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艳,郭兰兰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声乐专业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探析
肖 艳,郭兰兰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艺术硕士培养的规格是高层次应用人才,其内涵是专业生长性、运用实践性、全面成长性。声乐专业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探析本着“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舞台与社会实践得到应用和升华,从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音乐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声乐专业; 艺术硕士;培养规格;专门人才
音乐教育固然由来已久,但它更是一项时刻面向未来、沟通未来的事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承担着培养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双重使命。顺应当代科学与艺术进一步互动整合的大趋势,培养合格的音乐艺术表演与音乐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高情商与高智商合一的新兴音乐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努力的方向。本着“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舞台与社会实践得到应用和升华,以真正实现音乐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自2006年以来,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等院校获得招收艺术硕士的资格。探索一条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和完善国家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英文缩写为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包括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1]可见,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艺术表演与创造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以突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艺术实践、高级的艺术素养为特点。一句话,艺术硕士的培养有其特定的规格,即高层次、应用性人才。“高层次”决定艺术硕士培养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具有专业生长能力的;“应用性”决定艺术硕士培养不是侧重理论研究,而是培养运用实践能力的。总之,艺术硕士培养有其特定规格,该规格内涵是专业生长性、运用实践性、全面成长性。
1.专业生长性
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一言堂局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和激情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作欲和表现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放性思维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培育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
2.运用实践性
声乐教学是一门集情感体验、情操熏陶和知识技能培养为一体的艺术学科,有着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主动参与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舞台与社会实践得到应用和升华,从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音乐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3.全面成长性
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且着眼于思想观念、态度情感和能力技能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感受音乐为线索、以整体音乐修养为核心,实现以知识目标为本位向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终生学习、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转变。
总之,明确声乐专业艺术硕士培养的规格内涵,有助于清晰地界定艺术硕士培养的内容,确立艺术硕士培养的具体行为。
(一)多种形式的课程设置
声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在于各门课程既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又相互联系,这要求教学内容的编排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并合理安排进度,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多种教学模式并举的方式。
1.一对一因材施教型教学
艺术硕士在刚入校时,年龄、声部、基础、个性、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我们采取了一对一因材施教型教学模式。特别是针对外校考进来的学生,第一学期师生间基本处于磨合阶段,这种磨合是心理上、专业技术上的相互沟通。
2.小组课与集体课并存
为了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欲望及潜能,我们采取多导师制、小组课与集体课并存、演唱与教学实习并举的教学方式,由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各位硕士生导师来任课。艺术硕士此时已经形成声音概念,歌唱状态基本稳定,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可以全方位地汲取各位导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教学演唱会与音乐会
结合声乐教学举办教学音乐会也是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上舞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舞台实践机会。我院在几年的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结合学生选修的课程,成功地举办了多场教学音乐会。
(二)全面深入的艺术实践
声乐专业学习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在艺术硕士培养过程中,舞台艺术实践、教学科研实践、广泛的社会实践是学生零距离深入社会的最佳途径。
1.舞台艺术实践
舞台艺术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教授同等重要。舞台上的表演既是教学理念的展现,同时也能不断地推进声乐教学探索的步伐。把每学期的艺术硕士各科专业课期末考试做成“教学音乐会”的形式,学生体验在舞台上的综合表演,体验从小琴房到大舞台的角色转换。化上妆穿上演出服,在眩目的灯光下,在众多观众的注视下,学生马上就会进入演唱和表演的兴奋状态。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也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到目前为止,我院2010级、2011级、2013级三届声乐专业艺术硕士已成功举办了六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另外还举办了“‘曲度新池’2010级专业学位系列音乐会”、“中国古典微歌剧——楚王击鼓”、“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与重唱音乐会”、“中国声乐作品教学音乐会”、“清唱剧——圣母哀歌”等五场教学音乐会。
2.教学科研实践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音乐家与音乐教育家的双重使命。在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每位艺术硕士需要承担一个学年的本科生辅修声乐课的教学助教工作。根据每一位辅修学生的基础和声音条件,采取一对一、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形式,从最基础的发声练习、歌唱的姿态、气息的控制、音乐的线条,一直到舞台上的整体表现,全方位地对辅修学生进行声乐教学实践。艺术硕士经过教学实践的反思,不但其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同时也从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个人的演唱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艺术硕士还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担任具体的记录、调研、统计等工作。这种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互结合统一的教学方式,旨在使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声乐专业艺术硕士既能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在演唱和表演上相媲美,同时在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上更胜一筹。实践证明,这种声乐教学模式既符合艺术硕士重视实践、创作和体验的特点,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
3.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硕士除了参与校内的教学实践以外,还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他们担任校内外各种声乐培训班的声乐指导、合唱训练,参与演出实践、参加国内外各种声乐比赛,以此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
(三) 广泛密切的国内外艺术文化交流
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路线,与国内外同行沟通交流。把国内外的音乐专家请进学校来办讲座、开音乐会。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在国外讲学、交流、做访问学者,逐渐成为我院声乐专业教学的重要活动。教师和学生通过与大师近距离接触,了解国内外音乐动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开阔师生的眼界。
1.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
通过多种途径聘请国际学者承担学校研究生教学任务,加强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与借鉴国际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经验,提高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水准,保障和提升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质量。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每学期都有聘请国际学者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项目,我教研室专门针对声乐专业的艺术硕士积极申请项目。2012年秋季聘请了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声乐系主任、男高音歌唱家Walter Cuttino教授,2013年春季又聘请了慕尼黑音乐学院声乐艺术指导Hans-christian Hauser教授分别举办了为期10天的声乐教学和讲座。师生们在这种专业前沿国际化的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匪浅。
2.国际前沿的声乐专业艺术硕士导师艺术文化交流
声乐专业的艺术硕士导师中多数有在国外学习、交流的经历,这对了解和促进专业前沿国际视野的教学合作非常有利。其中,有的教师连续十几年利用暑假前往德国参加伊斯尼歌剧节的演出,在德国开办声乐大师班,举办独唱音乐会,向德国同行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教师们利用各自的资源,在学校积极申请国际交流项目,把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尝试一条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思路。
(四)反思性学术实践
声乐专业艺术硕士突出专业特点,注重创作表演技能的提高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是艺术硕士有别于艺术理论和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这并不是说艺术硕士就只注重实践而忽略学术研究的能力。结合演唱不断反思,给学生发表自身想法的机会,这样才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才能。
1.结合演唱对作品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借助课外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对所演唱的声乐作品风格、创作背景、不同演绎版本、演唱体会逐一进行分析并形成读书心得或小论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之后,学生再演唱就会更加准确地把握演唱的风格。
2.结合音乐会准备与演出流程训练艺术思维
研究生在准备个人音乐会的过程中,从音乐会曲目安排、人物作品介绍、曲目解说词、节目单、海报制作和宣传到音乐会的整体运作流程,都是对学生音乐会制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齐心协力、协调分工,从策划到走上舞台,一切由学生自己运作。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协作精神,又加强了对他们艺术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
3.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为了培养艺术硕士的教学科研能力,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艺术硕士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承担本科生声乐辅修课程的教学实习,承担学校和社会上的声乐培训班辅导工作,参加公益性的演出。通过这些形式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舞台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科研过程中体会教学相长的作用,以此检验教学科研成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总之,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开展全面深度的艺术实践、开辟国际合作交流通道、开展反思性的学术实践,这种培养模式提高了声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开发了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启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卓见的学识和的高尚的人格魅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质和才能,在人格、素质、技能等诸多方面培养和影响学生。
1.导师之间开放式教学
声乐专业艺术硕士导师破除门户之见、相互学习,开放课堂,能帮助学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笔者所在的声乐教研室硕士生导师都具有20年以上的声乐教龄,可以说在各自教学和演唱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盲点。高等院校的艺术硕士导师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提高演唱水平和教学水平,在艺术上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时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注重声乐学术科研的探讨和钻研。发扬团队精神,以集体智慧提升整体声乐教学水平。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在导师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中,学生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专业学习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氛围。
2.导师之间专业学术交流
建立硕士导师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每次考试之后的评分都是一次教研室的学术交流活动。导师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考试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评价,对专业进步幅度比较大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进行集体会诊。借助集体的交流和会诊,不但能解决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帮助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均受益匪浅。
(三)硕士导师团队的精神文化建设
教师团队的精神凝聚力和个人精神品质的提升是决定学生成长的核心。教研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集体协作、发挥团队作用的特色。学生的音乐会、教研室的学术研讨以及国内外专家大师课和学术讲座等场合,教研室的教师会悉数到场,对每一位参与音乐会的学生给予鼓励、提出建议。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交流教学心得,对适合教学的教材和曲目会毫不保留地推荐给大家。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于合理调整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快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提高文艺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关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将为一大批极富艺术才能的人继续深造提供途径。艺术硕士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全日制艺术硕士规格培养的研究任重道远。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2005.
2013-11-23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大项目(008-105564GK196) 。
肖 艳(1957- ),女,吉林长春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音乐学研究。
G643
A
2095-7602(2014)03-01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