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朱其永,欧阳儒阳,3,张 婕
(1.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2.淮南师范学院 学生处;3.淮南师范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安徽 淮南 232038)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
刘庆生1,朱其永2,欧阳儒阳1,3,张 婕1
(1.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2.淮南师范学院 学生处;3.淮南师范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安徽 淮南 232038)
大学生是社会公众眼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当前就业、情感和学习等问题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困扰,因此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多种心理问题.部分高校中甚至出现学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在实践中探索和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对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学校实行的多为年级辅导员制或辅导员—班主任联合管理制,学生多,专职型管理老师少,这造成了老师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于学生思想以及行为作出足够的关注,并且由于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情感和学习等问题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困扰,同学们不习惯将自己的个人消极情感与辅导员倾诉,于是当他们找不到相应的倾诉对象而使得自己内心郁闷无法发泄时,也许就会对他们的健康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导致在高校中出现了诸如“马加爵杀人”和“刘海洋伤熊”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虽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方面还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辞海》(1979)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因此,先前人们仅简单片面的将健康认为是一个人身体上的健全和完整,而往往忽略了心理层次方面的健康,直到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这就在真正意义上解释了健康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高校学子的心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心理学家最终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形成了以下的共识性:(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现以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做一简要分析[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压力逐年加大,因此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层出不穷,众多高校出现了一些伤人和伤己的恶性事件,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2].本人至今在淮南师范学院担任辅导员工作已有三年时间,在平时工作的观察和总结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他们从父母的身边来到了大学校园中,一切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同学们需要面对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等问题,但他们大多存在着生活、自立能力差和心理承受力弱的缺点,因此主要的心理问题点集中在学习方法、专业认同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当同学们进入大学二年级后,随着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熟悉,进而在宿舍关系的处理、感情与学业之间时间的平衡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同学们升入三年级后,已深深感受到了在校时间的紧迫性,因此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他们对人生未来的职业定位上;大学四年级是许多同学人生的转折点,他们以择业问题的出现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大学生作为社会大众眼中的佼佼者,其面临的各方面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因而他们在校期间对于生活、交往、学习和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本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处理的相关学生问题以及与同学们聊天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在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2010级三个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同学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7%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2.1 大学生自我定位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高校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因而容易将“理想我”盲目抬高,形成过度的自我膨胀,尤其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眼高手低现象表现尤为显著.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缺乏社会阅历,在大学环境里各种比赛中又是高手如云,面对现实的学校环境大学生会有新的社会标准和地位,因此,理想我和现实我就发生了冲突,产生了较大差距,两个自我无法统一[3].其结果会给同学们带来许多苦恼和不满,如不及时加以调适,就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和情感方面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2.2 大学生心理上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成熟度的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渴求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独立,希望能够自主地处理和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愿意像过去那样受到老师和家长过多的约束和管理.但是,大学生心理层面还不够成熟,而且自我独立意识又受到了个人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上欠缺独立,对于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予更多资助和关爱的大学生来说,尚无法真正做到人格上的独立,心理上依然存在着对成人的依赖性,这种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出现心理问题.
2.3 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沟通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
缤纷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许多相互沟通的机会,而处于大学阶段的同学们正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的时候,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他们希望能与好友畅谈对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与他人共同分担痛苦和共享快乐;也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并得到相应的赞扬.然而许多大学生存在自我心理闭锁的倾向,受情绪、情感困扰的学生多表现为消沉、孤僻、封闭,不愿与他人交往,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敞开心扉的交谈,总觉得只有自己才是真实可靠的,始终在心理上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4].他们渴望得到朋友对自己心灵的慰藉与爱抚,却又不太懂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人积极情感产生的基础,这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沟通.
2.4 大学生自我积极进取与意志消沉的矛盾
一般来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进取心理强烈.但是,当他们来到大学校园后,却对校园里拥有不同才华的同学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过人之处,往往心理思想准备不足.一是当自己表现出不如别人后,缺乏自我心理调适的手段和方法,不是怀疑自己,否定自我,就是对他人或事产生不满或嫉妒心理,使自己常常处于自信与自卑、自尊心与忌妒心的矛盾冲突状态之中[5].校园里—些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常表现出畏难情绪,容易造成个人意志消沉.然而,由于“十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所取得的成功心理和在同辈人中的优越感,又使他们不愿自甘堕落,心中依然存有获取成功的渴望和追求,从而造成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这极易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个人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
现针对以上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分析对策以期对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健康调试提供相应的帮助.
3.1 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了解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首先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组成和作用.目前大多高校均建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等学生心理调试机构(本文的研究对象淮南师范学院现已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但由于部分学校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机构在大学生群体中功能的正常发挥.通过在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群体中发放的调查问卷可知,大学生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越了解,自愿接受心理辅导的群体越大,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概率也较少.但部分高校将自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仅仅作为摆设来应付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检查,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上通过以下途径下大力气来抓:(1)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媒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性强的特点,充分引导学生对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了解;(2)充分利用学生会是学生团体的特点,由特定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电影展播以及心理健康征文等比等活动,引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自发找寻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个人心理问题的咨询,为同学们的个人心理健康提供了较大帮助.
3.2 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的关键[6].首先,应从学历结构和专业配备上做到优化组合,确保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设置应以心理学专业人员、德育教师或思政工作者优先录用,从而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从本校教育科学系教授心理学专业的一批中青年专、兼职骨干老师中选拔出来的,他们精力充沛,工作积极,心理学知识功底扎实,并且在课余时间里,学校还不定期的邀请专家对这批咨询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和相关咨询技能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3.3 高校应按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
大一阶段是俗称的“适应期”,这个时期高校教师应主要对学生进行入学适应、学习方法、生活方面和生涯规划辅导等;大二阶段是普遍的“茫然期”,在此阶段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以及情感等方面毫无明确定位,因此应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和爱情观辅导;大三阶段是关键的“转型期”,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各方面都给予明确的定位,这阶段老师们对学生应主要进行考研与就业、自我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辅导;大四阶段同学们即将进入社会竞争的浪潮中,“离别季”已触手可及,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畏惧,因此高校在这一关键时期应对学生们进行求职就业、职业适应和耐挫力辅导等.当然,各年级辅导内容有所侧重,也可以交叉进行,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可贯穿于大学四年期间的整个过程[7].大学的四年同学们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困扰,教育工作者们应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辅导,这样同学们将会抱有一颗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接受国家的挑选.
3.4 积极组织各种团体性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同学们自由支配时间也非常富足,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得同学们在锻炼体魄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舒缓,为大家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良好的平台.具体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各项体育比赛,重点应突出体育项目的技巧性和合作性[8].本文研究对象淮南师范学院的同学们在校团委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中常常开展各种集趣味性和团体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活动,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并且磨练了同学们的坚强意志;二是学校体育学院开设形式多样的体育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能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对于排解个人的不良情绪也具有积极地作用.
3.5 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当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娱乐工具之一,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通常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都擅长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例如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对一交流等,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同学们在面对老师时不太愿意将自己心中的苦恼与师长倾诉,从而使得老师对于同学的心理健康疏导往往达不到预定目标,但如若结合网络教育,则能够更好的把握时效性.高校负责心理健康知识的老师们可以将心理健康知识传到网上,让学生自由浏览,这样能够让同学们在上网的时候,排除逆反心理,让他们放下戒备心理,学习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针对自己的心理困惑在网络上与心理咨询师畅聊,医师们所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也能够使同学们有选择性的接受,这便是网络的便利之处.
3.6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积极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档案制管理,认真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可以更好的掌握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对可能出现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和一般疾患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指导[9].本文研究对象淮南师范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老师们坚持每年均对所有的入学新生进行网上心理普测研究,从而为每位同学均建立了完备的心理档案,这对高校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在对新生做普测的基础上,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利用学校张贴的横幅和校园广播对全校同学公布了心理咨询热线,前去咨询的学生明显增多,老师们均耐心的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这对提高同学们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校实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大学生个人发展和优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教学内容的重要位置上,指导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并给同学们提供宽松和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拥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步入社会.
〔1〕柳友荣,李群,王雪飞.大学生活健康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2〕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6).
〔3〕魏晓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
〔4〕齐平,项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及其实践[J].医学教育,2004(6).
〔5〕陈勇.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9).
〔6〕吴捷.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7〕陈家麟,田宏碧.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2(6).
〔8〕曹国民.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9〕刘一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G444
A
1673-260X(2014)03-0085-03
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