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斌,邵 杰,伍亚华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
王永斌,邵 杰,伍亚华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在探讨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赢发展.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产学研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是蚌埠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协同创新”是蚌埠学院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服务教育、造福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价值的战略举措,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力量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蚌埠学院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建立一批融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双能型师资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综合性产学研基地;引导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逐步推动校企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合作,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
1.1 校企合作是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企业、政府开展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增强区域竞争力、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可降低企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和难度,减少风险;可促进高校对接市场、获取发展资源,可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中人才、科技资源的不足,实现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1].
1.2 校企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存在本科办学时间不长,社会知名度、影响力不高,教学投入积累不足的问题,而办工科又需要较高的成本,地方高校只有寻求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校企合作,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优势,弥补高校实习实训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从业能力.二是有利于“双能型”师资的培养.高校教师大多没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通过校企合作,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强化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从合作企业中选聘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把行业应用新技术直接引入教学课程之中,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因此,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双能型”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最好载体.三是有利于提升工科学生生产实践能力.搭建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大平台,提升了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四是有利于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掌握行业最前沿的进展,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共促专业和课程建设.
1.3 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成长、发展壮大的需要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按照企业提出的市场需求、制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校企共同开展研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实习实训基地的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顶岗实习也直接为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节省了培训环节,实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2].
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虽然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但合作的层次深度和内容广度目前还不能适应校企实际发展的需要,合作的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
2.1 企业的积极性没能真正调动起来,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当前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秩序;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当今社会,企业无需承担人才培养成本即可获得劳动力供给;企业为校企合作要承担一定的人财物力,政府政策上只是倡导,政策和法规不衔接,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企业吸引力不大,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的回报和“共赢”还未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
2.2 高校的思想观念和角色定位尴尬,不能与时俱进
学校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掺杂交织,顾忌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被打乱、办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与企业打交道劳神费力等等.加之目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校方是主动发起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使得学校负担过重,合作关系不稳定、难以持久坚持[3].
2.3 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基地比较难
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是松散的关系,企业季节性用工缺口大时接纳学生去顶岗实习,技术含量低,专业不太对口,整班建制学生的工作时间、岗位、工种也很难一致,管理老师以及专业指导教师无法配备,难以进行统一管理.更多的情况则是学校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生产节奏不吻合,学生到了生产实习时间,企业却安排不了.另外学生吃、住、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解决,学校不能付给企业学生管理费用,企业也不可能给予指导老师报酬,结果导致校企合作只停在表面,没有深层次的发展.
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1 满足实践教学功能的原则
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是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初衷和最基本功能.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要能符合行业应用现状,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兼顾实践教学基地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
3.2 多赢性原则
政府、企业、学校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共赢点的客观存在使得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有效地打破教育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破解高校因经费投入少造成实训基地建设难等问题,有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可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企业整体的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及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形成产业化、商业化.校企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力求与企业需要相对接,为企业量身培养适用人才,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4].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企业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优秀的管理团队、完善的培训体系、规范的企业制度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合理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和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可持续运行.
3.3 延续性原则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应在考虑专业长期建设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来制订,要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延续性;实训教学基地应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建成开放式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行企业化管理,提供社会化服务,进而构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自我生存能力,保持基地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延续.
4.1 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为了更好的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校企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专业,共育人才”,把企业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编制和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编制和修订实践教学教案、编写和完善实践教学项目任务书、编写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等,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4.2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由于课堂开进企业,如何管理和监控实践教学效果给学校提出了挑战,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使基地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校外实践教学做好保障工作.
4.3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能型”教学团队,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是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师提高“双能型”能力的最好途径,采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带队指导学生一起参加实践实训,积累生产经验,改善和调整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实践能力,为理论教学提供实践素材.企业选聘有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基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发挥他们精通实践技能的优势和在实训实践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充实和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量,保证实践教学团队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5].
4.4 产学研结合,提升校外实践教学深度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采取共同研发、共同受益的模式,以服务求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校企合作活力,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通过科研立项,开展基地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加速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一方面可以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高基地管理者与教师的科研水平、管理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可持续的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
4.5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
为了鼓励校企双方的基地管理团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建设与管理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做好保障工作.采取基地建设工作量化考核,开展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优和基地评估活动,奖励优秀基地建设与管理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鼓励教师能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参与和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从而促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深入地可持续开展下去.
〔1〕宣暄.皖江城市带体育院系“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模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156-158.
〔2〕曹殿洁,张国升.卓越制药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9):220-221.
〔3〕卢森锴,刘迪,韦吉爵.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2(11):26-28.
〔4〕吴雄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途径与保障机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8.
〔5〕王永斌,郜宗茂.基于校企深度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8):201-202.
G640
A
1673-260X(2014)01-0210-03
蚌埠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1);蚌埠学院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2013gcj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