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虹子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1)
论声乐教学特点及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庄虹子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1)
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声乐器,最终的呈现方式是艺术表演,主要表现内容是人生活的客观世界和思想感情.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声乐教学呈现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只有在遵循其训练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声乐教学;特点;原则
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音乐,是一种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与情感世界进行艺术创作,以音乐化的语言为载体,通过演唱直接地抒发出来,当它们与听众内在思想感情产生某种交流而得到认同后,便会使人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和艺术上的享受.它与器乐演奏艺术相比,具有语意表述具体明确、感情表达直接真切的优点.同时,由于发声器官的普遍性与便于携带型,使这门艺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参与性.作为人类优秀文化之一的声乐艺术,应该得到传承、创新、发展,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就需要进行声乐教育.
声乐教学,是指有明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的场所,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活动[1].
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的声音,最终的呈现方式是艺术表演,主要表现内容是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声乐教学呈现出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极强的实践性
任何一种教育都带有实践性,即使是理论性极强的哲学、数学,也会有实验、设计以及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但是就课程内容中理论与实践所占的比例来看,声乐教学可以称得上是实践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发声方法与演唱歌曲.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一遍遍地实践自己所交给他们的发声技巧;声乐考试也是学生轮流到台上演唱,教师在台下打分;学生课余的练习也是无数次地重复上课时的练声曲与老师布置的歌曲.而声乐艺术最终的表现形式必须是在舞台上对于一首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演绎.这些都足以说明实践是掌握发声技巧、使歌唱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的必然手段.声乐必须落实到实地歌唱,只读书或者只关注理论不可能学好声乐.可以说,实践贯穿了整个声乐活动的全过程.
二、训练的非直观性和主观性
人声乐器大部分的发声器官是在身体内部,发声状态的稳定只能是靠长期的摸索、练习建立起来的对于歌唱肌肉的正确记忆来完成.我们在教学中会要求学生腔体再打开一些,每个音都要唱到气上,声音位置再高一些,要有面罩共鸣等等.其实这些经常使用的教学语言都是非常抽象的.歌唱中要求身体的松、紧、开、合、扩张、振动等感觉只能凭主观感受和想象来获得.而这些动作的幅度大小、比例多少完全没有参照物,自身也无经验可循.判断歌唱方法正确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听觉感受,但是由于自己听自己的声音一部分是通过耳咽管和肌体传至内耳,一部分是经外在环境反射进入外耳的声音;他人所听到的音响效果是由演唱者的声音直接进入外耳的声音,所以二者的听觉效果并不完全相同,这就容易造成演唱者在学习中的主观性.声乐学习的非直观性和主观性形成了声乐学习和演唱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要求学习者具有清晰的声音辨别能力、较强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极强的针对性
高校声乐教学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也是符合声乐教学规律的科学的做法.因为每一个教学对象都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和不可替代性.先天条件、音乐基础、语言能力、勤奋程度、悟性都决定了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的差异也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表现作品内容时也会各有侧重.声乐教学的过程就是针对某个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的过程.不可能把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集中到一起教授同样的内容,那样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条件,决定教学的步骤、手段以及练习曲目,可以说声乐教学每一节课的内容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都要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作出调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歌唱生理学的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应主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的原则
歌唱艺术丰富多彩,有性别的不同、声部的不同、风格类型的不同,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色.但是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是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和声学原理而形成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声部.掌握这种方法能使声音圆润、集中,语言规范清晰,增强艺术表现力,满足不同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使声带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这种方法,这就是声乐学习中的共性.同时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气质和声音特点.比如同是女高音声部,抒情女高音声音明亮、甜美、柔和,适合演唱抒情而优美的声乐作品;戏剧女高音的歌声浑厚而铿锵有力,音质宽厚,音色明亮,适宜演唱歌剧中富于戏剧性的作品;花腔女高音声音轻巧、灵活,音色清脆而华丽,善于演唱各种装饰音和华彩乐段.在训练时要根据学生的声部、音域、音色、技术能力进行客观的、切合的分析研究,采用既契合科学共性又符合个人嗓音特点的演唱曲目和训练方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艺术潜能,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性与科学性双重发展的原则
声乐艺术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主题理解与表现上,对于语言的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对于发声、用气、共鸣、音准、节奏等歌唱技能技巧所涉及到的内容,又体现出严格的科学性[2].
声乐艺术是用人声表达情感的艺术,艺术是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是适度的技术支持.如果过分强调艺术而忽略技术的提高,就想打仗时失去武器一样,很难达到目的.如果过分强调技术而忽视艺术的表达,肯定会让自己的演唱索然无味,达不到其本质目标.二者缺一不可.但是谁为主、谁为从却是应该关注的问题.从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来看,应该是艺术为主、技术为从,不能颠倒主从关系.在教学中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几乎全部都在训练声乐技巧,而对于如何运用技术来表达歌曲内容却谈的很少.时间长了,学生渐渐变成了一部发声机器,无论何种情绪的歌曲都是一个面孔,双眼无光、眉头紧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表现什么,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结果.
三、实践中补充理论学习的原则
声乐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的是技术训练加上歌曲演唱的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涉入较少.近年来也有一些学校认识到理论课程的意义而开设了声乐理论课,但数量不多.其实我国声乐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元代燕南芝庵的著作《唱论》.当代也有很多学者专家出版了声乐理论专著,如汤雪耕的《怎样练习歌唱》,林俊卿的《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薛良的《歌唱的艺术》,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余笃刚的《声乐语言艺术》等等.这些理论书籍让我们明确了歌唱发声的生理原理,语言的结构规律,歌唱活动中的心理调控,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等等.事实证明,根据歌唱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声乐理论对于其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技巧训练、有了一些基本的发声技术后,会进入一段学习的瓶颈期,即使刻苦练习也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己也很苦恼.这时可以暂时放下枯燥的技术练习,多学习歌唱发声的理论知识,站在理论的高度科学、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歌唱过程,反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学习理论知识使我们在歌唱实践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会因为盲目而脱离科学的轨道.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歌唱实践的准确性与效率,也可以反过来检验自己的演唱实践,自己成为自己的声乐教师,使其少走弯路.
四、尊重技能增长的阶段性原则
声乐技巧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生理学指出,人体发声器官在经过科学训练之前,其肌肉组织是较为脆弱的,特别是声带及其周围的发声肌群,如果长期超负荷使用,会造成疲劳甚至病变.这就要求声乐训练必须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另外,人对自身发声技巧的认识和科学规律的理解必须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不准确到熟练掌握的过程.急于求成只会给声乐训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进而妨碍声乐学习的进程.“欲速则不达”,值得我们警惕与记取.
在理解声乐技能的正确要求,从理论、概念上认清科学方法的内涵后,就要经过千百次的锤炼,让这种方法在自己身体上巩固、扎根.阶段性就体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上.但是学生在训练的阶段性上有时表现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往后退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中注意把握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处理好阶段性的分寸,既不能徘徊不前,也不能仓促冒进.在一个阶段之内,耐心扎实地帮助学生积累发声的技术力量.而在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力量时,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恰当的作品,使其完成阶段的跨越.
五、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综合提高的原则
声乐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语言的加入使作品的表现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容易被听众理解、接受.很多艺术歌曲就是直接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上谱曲而成的.比如学生经常演唱的《红豆词》、《点绛唇 赋登楼》等作品,歌词就是清代曹雪芹、宋代王灼所作的诗词.试想如果一个歌唱者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不能够深层理解歌词的内涵,那么在体现作品情感时必定是肤浅的、表面的.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是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时都要接触到的,要想准确表现出某个作品的独特风格,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音乐史、曲式、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比如莫扎特的作品典雅、深刻、严谨、玲珑剔透,富于浪漫情调和贵族气息;门德尔松的作品旋律优美、甜蜜、典雅而又妩媚,娇柔而又清新.在演唱他们的作品时,必须在深入了解其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调整好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才能准确地的表现作品.只注重技术训练,不注重文化综合素养同步提高的人,必将造成艺术技巧脱离开其应有的文化底蕴而缺乏应有的艺术感染力,也不会取得艺术上的最终成功.
六、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原则
俗语说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科学的发声方法固然应该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但歌唱技巧掌握与领悟的多少,因为其不可替代性,只能凭个人的勤奋和悟性.歌唱时的生理感觉主要来自自我体会,唱的舒服还是别扭,只有自己最清楚.歌唱训练就是自己研究自己的学问,是自身不断更新旧的发声习惯,建立新的发声习惯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成为学生的镜子,不断提醒、帮助学生客观、准确地审视自己的学习,把学生一步步领上科学的道路.学生是歌唱的主体,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教师的演唱水平再高、综合素养再强,也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声乐的学习决不能仅限于课堂,应抓住一切机会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多听多看好的声音和表演,积极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与精华.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味人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尊重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沿着健康的道路迈进.
声乐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过程,只有在认真研究其教学特点、遵循其训练原则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使声乐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创新.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91-292.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G642
A
1673-260X(2014)03-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