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英,黄晓丹
(莆田学院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环境生态污染加剧,随之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加大,目前各高校环境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进一步对工科学校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2].
目前,莆田学院立足于地方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以工科为主的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来说,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环节,特别是环境工程专业是重点学科,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实验的教学系统已不断的完善,然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将进行分析,并做深层次的探讨,希望能够给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路[3].
环境工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环境工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应用的最好方法.[4]目前,因实验课时每学期仅有15学时,所以能设置的实验项目数量很少,实验项目共计4个,都集中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物理化学处理三个部分,由于生物处理耗时较长,所以没有安排实验课程,但是生物处理占理论课程课时较多,从而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时及实验项目偏少,实验仅停留在简单的演示和验证实验上,使得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都与理论知识一致,学生没有自身操作体验,致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得不到深入的认识,进而无法开展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5].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实验室的所有仪器依然采用的是2000年的装置,实验仪器没有及时地更新,学生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学到的大多数还是传统的治理和分析方法,与现实新技术脱节.并且每个实验室配备的实验装置有限,为了满足每届近80位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仪器功能有所了解,在实验教学中安排5-6个学生一组,每个实验的重复组数都在12组左右,任课老师每讲解一个实验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在实验课上一组同学共用一台仪器,不能提高每位同学的动手能力.
3.1.1 改革实验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避免任课老师过多的对实验进行讲解,教师应该要求本班学生多做探索实验,让学生根据学过内容提出建议,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
3.1.2 采用现代的多媒体实验教学技术
可以融声、形、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已成为现代教学手段的潮流.运用该技术进行实验教学,可以增大实验教学的信息量,由于实验经费有限,大型的仪器没有购置,采用模拟仿真的方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增加课程的信息量[6].
3.1.3 实验学时增加和实验内容调整
目前其他高校该课程的实验学时数为26-40学时,我们应当增加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学时,同时增加实验项目,尤其生物处理部分的实验,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U A S B厌氧反应器实验等,同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系统全面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
3.1.4 实验技能考核方法改革
目前莆田学院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生成绩的总评中实验成绩占10%,其中预习报告占10%,平时成绩占20%,考核成绩占30%,实验报告占40%,但是具体课程的实验考核方式比较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3.2.1 强化预习实验
在预习环节学生只是将实验内容摘抄一遍,甚至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觉性没有课前预习,这就会影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3.2.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强化
主要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遇见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操作,积极思考.避免学生仅仅会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操作,由此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打下基础.
3.2.3 强化实验报告,注重逻辑思维、分析归纳
目前,课程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结论,数据分析、心得体会.学生在书写中往往侧重前面,对于数据分析、心得体会则写的很少,教师批改时也不注重此部分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布置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主题论文,避免互相抄袭的现象,提高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4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设综合性实验
学生具有综合的能力才能够满足对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要求,因此对学生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7-8].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设在三年级,基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具备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监测,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等课程已经完成,因此可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并由学生自行设计一定的综合性实验.教师在课上和学生共同探讨所设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思考能力.
〔1〕曽光明,刘云国,袁兴中,等.论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实验科学与管理,2007(3):8-10.
〔2〕刘恒明,刘靖,刘长发.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21-123.
〔3〕潘健民,陈思浩,董义明,等.新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42-44.
〔4〕郑永红,张治国,宋晓梅.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2):58-60.
〔5〕张飞云,李玉华.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09(3):154~156.
〔6〕苗灵风.提高我院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3):282~283.
〔7〕吴道坚.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促进综合素质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7-10.
〔8〕沈佐湘,胡惠君.实验教学与人才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