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关系辨析
——以淮北市城市转型为例

2014-03-29 05:34朱凌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淮北院校人才

朱凌云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关系辨析
——以淮北市城市转型为例

朱凌云1,2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地方经济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以淮北市城市转型为例,阐述地方经济建设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提出地方经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探索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

淮北市;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建设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此,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大发展时期,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正值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无疑对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出了重要任务和更高要求.

1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高职教育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要从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中寻求答案,高职教育只有和企业合作,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而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教育基地一般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成果转化服务,成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专业场所.高职院校除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外,要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和实际需要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结构调整产业方向,进一步开展和完善自己的合作规划,充分实现实质性校企合作,从而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活力和效能.

地方经济建设同样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高职教育提供了财政支持和经费保障,一定意义上说,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受制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目标为主要依据.再者,区域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起到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契合度以及地方经济对高职院校发展应成为两者有机融合的最佳结点.

2 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1 淮北市经济转型需要着力发展高职教育

淮北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淮北市因煤而生,缘煤而建.几十年来,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以煤电产业为主的基础之上,煤电成为淮北市的支柱型产业,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此,这在客观上形成了淮北经济发展的单一成分,也产生了对煤电产业的过度依赖.2010年以来,淮北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产业十年来遭到最严重的挑战,全市努力开展城市转型攻坚.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现淮北煤炭资源的生产开采已经陆续进入中后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有4对国有大中型矿井和10对地方小型煤矿闭坑停产.据预测,到2015年,现有的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9对矿井将陷入枯竭之境,资源瓶颈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城市顺利转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靠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劳动者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强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才会随之增长,生产力才能提高,实质上地方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适合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是实现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要素.

2.2 淮北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着力发展高职教育

淮北产业发展侧重于煤炭、电力等重工业,辅以轻工业,而农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随着淮北城市转型的不断深入,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着深度的调整.目前,淮北立足煤炭城市这个基本市情和现有产业条件,做强煤炭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多元发展.积极建设以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等劣质煤和高炉煤气、焦炉煤气为原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开展煤电联营,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除此之外,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淮北市新兴产业项目库已经增加到118个,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总投资740亿元,全市已培育出包括新兴实业、辉克药业、金蟾生化、科宝生物等107个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机械制造业作为淮北市除煤炭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已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初步形成集聚效应.食品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规模总量排名在煤炭、机械制造业之后,淮北市正在打造面制食品制造、肉类食品深加工、粮油深加工、饮料酒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人才结构上也要发生相应变化.无论老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技能的实用人才.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越来越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可和需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大量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

2.3 淮北城镇化建设需要着力发展高职教育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不仅是城镇数量与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体现出城镇结构和功能的转变.城镇化的本质主要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开展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实现城市与乡村、工业和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淮北市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之一.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他们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技能,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大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如服务业、市政、经融、商业等领域,因此,对他们开展必要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是高职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教育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2.4 淮北各级各类培训需要着力发展高职教育

淮北是一个煤炭工业基地,随着城市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各类各层次人才.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如淮北一些国有煤矿相继停产闭坑,对这类人员需要进行新岗位培训,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便重新就业,适应新的岗位;其次,新兴产业的崛起,如淮北食品工业、旅游服务业、机械制造业等,同样需要掌握与之行业需求配套的人力资源,这就需要对在职人员,既原有的劳动力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再者,伴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前进,许多单位员工也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学习和更新升级,开展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承担了全市税务系统、工商系统的业务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现出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高职教育就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为社会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完成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

3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路径

发展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尤其是地方举办的高职院校必须瞄准地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使之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以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区域性和服务地方的针对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着重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除政府支持和宏观指导外,高职院校起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路径如下:

3.1 政府要增强高职教育主导权和重视程度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以政府办学为主,政府在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其作用举足轻重.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增强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2010年淮北市政府把淮北职教园区列为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在建设中协调资金,保障开工和工程进度.另外,严格执行准入制,加强监督力度,从法律层面赋予高职毕业生社会地位,将学生的就业纳入准入制的正常轨道.开设文凭直通车,打通高职院校的上升途径,注重高职教育的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其次,政府应加大人才合理流动的管理.无论事业或企业人员允许正常流动,打破人才不能跨界交流的限制,使高级技术人才能顺利引入学校,真正起到人尽其才的作用.近年,学院从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公司、淮北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等企业引进具有高级职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余人,大大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和提升了教学水平.

再者,政府要改革高职招生制度.新生录取时可将“高职”和“三本”平行投档,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看法,提高高职生源质量,尤其对生源不足地区,应实行自主招生和尝试注册入学制度.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11年开始启动自主招生,且效果较好,圆满完成了医学、财经、计算机、机电、旅游管理、工艺美术、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招生计划.

另外,政府还要制定刚性政策,让企业有责任感,督促企业按要求进行校企合作;同时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企业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充分发挥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只要有政策保障,才能实现校企紧密对接.

3.2 加强合作教育,建立合作育人机制

引入企业参与教学,参与学校建设的工作机制.校企合作使企业有了参与教育的职责,学校是为企(行)业服务的,其立足点应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打破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传统教育模式,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专业教学计划要由来自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尤其是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必须双方共同协商落实,切实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的交叉关系,特别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

加大校企双方教师、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力度.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理论教学外,需要配备具有一定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指导教师,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会讲课,更要会操作和指导.学校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规定培训时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安排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或教学空闲时间去企业培训,或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新技术开发,同时企业也可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和专业技术指导,并接受新知识学习,以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专业技能,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一般不需要适应期,以尽量减轻企业培训负担.企业是使用人才的场所,又是磨练人才的阵地,更是继续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所以,学校与企业真正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密切合作,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企业将会更多、更好地为学校提供教学、见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场地,让学生参与生产设计、项目开发,企业还可提供教学设备、实训材料、建设资金等,有效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

3.3 夯实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地方政府主办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科研创新等方面夯实内涵建设.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各专业要以合理确定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前提,以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实施途径为手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途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学院现有50个专业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按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空中乘务”专业与北京金通公司、“高铁乘务”专业与上海铁路局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还有“服装设计”专业与淮纺集团实施“厂中校、校中厂”的紧密合作.二是注重开发专业课程.积极推进与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挂沟、与行业标准相融通、与先进技术相配套的课程改革,依据课程特点开展“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生产任务教学法、技能模拟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如学院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医护技能为宗旨,通过获取医护资格证和医护行业的各项行业标准相融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方案,先后建成了9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院级精品课程,拥有一批高质量、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为目标,加强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双师”结构;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培养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以顶岗锻炼、集中培训、以老带新,培养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敬业精神;以各类教学竞赛为手段,激发教师投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院先后建成了4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院级教学团队.四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现有各类实训室及实训基地5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近百处,校内建成医护、计算机、会计电算化、旅游模拟、服装设计、数控、汽车等20多个专业实训室.五是发挥科研驱动功能.以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为目标,通过项目支持、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活动,鼓励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去.只有夯实内涵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增强教学实力,才能确保人才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邢晖.高等职业教育百名书记校长思考录[M].学苑出版社,2013.

〔2〕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6〕龚跃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与优化对策[J].成人教育,2012(6).

〔7〕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8〕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9〕杜世禄.高职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

〔10〕韩慧如.徐州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研究[D].2011(9).

G710

A

1673-260X(2014)01-0154-03

本文为2010年安徽省高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2010377)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淮北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