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小说《命命鸟》佛性美学的深层观照

2014-03-29 07:52王婧婕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佛性许地山佛学

王婧婕

(延边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许地山小说《命命鸟》佛性美学的深层观照

王婧婕

(延边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小说《命命鸟》深刻地揭示了其以佛学为情感本体探讨人生,追问生命本质,探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基于对许地山生平经历的透视及其作品的剖析,进而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佛性美学意蕴,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其对人类灵欲深处的生命探求。

许地山;《命命鸟》;佛性美学

许地山(1893-1941)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受家庭及个人经历的影响,许地山对佛学有很浓厚的兴趣。许地山的母亲与舅父都笃信佛教,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使他从小就接触佛教,并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佛学的熏染。他自幼生活于粤闽地区,地缘上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向来十分密切,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情感在热切时的遽然放逐等种种悲苦后,许地山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有了更加敏锐而深刻的生活实感,从而升华为他内在的情感体验。

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的《小说月报》,此时正是20世纪中国最为苦难的一段时期,社会一派迷惘沉闷的格调:黑暗的政治统治、持续不断的战争、满目萧条的社会景象,把富有时代感和民族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牢牢束缚在精神痛苦的边缘。许地山作为一个富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青年人,面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灵与肉的强烈碰撞、复杂的时代环境及悲苦的人生历程,对佛教文化的依恋正是当时精神和生命无所依托的一种深层心理的需要。他毅然选择了在回归现实的基础上用佛家的感悟来消解尘世的迷惘与困惑,通过对此岸世界的超越,来达到对彼岸世界的圆满,从而完成对生命存在的深层观照。

如果说佛学是一个文化整体的话,那么许地山从佛教那里接受的则是情感、生命价值、人生情趣和生存方式等这些积极向善之道。他渴望从自身有限的存在中解放出来,为被压抑的生灵找寻解脱俗世烦恼、心灵皈依的终极精神家园之所在。这些在《命命鸟》中通过对佛性美学的省视深刻地体现了出来。

一、于“生本不乐”、“无念”中冷静地谛视人生

佛家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只有断灭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看破世物的无常、我体的虚妄,才能超脱俗尘生死烦扰。而要得到身心的无苦,就要做到“无念”。“无念”即内心洞悉一切,但不执着于一切。换言之,是不执于各种杂念,且对外物无任何非分妄想,即“于念而无念”,“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1]。世人受无明之惑,无法勘探个体本相,对自心认定的存在有着执着的欲求。如此,心灵妄生执念,就如受到枷锁的缚束,便产生了种种俗忧烦扰。人若不能破念,则会在世事变迁、无法主宰自我中为无常所累,始终无法得到内心的静寂、平和,更无从获得自身内在灵魂的升华。

许地山自小就接触佛学,较早接受了“人生即苦”的佛教意识,加之他自步入社会后流离辗转于动乱世间,饱尝生活艰辛和忧苦,亲眼目睹了社会底层深刻的不幸与悲戚,这使他更加深刻地认同佛教的“苦谛”观,并借文学传达自己的这种独特体悟,来纾解人生的种种困苦与悲凉。这些是与他对生活切身真实的感受相契合的。

《命命鸟》中,许地山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生之苦以佛国画卷的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从文章叙事的线索来看,敏明最初痴迷于尘俗,为情所缚,依依不舍地向加陵辞行;自普朗归来后与加陵相聚,二人互相唱和,心心相印。而父亲宋志和蛊师沙龙间离敏明和加陵的计谋给敏明带来巨大的迷惘和伤痛,敏明在自我存在的困境里苦苦挣扎、煎熬,本心被困,“不了自性”;后敏明在幻境中被人指引,在溪边看见对岸飘落的“情尘”下自称是“命命鸟”的红衣紫衣的男男女女到处互说爱情的谎言后竟相互啮食起来,令她惊恐万分,忽得顿悟。敏明为自己看清世俗男女之情伪、世事之丑仍能洁身自好而暗自庆幸。至此,敏明对婚姻有了另一番见解,这是她思想的转机。

佛教认为,世人只要脱离了心魔这一层孽障,看破世间的无常,挥慧剑斩尘缘,便可无牵无挂,修得正果。从主人公爱情的萌芽、发展、成熟、家庭的阻挠到敏明的了悟以至最后超越命运的樊篱,可以看出敏明就是许地山“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情绪的载体。许地山面对生之苦发出喟叹,于佛学中找到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不安的灵魂带着一种宽泛的对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在对人生追问中磕磕绊绊地上下求索,以新的知觉方式接受并理解着佛性,渴望从中找到能涤去痛苦体验并走出精神困境的可靠出口,为身陷迷途中的劳苦大众带来“新的生命情绪”,寻找新的方向和自我。

二、于“忏悔”、“轮回”中沉思生命的真相

佛教认为,忏悔是世人进行自我修行,反省自己的过失、罪愆,以安定心思、明心见性的前提。人的肉身是无比沉重的,精神与肉体也处于矛盾对立之中,人总是会沉迷物相而犯各种各样的过错。只有通过积极修身、忏悔罪过才能明心见性。而轮回比喻众生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现实世道人们心灵的苦痛沉沦、迷乱彷徨使得许地山竭力从佛家的碎片中寻找智慧的灵光,于精神家园行将没落隐逝的俗世中解救被污淖禁锢的众生。在《命命鸟》中,许地山印证了通过忏悔与轮回,人在情感的积淀中重获清净本我,从而回溯到超越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这一永恒存在的精神本体,进而告诫世人应破除“我”迷,寻找生命的真相。

《命命鸟》中,敏明经过一系列的点化和顿悟,从贪恋俗世到大彻大悟,已明了孽数,她洞晓自己免不了在尘世中的轮回之劫。因此,她无怨无悔,最终虔心向佛。在涅槃节期,敏明于月圆之夜在绿绮湖乐亭旁摘了一枝优钵昙花,走到湖边:

“女弟子敏明, 稽首三世诸佛: 我自万劫以来, 迷失本来智性, 因此堕入轮回, 成女人身。现在得蒙大慈,示我三生因果。我今悔悟, 誓不再恋天人,致受无量苦楚。愿我今夜得除一切障碍,转生极乐国土。愿勇猛无畏阿弥陀,俯听恳求接引我。南无阿弥陀佛。”[2]

敏明的这段内心独白,已经显示出她透过蒙尘,发现自己的真性,并为自己曾经的沉迷而忏悔,希望得到真正的涅槃。佛教认为人生来一尘不染,自身便具备佛性,只因于尘世中长成,本心为俗世物相所蒙蔽,将真如的佛性遮盖了,因而只要明心见性即可立地成佛。由是,在许地山的笔下,这一对迷失自我的“命命鸟”在柔和而清凉的月光下挣脱了肉体的束缚,回归到精神的本原,进入寂静无扰的涅槃境界。这体现出了许地山面对人生种种的不如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出世”的道路,借“透彻之悟”找寻人生的彼岸,从而摆脱繁杂的俗世枷锁。在佛学的感染下,在对自我的叩问中,许地山以忏悔和轮回的途径让我们看到一个博大坚韧充满灵性的灵魂在沉思,为我们照见摆脱生命的苦难和迷误的新生之道。

三、于清醒的对话中消解佛家“禁欲”

佛教常用对话来构成故事说理,给人以心灵的渐悟。《命命鸟》中也交融了多种有形、无形的对话,使得主人公在去惑与领悟中一步步走向彼岸圣地。许地山研究佛学,却并不全盘接收佛家的一切。佛教认为人生极苦,众生应放弃对任何情感及幸福的现世欲求,在无欲的修行生活中度过苦难的人生并未被许地山采纳。他以清醒的对话方式表达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取舍有度,敢于反抗佛教信条、挣脱俗世束缚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看到了真正获得灵魂自由和了无挂碍的精神体之所在。

小说中,许地山以极为个性化的感性姿态用摩邓女与佛陀弟子阿难的故事引出主人公之间真实的对话。家陵说:

“昙摩蜱说得天花乱坠,我只是偷笑。因为身体上的污秽,人人都有,那能因着这些小事,就把爱情割断呢?况且这经本来不合对我说;若是对你念,还可以解释得去。”[3]

“敏明听了那几句经,心里更是明白。”此既是许地山对敏明内心了悟、俗世执念进一步消解的昭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其审美情感的高度升华,即加陵虽然作为虔诚的佛教徒,但“禁欲”主义显然在他这里起不到任何效果,他有自己内心的见解在,而不是盲从于佛教的任何禁令。

从加陵与其父亲的对话中也可看出,加陵是许地山清醒地建基于人间情怀之佛学情感的另一方面的表现。加陵的父亲婆多瓦底认为加陵想要学习的西方学问是毒药,会让人藐视佛法,而加陵说:“诽谤与否,在乎自己,并不在乎外人的煽惑。”[3]对于加陵,许地山在他身上寄予了不同于敏明的愿望,不耽于佛并勇于尝试新事物,追求超越俗尘系缚的人类情感,在现实与佛土之间进退自如,是归于佛性却又超越佛性的真实人性的写照。且看对于敏明的厌世,加陵并没有一点悲痛,并说是自己作为生命的旅客对将要到的那个新世界快乐得很。此刻的加陵更是许地山精神层次和自我内心超越一切矛盾的征显——对一切都不加执着,消除人我之别,进而退隐到合乎人性深处满怀至情的精神净土中。

许地山完美地将佛家元素经过自己审美理想的净化后慰藉生命旅途中不幸的众生,通过人物真实有力的言行来抗争客尘的种种枷锁,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能理智、平和地对待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解除任何教条对精神世界的禁锢。这正是许地山对佛教文化的超越之所在。

四、于世事无常中睇透“生”的虚无

许地山代表着那些用终极关怀的态度与眼光探索人生奥秘并带有一些神秘性的作家。作为“为人生”派的一位重要作家,许地山为我们所展示的对冲破苦难命运的樊笼的方式是独具慧眼的,他从佛家对死的观照和参悟中获得把个体生命的消亡作为精神生命绵延的意志和力量。在许地山看来,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人类一直存在于虚无的生存状态中才更可怕。“死亡把这个人取消了,从此以后,这个人的真正本质,亦即他的意欲,就只存活于别的个体身上。”[4]许地山正是看到这一点,才用对死亡的思考给人们以震撼心灵的警醒,从而找到生命意义之所在。而《命命鸟》中敏明于现世的烦恼皆由她执迷于凡尘情感,在人与人的隔膜、爱的无常中流连往复、徘徊犹豫所致。

“命命鸟”是佛教传说中在极乐国土居住的一种鸟,两头一体,一荣俱荣,一死皆死,和其他诸鸟一样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目的是宣扬佛法。小说中的“命命鸟”在尘世为敏明和加陵,时时感到彼此在对方身体之中,不可分离,有着彼岸命命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觉识。而他们贪恋对方的形色,执著于俗世的虚妄,又是俗化的“命命鸟”。恰如敏明唱的孔雀恋歌:“我就是你啊,你就是我。”

幻象中的“命命鸟”是“两只无语的呆鸟”, 它们无法进行对话和沟通,虽渴望彼此身心交融,而存在的隔膜却使得它们相对无言。“命命鸟”本从极乐世界而来,那么它们当然应回到极乐世界中去。无语是因为它们的肉身还在尘世没有回来,故不能像其他鸟一样宣唱法音。相较于对岸的相互对一切异性说着相同的情话却转而翻脸无情,甚至互相啮食起来的“命命鸟”而言,敏明终于有了自己的了悟,她看穿了生的虚妄而情愿弃绝尘世。要想苦难被消解并得到救赎,只有离开这流转生死的尘世场。因而为了追寻生命的真谛,许地山将无可逾越的死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之中,赋予主人公以非凡的勇气。许地山通过讲述异国纷繁复杂的世事,告诉世人万事无常,烦恼与不幸正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执着和妄念。从这一理解出发,我们方能理解结尾处许地山描述他们死时隐隐的喜悦,因为从佛教的角度看,“死”只是一对“命命鸟”重新回到原来的“家”罢了,那才是它们的真正归属地。“栖神物外,寄心世表,尘世荣悴,渺不系怀”[5]这种无羁绊的心境在小说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那时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现在他们去了!月光还是照着他们所走的路。”

许地山在对佛学的深刻观照中纾解着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深刻洞察。面对焦虑的现实,为了洞悉生命的真相和本质,他以反思死来探求生,最大限度地为绝望中的人们建构生的意志和坚强,于体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进而超越死亡,这无疑给众生苦闷的生存境遇带来了一丝慰藉和清凉。

面对生活之难、存在之苦,许地山为我们呈现了“精神状态上自我完满的实现”这一心灵家园的生存状态。他从弘扬精神价值的立场出发,为我们照见更为深远的由个体达到人类整体高度的情感诉求。由是,许地山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无不透露出和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是神性、人性高度融合的矛盾统一体。生活在一个精神文化和价值日益虚空的时代,许地山倍感人们身处俗世的艰难和灵魂的无处安放。在他多舛的心路历程的探索中,我们看到笼罩在他内心深处的怀疑与绝望,这也正是《命命鸟》中他力求塑造一种能够破除虚妄、窥透人生、摧毁有限的禁锢的所在。

总之,《命命鸟》中所表现出来的佛性美学意蕴,是许地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曲折显现。许地山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佛性美学内涵,而他对生命无常的洞察和体悟则带领人们由此走向更坚实的人生。他这种洞视存在的勇气和锐利,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保持一个纯净的心灵,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并获得“去来自由,心体无滞”的精神本源,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自我疗愈的启示意义。

[1]尚荣,译注.坛经[M].北京: 中华书局,1983:87.

[2]许地山.许地山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7.

[3]许地山.许地山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0,9.

[4][德]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7.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8.

The Deep Contemplation from Xu Dishan’s FictionMingmingNiaoon the Aesthetics of Buddha

WANG Jing-Jie

(College of Humanities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Xu Dishan is a very uniqu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His fictionMingmingNiaoreveals the profound life to explore Buddhism as an emotional noumenon, make a detailed inquiry of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explore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Based on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Xu Dishan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works helps to have a depth thinking of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Buddha, contribute to more accurately grasp hi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o explore the depths of the spiritual life.

Xu Dishan;MingmingNiao; Buddha aesthetics

2014-05-12

王婧婕(1989- ),女,吉林公主岭人,延边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文艺学研究。

I206.6

A

2095-7602(2014)05-0108-04

猜你喜欢
佛性许地山佛学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伦敦“盗”宝
“佛性”的兔子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佛性青年不拂性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