加强网络体的伦理构建迫在眉睫.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需要对网络语言进行道德上的制约.网络世界里一样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然而在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对网络进行制约.在进行网络伦理建设的时候应当吸取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优秀的道德成果,结合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制定出符合网络社会环境和符合人们道德需要的新标准.例如公正、无害、互相尊重以及互惠互利等原则.加强网络伦理建设还应形成良好的网络语言道德氛围.语言的氛围极其重要,每个人的语言风格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且网络语言又是一种极具有传播性和感染力的语言形式,所以网络语言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网络体”之所以能形成一种潮流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网络语言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使得人们之间失去信任,对社会充满了怀疑,在这种语言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势必会发生转变,故而网络语言的道德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现实生活中道德对于人的约束力并不强,不能只寄希望于人的道德自觉.而法律则是具有一种强制性,有国家政权作为后盾,只有这种强制性的力量才能约束人们在网上言行举止,营造一种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和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在法律法规中也涉及的比较少,在网络法律法规方面缺少类似于《著作权法》、《专利法》等这样的法律.关于网络法律法规的建立一方面要做到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媒体舆论的监督.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网络语言的流行往往是爆炸式的,一种思想会很快的在网上传播开来,而一些媒体舆论通常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对于媒体舆论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网络法律法规还应该对网民的言论进行监督.例如应当严厉禁止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的行为.
网络语言属于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网络体进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体有时候带给人们的并不是轻松愉悦的心情而是一种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深深的无奈.“找狗体”来自一则@家居曹老师发布的微博,内容是自己养了7年的爱犬走失,如有人将狗送还,他将赠送一套价值56万的住房,一时间网友纷纷转发,网民纷纷评论称“不上班了,找狗去”“啥都不干了,找狗去……”,“找狗”一时成了微博热搜关键词.“人不如狗”这种社会现象并不少见,现在的人们对宠物狗的宠爱和亲近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家人.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渐渐的变得扭曲.这时候便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其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所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语言更大程度的需要网民的自律,所以需要加强网民的自律性教育.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交往都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形式,人们的语言行为受到别人的监督和大众舆论的规范.但是在网络社会中,这种监督被最大限度的削弱了,人们往往处在一种“独处”的环境中.尤其是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往往采用匿名的方式交流,所受到的道德约束就更加小了.这时候道德的自律就更加重要了.
我们可以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找到教育网民自律的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很符合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际的特征,即“慎独”.“慎独”论出自儒家经典名著《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有德行的君子即使在没有人注意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做到完全的自律,这正是“慎独”论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网络环境也相当于这种无人监督的状态,在不为他人所监督的时候保持自身的这一份道德操守是每一个网民需要学习和发扬的.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网上弥漫的那种“无节操”的语言行为,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慎独”.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黄自然.网络流行体的流变机制和传播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11).
〔3〕郑洁,白崭.伦理学语境中的网络语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4).
〔4〕刘刚.论网络语言的道德建设[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1).
〔5〕陈万求.网络伦理难题和网络道德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