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
(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9)
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环境植根性探析
林平
(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9)
图书馆作为独立的单列部门,它应在高校科层结构下与平行部门形成业务协同,以及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承担相应的支撑.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主动建立起环境植根性的服务创新模式,将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其在实施服务模式创新中,应着力围绕着教学、办学和公益等三个环节进行构建.在创新服务模式时也要遵循高校的整体规划,因为任何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都需要消耗学校资源,所以应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环境植根性;探析
梳理现阶段相关文献发现,同行在探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时,习惯聚焦于它的教学辅助功能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陷入到了被动之中.之所以这样讲在于,作为独立的单列部门,它应在高校科层结构下与平行部门形成业务协同,以及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承担相应的支撑.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主动建立起环境植根性的服务创新模式,将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此时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来理解环境植根性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近似的被看作为对校本要求的满足.其中就暗藏着一个假设前提,即各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的学科发展特色和教育管理理念,从而图书馆在主动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时便应符合上述校本要求.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自身体会,对环境植根性的内涵解析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教学辅助方面
作为传统的功能定位,高校图书馆首先应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辅助职能.具体而言便是,通过现有文献资料和文本书籍的存量,来支撑教学和科研之需;而且,文献资料和文本书籍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这一传统职能在环境植根性下则要求,图书馆在优化自身资源结构上,应紧密围绕着学校学科结构和专业特色,以及未来教育发展规划来进行.在此基础上的服务创新,便遵循便利、高效、安全等原则来展开.
1.2 办学辅助方面
与教学科研的性质不同,办学所追求的是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还涉及到教学体系的构建.举例来说,目前高校在实施教改中都普遍突出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而对学生职业的训练主要发生在实训教学领域,特别是在校企联合培养的领域.与此同时,若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高校教师首先应通过参与校企业务合作或挂职锻炼的方式,来构建自身的一线操作能力.因此,图书馆在创新自身服务模式时便需要满足以上办学之需,而这些都是对环境植根性的适应.
1.3 公益辅助方面
从大的环境来看,高校在特定区位环境下还应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具体来说,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有侧重的向部分企事业单位提供查阅服务,不仅能减少其他单位在文献资源上购买上的资金投入,还能建立起高校与地方社会环境的高度融合.无疑,这将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能力.
这里仍要指出,高校图书馆尽管是独立的职能部门,但它在创新服务模式时也要遵循高校的整体规划,毕竟任何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都需要消耗学校资源.因此,服务创新定位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操作性原则.
具体而言,服务创新定位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针对教学方面的创新定位
从图书馆辅助教学的方面来理解服务模式创新,它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包括搜集教学科研所需资源的信息,以及降低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图书和文献资源的交易成本.从中可以看出,在实施服务创新活动时应着力在以上两个方面下工夫.从现状调研来看,无论是的高校教师还是学生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时,都存在着人群相对稳定的特点.这一特点表明,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未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其中或许有主观原因,但也有客观原因.为此,创新服务模式时还应在应对客观原因上做文章.
2.2 针对办学方面的创新定位
正如上文所述,对办学需要的考察应从教学体系上来展开.其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作为两大板块,又各自或同时需要在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攻关.对于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来说,便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以上各环节的需要.这里特别强调校企合作事宜,这不仅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高校作为教学科研机构的职能使然.那么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的侧重点应放在哪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又需要围绕着“主动”原则而展开,即主动配合校企合作对技术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2.3 针对公益方面的创新定位
从高校内环境的特点出发可知,高校仍会因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结构特色来影响图书馆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分布.从而也就意味着,在针对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创新中,应找准服务的领域和主体.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3.1 完善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分析
由于服务模式创新互动需要消耗学校资源,从而为突出创新功能的落地效应还需完善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分析.在分次过程中,应遵循先核心、再外围的路径.所谓核心服务那就是教学辅助工作,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借阅书籍和文献资料的人员结构,以及使用图书馆电子和期刊阅览室资源的状况中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服务创新的路径指向和切入点.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利用人群较为集中的状况,便需要着重从当前服务的客观因素上寻找原因.
3.2 增强其的教学科研辅助职能
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和哪一类别的高校,都存在着教学和科研并举的要求,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因此,增强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上的辅助职能,也就构成了创新的核心目标.为此,应在文献资料的增量购买上积极搜集各教学部门的诉求,并采取在网上按二级学科进行分类选择的投票模式,来有效获得本校师生对这些资料的需求情况.在提供借阅和场地服务上,应在降低交易成本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就图书借阅信息平台进行创新,即在校园网平台上建立起图书资料的借阅查询窗口,并一班级为单位提供网上借书服务.这样一来,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提升其在办学能力中的作用
这里着重强调对校企合作领域的服务创新活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大都是学图书馆学,或是相关情报学出身的.这一专业背景,在当前企业技术创新领域极为有用,即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所需技术参数和标准,还能通过市场产品信息收集来规避企业的法律风险.因此,高校在实施校企联合技术攻关时,应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纳入到技术创新团队之中,通过分工协作来增强技术创新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作为图书馆管理者也应结合当前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在日常的业务培训和岗位意识培养上,促进青年工作人员有兴趣参与到该团队之中.
3.4 拓展其在公益服务中的功能
上文谈到,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结构上受到本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影响,从而在拓展其在公益服务中的功能时也应具有针对性.而且,这种公益性服务还能为学校的教改和实训提供外部资源.具体而言,外单位可以通过获得高校电子数据资源查询的口令来获得所需信息,在此基础上外单位还应配合高校对资源增量的采购,即提供一定的采购基金.
针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在公益方面的创新,以下再从两个方面进行问题拓展.
4.1 针对校方激励机制的设计
尽管高校的社会职能体现为公益性特质,但这也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资源共享.因此,为了推动高校图书馆能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则应充分考虑校方的利益诉求.关于这一点,似乎被许多作者所忽略.那么如何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呢.首先需遵循“激励兼容”原则来实现.所谓“激励兼容”是指,激励内容在满足被激励方需要的同时,能促使激励方按照激励者的预期实施行为.从这一点出发,针对校方的激励机制不应只存在于高校自身,还应从政府第三方和企业两个方面来推动.因此,当地政府或高校主管部门应在经费划拨和绩效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应强化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从而通过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商品化转换效率,以及支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上,来激励高校在动用图书馆资源上毫不保留.
4.2 资源共享机制的实施步骤
针对改造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方面,则是实施共享机制的第一步.借助双方合作的加强,以及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生产管理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将能为改造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笔者建议,可以在组织和制度保障下,并借助产学研的团队合作关系,建立以高校专业团队与企业技术创新团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能摆脱因个体局限性而可能出现的联系中断.然后便存在着人员之间的业务往来问题,这是实现知识外溢效应的关键(即企业方获得科技前沿知识,高校方获得最新生产管理知识).由于,在现实世界中信息获取需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同时,信息传递和改造也将产生一定的费用,可见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双向互动必然存在着较大的摩擦力.为了避免因摩擦力的存在而出现的知识共享意愿式微,可以通过强化二者之间的合同管理而解决.并且,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联络部门,以此为中介来强化双方的业务往来.
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主动建立起环境植根性的服务创新模式,将能更好的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其在实施服务模式创新中,应着力围绕着教学、办学和公益等三个环节进行构建.在创新服务模式时也要遵循高校的整体规划,因为任何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都需要消耗学校资源,所以应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操作性原则.具体而言,在现状分次过程中,应遵循先核心、再外围的路径;应在文献资料的增量购买上积极搜集各教学部门的诉求,在提供借阅和场地服务上,应在降低交易成本上下工夫;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并通过专业知识为合作提供技术信息;外单位可以通过获得高校电子数据资源查询的口令来获得所需信息,在此基础上外单位还应配合高校对资源增量的采购.
在未来的服务模式创新和实践中还应注意,即如何优化图书馆信息平台建设来推动服务模式创新的落地效应,以及降低今后服务模式创新的成本.对此,高校应在校园网络建设上下工夫,通过局域网的建设并配合电脑早已进入大学生寝室的现实,以低成本为学生们的学习、科研提供切实的帮助.
〔1〕丁宁.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J].群文天地,2012(4).
〔2〕何都益.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2).
〔3〕高咏先.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为例[J].情报探索,2011(6).
〔4〕王滢.广东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瓶颈及新模式选择[J].河南图书馆学,2011(5).
〔5〕邹晓蕾.对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以湖北省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
G258.6
A
1673-260X(2014)03-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