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及教学对策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2014-03-29 05:34林远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思想

王 卫,林远萍

(1.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浅析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及教学对策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王 卫1,林远萍2

(1.西藏民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中坚后备力量,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探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以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发.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学对策

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髓.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西南民族大学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分析情况,形成此文.

1 研究的基本情况

针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本次问卷共设计了28个调查问题,选取了西南民族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回收率98.2%.问卷以随机发放的方式展开,并保证调查对象在放松自在的情况下完成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性别、民族、年级、政治面貌等结构层次设计,以体现其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结构上,男生占35%,女生65%;民族分布上,汉族占50.7%,少数民族49.3%;年级结构分层上,大一最多,达49.7%,大二次之,占36.0%,大三5.5%,大四8.8%;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居多,占90.8%,党员4.9%,其他仅占4.3%.针对民族高校的特点,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抽样相对较为合理,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分析

2.1 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情况

2.1.1 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族精神,但对其内涵与作用的多重性与完整性认识上仍有待提高

十六大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调查显示,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的占81.9%,“勤劳勇敢”占78.6%,“自强不息”占87.4%,“爱好和平”占70.9%.这既符合了党中央关于民族精神的判断,也体现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一定的认知水平.但从调查结果也不难看出,只有部分大学生能够同时选择“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信自强”“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这也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在“民族精神的作用”调查中,认为民族精神的作用是精神功能的占73.7%,民族凝聚功能的92.9%,价值导向功能的55.6%,教育感化功能的47.3%.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民族精神具有功能多元化的作用.

2.1.2 能够理性对待民族精神,但对其体现方式存在一定的困惑

调查显示,在“民族精神表现方式”上,74.3%的大学生选择了“发奋图强,努力报国为民”,48.7%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特别表现,心理有想法就好”,而选择“抵制日货、法货、韩货等”的大学生仅占11.6%,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民族精神表现方式上趋于理性.另外,选择“在网站上、、BBS上、Q群上发表爱国言论”和“投稿给纸质媒体,发表爱国言论”的分别为27.9%、22.2%,这体现大学生对形式主义的憎恨,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表现方式选择上的困惑.

2.2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

2.2.1 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维护民族统一和国家利益

调查显示,有66.0%的大学生赞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94.3%的学生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是中国民族精神之一,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了解和赞同的,并且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意识.2008年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考验,年初的雪灾、电荒席卷了半个中国,奥运火炬在巴黎一站传递受阻,汶川大地震更是让四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没有被打到,国人万众一心,团结起来共渡难关.但是,一些外编却扭曲事实报道中国,针对CNN等外编扭曲事实的报道的做法,77.8%的大学生都表示自己“了解或者非常清楚”,另外有82.7%的学生则表示“他们的行为可耻,直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台湾问题一直一来都是比较棘手和受重视的,针对“台湾问题”,60.7%的学生明确表示支持中央的政策,即“力争和平统一,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武力”,另有34.4%的大学认为要“从大局出发,加快发展自己,等待时机”.

2.2.2 关心和拥护国家制度,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

在“打开电脑,首先想看的内容”这一调查中,结果显示,看国内外社会,娱乐消息(51.4%)和国内外政治新闻(35.3%)占据了前两位,大学生对国内外政治、社会新闻的关注也体现了其对国家对社会的关注.调查也显示,在谈及对“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看法时,70.5%的学生认为这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中国,爱国即爱社会主义.此外,大学生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能理性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调查显示,对“未来10年内,国家能否长期保持稳定”这一问题,超过90%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其中选择“完全能,并且很有信心”的占36.3%,选择“有可能,并且有一定信心”的占54.6%.在对“目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总体看法”上,58.2%的大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斗争是长期的,但是也要看到,只有12.2%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另外还有6.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这也说明了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必然性认识不清.

2.2.3 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缺乏一定的奉献意识

调查发现,认为“见义勇为,学习雷锋,为保护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生命;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要无条件提倡的为46.0%,另有49.9%的大学生认为要在一定的前提下提倡,即要先确保自己的利益,

3.1 %的大学生则认为这种精神已经过时.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44.0%的大学生选择了前者服从后者利益,36.3%认为应该二者兼顾,认为以兼顾个人利益为主的大学生占8.4%,另有11.4%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予回答”.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还是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但仍有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调查也显示,58.0%和35.8%的大学生认为国家政治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个人成长之间是密切相关或者有一定的关联的.当面临出国的机会时,63.3%的大学生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国外多开眼界”是自己的出发点,另外有18.7%的大学生则选择将“学成后报效国家”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关于“工作岗位选择”的调查中,结果显示,选择到“具有个人发展前途的地方”和“喜欢和爱好的地方”分别占到了41.5%和31.8%,只有12.6%的大学生选择到“国家需要的岗位”.

2.3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学状况

2.3.1 大学生比较认同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途径上有所选择

调查显示,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自身的民族精神培养很有作用的大学生占36.3%,认为有点作用的占51.5%,仅有8.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作用.可见,当代大学生对高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做法还是比较认同的.另外,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最佳途径的选择上,54.8%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55.8%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校园媒体和讲座、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等形式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42.2%的学生认为应该积极发挥党团员学生的带头作用,努力培育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86.2%的大学生则赞同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了解世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这说明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具有很强的可供选择性.

2.3.2 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创新

调查发现,在“对待民族精神、祖国观念的态度”上,76.6%的大学生选择“很有必要”,另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必要”.在对现在的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选择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民族精神淡化,民族自信心减弱”(63.3%)、“民族主义情绪高涨”(21.6%)、“民族精神非常低下,需要重点教育”(13.8%).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应当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调查也显示,51.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的思想政治课中任课老师很强调民族精神、祖国观念,而认为一般强调的也有40.2%,这说明任课老师强调民族精神、祖国观念的做法值得提倡.在教育内容,48.3%的大学生认为民族精神要结合延安思想进行教育,而32.6%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了解延安思想.在影响因素方面,32.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使得对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27.5%的大学生则认为网络文化造成了民族精神淡化、民族自信心的减弱.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创新的要求,高校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警惕不良因素的影响.

3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学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现状是积极向上的,这为我们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对高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当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教学的渗透作用

课堂教学始终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系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系统了解和认知民族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中起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作用,首先要充实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断地面临改革的要求.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地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这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及时更新和调整教育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十六大之前所确立的民族精神内涵上.其次,要注重各专业学科中的渗透作用.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应该贯穿于各门专业学科的教学之中,每位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注意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因素,找到一条专业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再次,应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教学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民族精神是否要结合延安思想”时,32.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了解延安思想”,这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历史观知识的缺失,其原因与纯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摒弃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如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3.2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社会实践在民族精神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精神既有渗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要求,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因此,高校要注重教育教学的延伸,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首先,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社会实践基地作为支撑,民族精神教育的特殊性决定论博物馆、纪念馆、名山大川、革命胜地等人文景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都可以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地,大学生从中能够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接受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教育.其次,要积极开展并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基地建设只是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条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需要高校积极落实,除了前文所说的参观各种教育基地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比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献爱心”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参加实习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切地了解我国国情,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状况、特征等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导向性.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的群体文化,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为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观,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名言警句等营造文明高雅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氛围,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除此之外,校报、黑板报、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阵地都可以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舆论阵地,通过这些设施可以大力倡导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的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讲座、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组织各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征文、主题班会、书画展等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利用2008年汶川地震、2003年非典等重大事件所形成的“抗地震精神”“抗非典精神”开展各种纪念、学习、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总之,要善于把握时机组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再次,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调查发现,22.2%的大学生认可网络文化促使民族主义情绪高涨,1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能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32.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加强了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但也有2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使得民族精神淡化、民族自信心减弱,这足以说明网络对民族精神教育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来开辟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但也要注意警惕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3.4 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优秀师资力量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调查显示,在回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对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时,有87.8%的大学生选择“很有作用”或“有点作用”,只有8.8%的大学生选择“没有作用”.另外,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任课教师是否强调民族精神、国家观念”的调查中,有40.2%的大学生选择“一般”,8%的大学生选择“没强调”或“没注意”,只有51.8%的大学生选择“很强调”.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但教师践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是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者和教育实践者,对学生产生直接和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及其对国家、民族的思想和情感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首先,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而我国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一代,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规范.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诟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任,理应探索、践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总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民族精神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增强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能力.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徐绍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56-59.

〔3〕范生姣.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透视[J].凯里学院学报,2009(2):125-127.

〔4〕高忠芳,李萍.“90后”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社科纵横,2011(11):48-50.

〔5〕周静.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文化,2010:210-211.

〔6〕毛启刚,李波.浅议新形势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

G641

A

1673-260X(2014)01-0194-03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思想与“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