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1890—1913)的屠寄

2014-03-29 04:44王笑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常州

王笑

辛亥革命前后(1890—1913)的屠寄

王笑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屠寄,江苏常州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辛亥革命前后,屠寄的思想由保守趋于开明、进步,他在创办新式学校、光复常州等方面以及担任武进县民政长期间作出了很大贡献。屠寄既是新式教育的践行者,又是常州光复的功臣。

屠寄;新式教育;辛亥革命;常州

屠寄(1856—1921),原名庾,后改为寄,字敬山,自号结一宦主人,晚年更号无闷居士,江苏武进(今常州)人[1]92。在中国晚清民初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屠寄一方面坚守自我,勤奋治学,一方面又顺应时势,在社会变革中贡献了一份力量。作为一个出色的教育者、史学者,屠寄在常州光复中作出了很大贡献。本文重点对屠寄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作一梳理,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屠寄。

一、屠寄思想变迁——由保守趋于开明进步

屠寄生于1856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屠寄和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到他11岁(1866年)时才开始跟随钱锡藩先生入塾读书。虽然屠寄读书较晚,但他勤奋刻苦,“以是为师友所爱”[1]95。后来改从何晋甫先生读书,何先生亦很欣赏他,曾谓人:“吾门下弟子多矣,未有如屠某者。他年能光吾门而传吾名者,必斯人也。”[1]95屠寄师从诸师,随着年岁增长,他的学识、名望也逐渐为世人所知。1874年,“屠寄应试入府学,始以文章受知于常州知府谭公序初,旋应陆氏聘,馆其定为蒙师”[1]95,后又多次担任私塾先生。

屠寄曾担任多个清末大员的幕僚,其中最有名的,并对屠寄有深刻影响的当属张之洞、端方两大幕府。1891年,屠寄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邀赴鄂入张幕。张之洞曾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武汉自强学堂、湖北武昌幼稚园等,可以说是晚清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屠寄在张之洞幕府的时间最长,为“抱冰堂弟子”,常以“吾师”称呼张之洞,深受张“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主张的影响。1908年,屠寄又入两江总督端方幕。两江总督端方曾出国考察宪政,归国后奏称“臣等奉命考察政治,知本原所在,教育为先”,极力倡导“兴学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端方是江苏近代教育的开山之父[2],屠寄的教育理念多少受其影响。张之洞、端方都是晚清大员,幕中网络了众多学者、维新人士,屠寄也结交了很多有识之士,如缪荃孙、杨锐、汪康年、陈三立等,这些人对他的治学、从政、从教以及思想的变化都有重大的影响[3]127。屠寄曾说“士大夫哄然请变法,独不肯请废科举,殆为己之学乎!寄以为科举不废,满、汉尚分,捐例不停,内患不去,人心不改,天下未必治也”[4]。可见屠寄痛恨科举及满汉等级差异,主张废除科举、满汉平等共处。屠寄后来又兴办多所新式学堂,为晚清的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屠寄一生,从教、从政、治学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观其思想变迁,除了传统教育的影响外,更多的是时势变化、社会变革对其的影响,由最初的保守趋于开明与进步,主张翻译外国书籍,废除科举制度,发展教育,开发民智[3]128。

二、屠寄与新式教育

晚清民初时期是中国变革的年代。晚清大体进行了三次“新政”: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洋务时期,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一批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等。戊戌维新时期,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可惜后来维新失败,仅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清末新政时期,“癸卯学制”颁布,科举制废除,旧式书院也都改为了新式学堂,近代教育逐步得到发展。

清末新政时期直至民国初年,江苏常州创办了很多新式学堂。1902年,屠寄、何永焘在白云渡云溪义塾旧址改办育志小学堂,张镜渊任堂长。1904年,屠寄又创办争存小学堂,翌年,育志、争存并校,名为育志争存小学堂[5]110。该校存在至今,现为常州市新坊桥小学。除了兴办新学堂,在1905年,屠宽(屠寄之子)等人发起武阳教育会,武阳教育会是一个区别于政府教育机构的民间社团类教育组织。屠寄曾当选为武阳教育会会长,在任会长期间他周旋于苏提学使和武进、阳湖地方官之间,并面嘱武阳两县县令,要求以后凡关涉学务公文必照送一份至教育会,继而又声称某督抚是其老友,两县县令畏其文名和权势,对之颇为迁就,皆“唯唯而已”[5]117。可以说屠氏等地方大族士绅是地方学务的主导者,往往能在较大程度上自行决定地方学务,也从侧面反映出屠寄对新式教育的重视。

屠寄任淳安县令时,淳安较闭塞,文化落后,全县能识字的人不多,所以屠寄“锐然以开浚民智为己任”[1]103,并创办初级师范学校。淳安县当时赌风盛行,屠寄遂下严令禁赌,并对赌者处以罚款,“以所得罚锾,移作师范学校购置图书校具杂用”,而学校的日常经费则由政府筹集[1]103。由于科举初废,大多数人思想还较为保守,所以屠寄创办师范学校后遭到了保守士绅的非议,被称为“洋翰林”,但屠寄不以为意,只是在政务闲暇之时,集中讲演,详述国家大势及兴学之益,半年之后,不仅诽谤之言消失了,而且使师范学校声名远扬,竟“有徽州秀才二人,闻声向慕,游学来淳焉”[1]103。

屠寄多次任教并创办学校的经历使其闻名遐迩,“光绪三十三年,时朝议方欲厉行新政,而苦人材缺乏,决计大兴学校,以先生办学有年,富于经验,奏派为学部二等咨议官,将召入京,事为尚书荣庆所阻而止”[6]41,可见屠寄的能力已得到朝廷认可,只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未能入京上任。屠寄不仅治校有方,而且为师有道,影响了颇多学生。仪董学校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办时,屠寄对学生十分关心,“先君(屠寄)惜诸生年少失学,为言与京师大学,择其程度较高,力能远游者,移送赴京肄业”[1]10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回忆自己的治学经历,“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年二十一岁,同邑屠敬山先生(寄)在读书阅报社讲元史,我亦曾往听,先生为元史专家,考据极精细,我后来颇好谈民族问题,导源于此”。“我治史受《日知录》《廿二史札记》两部书影响最深。章太炎先生的文字,于我亦有相当影响,亲炙而受其益的,则为丁桂征、屠敬山。”[7]

三、屠寄是常州光复的重要人物

(一)屠氏父子在常州光复前的准备

屠寄在常州光复前曾多次担任清朝官职,虽职位不高,但屠寄以做实事为目标,积累了一些执政经验。

1906年,屠寄实授浙江淳安县令。虽官职不大,但屠寄“不惟不怨,且欣然有喜色”,因为“县宰虽卑,实亲民之官,可以有为。且淳安在万山之中,人民朴野,又贫瘠素著,无往来迎送之劳,则事简而为理易故也”[1]102。他到淳安后,“未及三月,历任积案,为之一清,严禁赌博,以所得罚锾,并加征本邑釐捐,创师范学校,成绩斐然”[6]40。

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张謇被选为议长。1910年4月,屠元博(屠寄子)和朱稚竹一起当选为江苏咨议局议员。8月,朱稚竹与屠元博又被选为江苏咨议局常驻议员。咨议局为清廷所设,目的是标榜革新、准备立宪,缓和国内矛盾,把它作为“一省舆论汇归之地”。屠寄仕途坎坷,亲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在1911年7月,辛亥革命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从南通回到常州。屠寄“虽尝仕清,见朝政日乖,外患寝逼,知非根本改革,不足以图存,至时,闻陈其美等举兵沪上,乃大喜”[1]106。屠寄当年已56岁,但他仍与常州府中学堂监督、大儿子屠元博联手,积极与故乡的革命青年联络“谋举事”,团结进步力量,为光复常州积极奔走。依据咨议局决议,屠元博与朱稚竹在常州发起成立武阳农会。农会成立,与会者推选在教育界和青年革命志士中威望很高的屠寄为首任武阳农会会长,朱稚竹为调查宣讲员,奚九如为坐办,陈坤培为会计庶务员,章少若为文牍员。屠寄“为保卫乡里计,但议招练民团,隐欲其众响应沪上”[1]106。为了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朱稚竹以调查员名义巡视、联络,宣讲组织民团,从德泽、循理、依东、安东、怀北、孝仁、丰西、安尚等诸乡抽调壮实青年成立农团千余人,分批在农闲时抽调集中到府中学堂进行军事训练,教以枪杆。以屠元博为首的反清组织和以屠寄为负责人的农会组织为常州的光复做了先期准备,功不可没。

(二)屠寄在常州光复中的表现

1911年10月11日,在南京参加咨议局会议的屠元博和朱稚竹获知了武昌新军起义的消息。13日,二人赶回常州与城郊八乡农团约200人约定于11月7日潜赴府中学堂集结待命。革命党人还在局前街先贤祠的县教育会开会,决定成立常州军政分府,推举屠寄为民政长,朱稚竹、瞿萼馨、伍博纯、刘苕分任总务、生计、学务、警务诸课课长,又推举何健为常州军政分府司令,并呈报程德全委任。11月7日,何健抵达常州,晚餐后开会欲于次日清晨通知城内各团体及民众悬挂白旗,并由农团护送何健至大观楼常州府署就职。然而在7日深夜,当地士绅恽祖祁为争夺地方政权,率江防营士兵数十人围攻府中学堂,欲夺光复之功。双方相持至8日清晨,围攻之兵丁才散去。9日,朱熙带兵从苏州抵常,驻扎于府中学堂,全城遍挂白旗,清廷旧吏皆避走,常州正式光复。何健在原常州府署就军政分府司令之职,聘屠元博任参谋长,朱稚竹、殷梦桃、奚九如任顾问;又于原武进县署成立民政署,屠寄任民政长;于原阳湖县署成立司法署,杨同穗任审判厅长,张元生任检察厅长。并将江防营及各色杂牌军改编为一营,胡冠英任营长,陈道行、吴省方、吴景超、刘书济分任队长[8]151-154。常州光复是革命党人和以屠元博、屠寄、朱稚竹等为代表的立宪派共同联合的结果,其中立宪派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屠寄任武进县民政长时期的政绩

常州光复不久,屠寄从苏州返常(屠寄在7日夜的围攻中翻墙逃脱时跌伤双脚赴苏州就医)就任武进县民政长。德高望重的屠寄在家乡以革命精神努力刷新。他为政尚严,谢绝请谒。任事之初,“首以安辑地方为务,闻四乡盗匪充斥,严令搜捕,并亲谕捕役,授以方略,旋获剧盗二十余人,分别研询,量情定罪,斩其犯案尤重者十余人,一境慑服,盗风顿息”[1]107。四境安定后,遂开始从容料理庶务:扫除书差陋习;严禁城乡烟赌;为地方整赋税,筹设教练所,改良警政(所长杨碧尘);创办习艺所,根绝游民(所长赵咏怀);注重教育,限令全县小学开学,因添设城乡学校,缺乏师资,又筹设县立初级师范(校长屠心矩),地点在东岳庙,俗称东门师范;提倡机器戽水,先从芙蓉圩入手,可使芙蓉圩永绝水灾;促进地方自治,实行乡长副民选,并召开临时县议会,同时成立县参事会,实行民主政治。请拨东仓官地,开办农事试验场。容纳商人请求,减轻各种货物税。创办《公言报》,启迪民智,吕叔元主笔政,武进有地方报自此始。设立公民同志会,朱稚竹、屠元博为会长,后将本会改组为国民党武进分部[8]155。“一岁以来,百废俱举”,充分显示了屠寄的从政能力和扎实工作的巨大气魄。屠寄在任上“功令虽严,而心实平恕。未尝阿私所好,修怨作威。处理各事,一秉至公。在任稍久,阖境翕然,虽素仇先君(屠寄)者,亦皆叹服”[1]107。屠寄解职近十年后,乡人谈起屠寄执政的往事,“无不同声赞美焉”[1]107。屠寄任职武进民政长虽时间不长,但政绩卓著,为光复之初常州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为后人所称赞。

四、屠寄拒不仕袁和晚年活动

屠寄任民政长到1912年底,后致力于蒙古史的研究。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后,废民选长官之制。1913年春省令加委屠寄为武进县知事,屠寄笑着说:“吾年行六十矣!世间禄位,久已视等浮云。岂能低首垂眉,向风尘俗吏折腰耶?”辞不就职[1]108。此后,屠寄专心著史,同时关心地方公益事业,并亲自投身其中,先后任武进县县志总纂,全县水利总董,北塘河工局总董及积谷总董,督理北塘河工事,并被公举为县红十字分会会长,募款赈灾[6]42-43。屠寄晚年虽不在民政长之任上,但在治学之余,不忘关心常州的发展,在常州的地方公益事业方面发挥着余热。

纵观屠寄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屠寄的思想由保守趋于开明进步,并为辛亥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在创办新式学校方面,屠寄身体力行,多次创办学校并担任教习,称得上是一位新式教育的践行者;在常州光复时期,屠寄与其子屠元博等一起积极奔走,为常州光复做了准备并领导常州光复运动;在担任武进县民政长期间,他又严格施政,扎实工作,常州呈现了光复以来的新面貌。屠寄作为常州辛亥革命的一大功臣,我们应该重视并对其作进一步研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武进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武进文史资料:第二辑[M].常州:武进印刷厂印刷(内部发行),1983.

[2]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7.

[3]赵书新.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屠寄[J].理论界,2009(2):126-128.

[4]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97.

[5]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与社会事业[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董寂.屠敬山先生年表[J].江苏文献,1942(9/10).

[7]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G].上海:上海书店,1992:32-33.

[8]吴樵长,吕叔元.武进光复之回忆[G]//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

责任编辑:庄亚华

G127

A

1673-0887(2014)02-0006-03

2013-12-19

王笑(1988—),男,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常州
常州薛典老街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常州青果巷里的“统战故事”
恽南田与常州画派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