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索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4-03-29 07:52赵光锋张树堂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源语语言学译者

赵光锋,张树堂

(1.山东交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3; 2.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索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

赵光锋1,张树堂2

(1.山东交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3; 2.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认知语言学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在80年代末将其引入国内。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积极地探索外语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本文分析了这种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改进翻译教学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翻译教学;译者主体性;应用

学者王寅认为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为人类语言不是自治系统,如果没有人类的感知和体验,也就不能形成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能力系统[1]。必须从体验视角来阐述语言,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来讨论语言。在语言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与体验感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实和语言间有“认知”作为中间环节。从翻译视角分析,可以将翻译看作认知主体以现实体验为背景把源语言映射、转述成目标语言的认知活动。王寅提出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并提出了体现这种模式的几种观点,即翻译的体验性、互助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分析以及译出源语篇想要表达的“两个世界”。[2]本文结合具体事例来探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拓宽培养译者的方式以及教育内容

认知语言学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培养未来译者主体性的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师改进和提升翻译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也有助于教师完善翻译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内容[3]。从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已经成为了翻译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点评译文的教学方式。因此,要基于培养未来译者的高度来培育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多方面地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从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要提出科学的翻译方法论,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类型的翻译方法。不仅要以传统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转换技巧,比如直译、意译等为重点内容的翻译教学,还要坚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语篇性”特征。从翻译教学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实用性强、交流价值高的相关语篇,合理地编写翻译教材,为每个源语篇配备2篇或者3篇参考译文,让学生分析源语篇的“两个世界”,讨论相关译者在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在比较、剖析学生译文和参考译文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创造信息,运用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

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体验互动与再创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具有体验互动性特征。第一,源语篇作者的创作过程具有体验互动性,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也是建立在认知和体验客观、外部世界活动的基础上的。第二,从体验过程来看,整个过程具有多重、互动性特征。此处的多重互动涵盖了人、本体的互动观,人、本体之间以及现实的体验互动观和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观[4]。从认知语言学来看,翻译活动恰恰是建立在体验互动基础上的认知活动。基于互动体验性的翻译活动成为科学的翻译理论的基础,这是由于人们大体上都有着相似的体验以及认知。翻译的创造性特征深刻地表明了认知和理解源语篇过程中的创造性。翻译的这两种特征恰好成为同一个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特征,双方共存于矛盾统一体中。

在构建目的语译文的过程中,译者会下意识地将自身的文笔风格整合到译文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每个译者都有着独特的人生教育、众多经历、语言风格以及生活感悟等,这些因素会在无意之中反映在重构译文的过程中。巴金曾经论述过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翻译作品中肯定涵盖了创作的成分,因此同一种著作也会有好几种风格不同的译本。此外,每种译本不仅涵盖了原著者,而且包括了译者自身[5]。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译文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但都会或多或少地偏离原文,不会亦步亦趋地复制原文。

三、译者主体性发挥:再现“两个世界”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任何语篇都反映了源语篇创作者的客观世界以及所认知的主观世界。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即便是人们面对着相同的客观世界,在认识上也会有差异,更不用说处在不同世界的人们去理解源语篇作者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了。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可能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和论述的认知世界。译者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自身所处时代、社会的主流权利话语的影响,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地不完全再现源语篇中的“两个世界”。比如,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译者EvanKing在译介老舍先生的《离婚》作品时,考虑到当时美国在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的因素,擅自以较大的篇幅更改了原故事的诸多情节,这在很大程度是对原作者话语权的剥夺,从而凸显了自身的话语权[6]。

四、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从主体性来看,“它不但表现人依赖于客体对象,而且还表现为客体对象制约着人。”[7]“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改造客体、影响客体以受客体制约、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8]翻译从来都被视为译者的创造性活动,属于二度创作范畴,肯定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译者在翻译每部作品的过程中,要很好地认知作者要表现的“两个世界”:文化背景、思想内容、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例如,许钧在与赵瑞蕻、杨苡夫妇就翻译创造性的访谈时说:“实现有创造性的翻译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联作品所表现的文化背景以及思想内容,特别是西方的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9]。”在这段访谈中,针对罗玉君将《红与黑》作品中于连的内心独白“Monstre! Monstre!”(“魔鬼!魔鬼!”)引申为“啊,社会的蟊贼啊!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啊!”赵瑞蕻以为它存在着过度的主观渗入,因此显得非常不合适[10]。

五、结语

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还配备了大量的翻译练习和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翻译教学的效果,还为学生在今后的翻译活动中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论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翻译的需要。

[1]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2]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英译赏析[J].外国语,1993(2):81-83.

[3]姜风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81-82.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583.

[5]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40.

[6]王平,林蕴玉.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6):98-99.

[7]魏小萍.“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22-28.

[8]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86.

[9]谢世坚.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149-152.

[10]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63.

2014-03-12

赵光锋(1976- ),男,山东平原人,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认知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H319

A

2095-7602(2014)05-0163-02

猜你喜欢
源语语言学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