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章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校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孙敏章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校突发事件将极大地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将极引发更大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及时干预和科学化解成为各大高校普遍面对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界定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特点和类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预警控制、利益协调和校园稳定功能,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事前预控策略、事中干预策略和事后干预策略等.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功能表征;干预策略
高校是科学技术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职业技能、操作技能和工作素养培养,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塑造的基础平台.当前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政治博弈日益多元化,国外文化观念、价值思维和政治意识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完全健康心理、独立完美人格、正确政治信仰和价值结构,极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极端思维的影响,而产生政治类、校园安全、事故灾难和网络安全等突发事件.同时,公共卫生、校园管理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也将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高校突发事件将极大地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将极引发更大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及时干预和科学化解成为各大高校普遍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功能效用的理论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元性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维性等特性使其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干预机制,成为预防、应对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工具,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校园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1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突发事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作用范围广泛、事先难以预测、影响强度较大,且将严重威胁社会系统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良性运行的公共突发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有一定的异常属性、难以预料特征、迅速激化和规模性影响本质,将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群体安全和人身保障等.
高校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因社会因素、政治原因、人为因素或自然原因等引发的,以大学生为主导的,在短期内突然发生的个体性或群体性事件,且极可能引发高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极可能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众形象,极可能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学生的工作生活产生消极影响,极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公共安全等.
1.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一般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同时也因其功能属性、群体构成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等.高校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测、突然产生的,多是由一个或几个小问题、小矛盾或小摩擦不断积累诱发的,但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却是难以把握、难以预测的,使高校突发事件表现为一定的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将引发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隐性或显性的负向影响或危害.高校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对学校师生等主体带来物质损失、身体伤害或精神创伤等,若高校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干预、有效应用和妥善处置,可能引发更大的危害、恐慌和危机;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显著的紧迫性等.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是教书育人的平台,高校突发事件也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
第一,事件群体性特征
从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形式和表现特征来看,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群体规模出现的,这是学生主体的群体性社会特征决定的.大学生多处于同一年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具有共同的生活诉求和内在利益需要,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一旦受到外部因素或内部群体因素的刺激,将容易引发整体学生群体的共同响应、共同效仿、共同参与或共同对抗,形成不可预见的突发矛盾或冲突.因此,高校突发事件最根本的特征是事件群体性.
第二,事件敏感性特征
高校是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和高层次精英人才培育的基础平台,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职能不断拓展,且受到了政府、社会公众、舆论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且现代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也致使高校突发事件扩散更为迅速、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影响程度更为深远,并将引发社会各界的积极讨论和积极关注.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也要求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干预和妥善处理等.
第三,主体特殊性特征
大学生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社会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好奇心、对社会文化具有个性感悟、对社会秩序普遍漠视,易于冲动、从众.但由于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验、尚未形成完善人格、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独立观察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容易受人引导盲目地参与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且可能因冲动而危及自身、他人或群体,引发校园突发事件.大学生主体的活跃性和特殊性使高校突发事件更易于爆发、难以预料等.
1.3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紧迫性等一般性特征,具有事件群体性、事件敏感性和主体特殊性等个性特征.因诱发因素、主体特征、危害区域和损害程度的不同,高校突发事件也呈现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因外部政治性因素诱发的学生群体性游行、绝食或静坐等政治类突发事件;因学校基础设施倒塌、食物中毒、后勤保障滞后等引发的校园事故灾难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因地震、洪水或火灾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因考试泄密、管理违规、网络安全、信息丢失等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等.不同的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同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危害程度,也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应对措施和处理机制.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控制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测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突发事件,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高校突发事件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将通过大学生日常心理状态、工作成效和其他行为表现等,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规范大学生的个体行为、缓解大学生的多向压力等,消除可能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将通过持续、系统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不断规范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断约束大学生的实践行为、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并通过档案调整、问卷调研、走访摸底等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向和思维意识动态等,科学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出事件,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以切实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切实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探讨突发事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可以成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的有效一环”,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干预中的预警控制功能.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协调功能
高校是社会系统的组织单位,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子系统,也存在诸如奖学金评定、贫困生界定、荣誉称号评定等个人利益的竞争,极可能引发学生个体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阻碍,继而可能引发个体伤害等高校突发事件.即使在学校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的规范和约束下,学生个体间的利益矛盾也难以彻底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机协调学生个体对于个体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切实认知,使大学生能够妥善协调利益矛盾和思想偏差,避免因个体利益矛盾而产生的非理性冲突等.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使大学生以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与平和的思绪对待个体间利益差异;当学生群体中出现个体利益矛盾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积极的思想沟通、合理的信息交流、理性的情绪舒缓等,使大学生找到合理解决利益矛盾的方法、找到协调利益冲突的途径等,以避免恶性校园突发事件的出现.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稳定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群体性、主体活跃性和事件敏感性特征,一旦事件爆发即可能引发学生群体的心理恐慌、危及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若校园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单一校园突发事件因连锁反应而诱发更大范围、更强损害的校园无序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其校园稳定功能,在突发事件爆发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降低不可预知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波及范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协调个体利益、发泄工作情绪、缓解利益矛盾,维护校园的日常稳定;当校园突发事件爆发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信息公开机制,向校园主体说明事件原因和事件详情,稳定师生情绪,避免更大范围的无序和恐慌;当校园突发事件爆发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心理安抚,通过及时的心理救助,消除因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创伤,以尽快地恢复校园的有序稳定等.
3.1 事前预控策略
高校突发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并不必然意味着其无迹可循、难以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确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及时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偏离和行为失宜,从思想动机上遏止校园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大学生应对和防范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梳理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分析风险信息、监测危机动态,适宜调控大学生心理动态和外化行为;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塑造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以高度的敏感性和科学的预测机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纠葛和利益矛盾,协调大学生群体的利益冲突等,避免利益矛盾的积累和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前预控是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财产损失、心理危害、社会影响的最经济策略,也是持续性、长期性的高校突发事件干预策略.
3.2 事中干预策略
当校园突发事件爆发时,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多元的干预策略、以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校园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危害等.
当校园突发事件爆发之初,利益矛盾和诸多冲突多处于基本可控时期,此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及时向学生群体解释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突发事件的影响和危害、突发事件的最新动向等,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诸多谣言,加剧学生群体的恐慌和更严重的社会影响等,并通过快速反应、果断处理,及时平息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和危害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疏导当事人的情绪、积极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倾听当事人的心理想法、满足当事人的合理需要,避免当事人因情绪过激而出现更恶性事件.因此,辅导员、心理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通过及时的事件通报、积极的案件处理、公众情绪的合理疏导等干预高校突发事件等.
3.3 事后干预策略
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大、影响周期长,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创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及时对当事人、相关学生或其他受影响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矫正失衡情绪,走出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情境分析,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处置措施和干预策略的适宜性,建立长效干预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同类突发事件,并消除校园的各种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诱因等.
〔1〕荆玉梅.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干预中的能力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张其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过程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10).
〔3〕王鸿,等.谈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5).
〔4〕李娜.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2(5).
〔5〕周立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G641
A
1673-260X(2014)03-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