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纯小说中的石油文化书写研究

2014-03-29 07:25刘春玲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庆石油小说

刘春玲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王立纯是新时期以来,黑龙江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作品,在石油文化背景的浸染下,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学创作者。

如何站在今天的高度,透过层层的历史烟尘,拂去种种的社会附着,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用文学的眼光去观照,以精准的笔触去呈现石油文化的主题意蕴,塑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艺术群体,是王立纯来到大庆二十多年苦苦思考和努力追求的。因此,如果要深入研究王立纯文学创作的蕴含,那么其作品中的石油文化应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目前学术界对王立纯作品中石油文化研究的缺失,使研究成果不能完全体现王立纯作品的艺术特色,不能全面理解石油文化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能全面展现王立纯作品中的精神宝库以及大庆油田对王立纯文学创作的影响。

因此,王立纯小说中的石油文化书写研究不仅可以为王立纯作品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参考,而且也可以对石油文化进行文学阐述,对其中积极健康精神财富背后的精神意蕴进行深度挖掘,为给当下的石油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王立纯小说中石油文化的主题意蕴

大庆人在开发和建设大庆油田的历程中,积淀了独特的石油文化,并将其发展成为大庆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石油文化对大庆本土作家王立纯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因此,在研究中重点梳理、剖析王立纯小说中的石油文化,并对其进行文学阐释,这对我们认识王立纯小说与石油文化的双向关系,丰富石油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探寻大庆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生长点,都能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每个作家的小说都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是,作家如何去描写世界,描写的深度,以及他如何去揭示事物的内涵。社会和时代只能为作家提供可用的素材,而最主要的还是要与作家的主体结合。王立纯的小说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和人性的真实,在他的文章中,读者可以清晰地体会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时代特色[1]。

作家的语言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地域是分不开的。沈从文的文章像一幅湘西风俗画;萧红的作品把读者带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村庄;赵树理的小说有着山西的民间韵味。仔细研读王立纯的小说可以发现,他作品中的故事像一幅幅生动的油田画卷。1983年,王立纯开始从事大庆文学创作。新的生活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开阔了他的视野[2]。王立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油田人物,而油田故事也造就了王立纯。在作品中,可以读到例如东北林场、敖古都拉草原、萨尔图等熟悉的地名。王立纯笔下的石油故事,不是单纯的石油开发史,而是以自己细致的观察,用丰富的语言写出石油工人在家庭、生活和各种关系中的表现,例如:

他把宣传队请到大队来了。石油宣传队的规模要比萨E大得多,不过基本都是从萨E“整编”过来的。晋元峰还是一支笔,配合形式,写一些虚张声势指向模糊的应景节目。比如说枪杆诗:“坏坏坏,中国最大走资派,要和美帝苏修,展开和平竞赛……”。再比如男女生小合唱:“哪怕敌人再狂,誓死捍卫红太阳。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愿将一腔红红的血,换得黑黑的石油香……”(《月亮上的篝火》)

这里描写的是晋元峰为宣传队写的一些应景节目,枪杆诗中“走资派”“苏修”“和平竞赛”等是那个年代特有的词汇,把读者引入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萨E”中的“萨”是萨尔图的简称,是来自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有月亮的地方,体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而男女小合唱中“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愿将一腔红红的血,换得黑黑的石油香”正是所有石油工人的心声,王立纯通过晋元峰的笔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石油工人哪怕再苦再累也要为国家提供血液的伟大精神[3]。王立纯所在的地域决定了石油工人故事是其小说的一个主题。

原汁原味的平民化语言,也是王立纯表现石油文化主题的重要载体。王立纯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的作品叙述的是一系列发生在北方的故事,通俗浅显并且极富表现力,使小说具有一种本色美,是艺术和生活完美的融合。他立足平民的立场,以平民的眼光和平民化的语言叙述故事,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王立纯具有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真实的情感和亲身的经历让王立纯在创作时得心应手,语言更是直接提炼于生活,包括口语、白话、俗语、歇后语、民谣以及方言,具有大众式的通俗,让读者阅读时分外亲切[4]。例如:

韩桂花说:“人都说,好女不嫁采油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抱脏衣裳,可我偏偏就嫁了,油衣裳我还没洗够,就……”(《月亮上的篝火》)

这里采用了一段民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形象地表现出石油工人家属的不易,不但要“一年四季守空房”,更是一回家就“带回一抱脏衣裳”,让人读后思绪万千,不仅体现了石油工人家属的辛苦,更从侧面反映了石油工人一年四季都不能回家的辛酸。民谣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更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这些生动形象语言的运用,体现了王立纯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石油生活经历,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石油文化对王立纯文学创作的影响

石油文化对王立纯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王立纯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因素,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或是小说中独特的艺术结构等等,包括其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及地域文化,都对王立纯的小说书写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5]。

(一)成长经历对其石油文化创作中语言风格形成的影响

王立纯独特的实践经验、思想观点使他文章的语言极具特色。王立纯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具有无限的延伸性和可塑性。生活中的王立纯是幽默的,他以幽默的态度看待一切,他的幽默不是冷峭的黑色幽默,而是暖色调的、富有人情味的中国式幽默。然而,王立纯正当盛年时,一场突发的脑溢血让他对人生的领悟和认识进入新的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正是王立纯患病后心态的写照。正因如此,他的语言虽然依旧幽默,但却更加平和亲切。王立纯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二)文化背景在其石油文化创作中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王立纯曾经在巴彦林区和大庆油田做过近十年的基层工作,这段生活经历奠定了他石油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基础。他善于用平民化的语言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见微知著,透视百姓生活,例如《文驼子》等。1988年,是王立纯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年的系统性学习使王立纯的思维和视野都进一步开阔,所关注的对象也从单一的小人物发展到时代和民族的命运,这时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庆典》《苍山神话》《北方故事》[6]。

(三)石油文化在其创作中的渗透

大庆是石油之城,大庆人不但开发了宝贵的能源,还建造起了一座丰富无比、以铁人精神为主导的文化宝库。这对王立纯的文化心理和语言风格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他的语言中仿佛渗透着石油,有着其他作家无可比拟的精神内涵。王立纯的作品以《月亮上的篝火》为代表,描写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生活。这部小说以北方油田为原型,生动地还原了建国后大庆油田的历史情境和人性的真实,从他的语言中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和对复杂人性的探究[7]。在这部小说中,都是平凡而典型的人物,有血有肉,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例如许曾,他是钻井队队长,为人直爽豪放,心地善良,爱憎分明。在许曾喜欢上韩桂花后,上演了一出轰动整个油田的“招亲”,在这里王立纯生动地把石油工人特有的“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文革”时期,许曾还曾救下了受批斗的严凌,这段文字更是把许曾描写得活灵活现。王立纯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他们为整个国家的建设贡献着绵绵不绝的力量,在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建立起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这些故事,都是以大庆油田为背景,以表现油田上平凡的人物与生动的故事为作品的主导,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性的大庆文学代表作,而正是这样的作品使王立纯成为大庆文学的领军人物[8]。

品读王立纯的作品,可以在其调侃的语言中看到对石油人的热爱;能够在浓厚的地域性中找到时代的地标,使读者投入到某个时代特定的情感中;可以在平民化的语言中品味石油生活的滋味,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于眼前与心间[9]。

[1]蒋逢轩.王立纯的追求[J].文艺评论,1987,(2).

[2]林超然.生命高处的隐喻——论王立纯的小说创作[J].文艺评论,2006,(2).

[3]胡殷红.大庆人共同造就了“铁人精神”——王立纯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08-24(002).

[4]连秀丽.诗意的苍凉——王立纯小说的叙事艺术[J].文艺评论,2002,(6).

[5]吴秉杰.风格的力量[N].文艺报,1998-7-16.

[6]隋琳.以现代意识审视现实人生──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庆典》[J].大庆社会科学,1998,(4).

[7]陈凤斌.走向小人物 讴歌真善美──浅论王立纯小说的艺术特色[J].大庆社会科学,1995,(2).

[8]杨铁钢.意图与作为——赏读《月亮上的篝火》感言[J].文艺评论,2007,(1).

[9]白荔荔.面对人和语言的世界——王立纯小说漫评[J].文艺评论,1989,(5).

猜你喜欢
大庆石油小说
李大庆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九曲黄河第一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