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我国大学教育

2014-03-29 04:18李洪斌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通识师资

李洪斌

(吉林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我国大学教育

李洪斌

(吉林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随着国外对通识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的通识教育也逐渐广受关注。但是,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条件有限,通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本文主要根据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反思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通识教育;大学教育;美国

通识教育,又叫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不是为了给大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以便于他们未来的谋生发展,而是为了用综合教育的方式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博学多才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全面型社会人才。高校应该以长远的发展规划来看待通识教育,打造高雅、博识的人文教育。美国不少综合性大学开设了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文理学院”。深入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通识教育概况

美国很早就意识到通识教育能够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因而在教育课程体系的编排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并且对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也相当严格,相关的师资力量的选用也是十分用心。在美国的通识教育中,经典著作是广受欢迎的。经典著作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过岁月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品,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修身养性,还能够有效地开发他们的智力,对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的形成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美国的通识教育也很看重对大学生的博学教育,力图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眼界开阔、知识素养丰富的人才,使学生在更多的领域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

(一)对通识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本质认识还不够科学,教育观念也有待转变。尽管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很多高校还没有从“专业至上”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对通识教育认识的不足,使得高校并没有将其当作重要的本科课程,而是当作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高校过于看重通识教育的数量,没有在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中下太多功夫。如此一来,高校通识教育被忽视,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不高,因而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概论性的,缺乏经典著作阅读教育。教师的教学过于宽泛,很少去悉心研究某个知识点,更缺乏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这种大面积撒网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他们只能对知识有个大概的印象,很难从学习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三)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有限

高校要搞好通识教育,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持。相对于专业课来说,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育要求更加严格,也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教师博学多才,有很强的专业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实际上,高校很多教师都是从专才教育中走出来的,他们的整体教育能力、文化素质有先天的局限性,不能深刻认识通识教育,不知道怎样系统而深入地教授通识教育课程。因此,强化高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多聘请高水平的学者来进行通识教育。

三、美国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科学设置通识教育重点课程

高校通识教育的重点就是设置较为全面的必修课程,不能像以往那样设置数量众多的选修课。过多的选修课并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有将其设置成必修课,才能够让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得以真正发展。美国高校对通识教育重点课程的设置相当重视,要求也十分严格。从我国高校的教育实情来看,教育部门不但应该明确规定专业课程设置,还应该明确而精炼地提出通识教育必修课科目。高校不能随意设置太多的通识教育科目,而要根据学分及学习时间来进行设置。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精简高校通识教育重点课程,让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能够真正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重点课程体系设置,例如将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史”交互设置框架借鉴过来,根据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情况来设置中国文明史与人文经典、西方文明史与人文经典核心课程,以此为主干模块,设置具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以西方文明史重点课程体系为例,在这个模块下设置西方古代及近代专题课程,如古罗马史、文艺复兴史、近代西方史等具体专题课程,不要求学生每门课程都学,但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门来学习。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根据西方人文经典来设置核心课程,具体的操作模式和西方文明史的专题课程设置对应起来。西方人文经典通识教育专题课程开设也可以仿照西方文明史课程的设置来对应开设经典著作导读课程,例如选读中世纪代表著作《忏悔录》《坎特伯雷故事》、选读近代西方代表著作《资本论》《正义论》等等,以“纲举目张”的方式构建通识教育体系,让我国通识教育能够科学地进行下去。

(二)重视经典著作阅读

之所以说经典著作在通识教育中十分重要,主要是因为经典著作是人类中的优秀者对人生宇宙中那些看似普通却相当重要的问题的深刻思考。解读经典著作,就是在研究人类文明中的精髓,这种精髓是具有永恒价值的。大学阶段是高校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用民族文化中美味的精神粮食来喂养他们,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对经典著作只是浅尝辄止,那就是对民族精华的浪费。只有和经典著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经典著作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思考者进行对话,才可以发现经典中的经典,感动内心,获得启示。美国哈佛大学将“美德、财富、权利”作为通识教育重点课程,该校用三个学期的时间来让学生不断阅读四五本经典著作。一般来说,第一学期主要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第二学期主要阅读霍布斯、亚当斯密、涂尔干的代表作,第三学期主要阅读马克思、韦伯、尼采的重要著作。我国高校当前亟需改变那种流于形式的通识教育概论性课程教育思想,将经典和概论联系起来,利用概论性解释使学生深入了解经典著作,提高通识教育效果。高校要严格规定大学生的经典阅读量,教师也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经典著作展开交流讨论,并经常检验学生的经典著作阅读效果,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强化通识教育师资力量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强化师资力量。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对大量著名学者教授的聘用,因此,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通识教育中心”,集中各院系的专业师资力量。通识教育中心的教师在人事上的隶属关系不变,还是属于各院系,不过需要有固定的例会和见面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高校能够更好地集中本校的专业教师人才力量,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聪明才智。这样一来,高校也能够更加系统地规划通识教育发展目标,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便于高校加强教学交流,统一教学思想。其次,高校要制定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完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积极发挥那些具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的通识教育热情。高校还可以放长眼光,将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邀请到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与讲座,保证高校的通识教育师资水平。最后,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扩招情况来实施通识教育。当前,聘用知名专家学者来高校进行通识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和重视那些具有才华的年轻教师献身通识教育事业,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提高通识教育能力。

[1][美]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项锷.美国大学通才教育的历史演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3]康荔.美国通识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卫生职业教育,2008(22).

[4]杨九斌.通识教育在美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成就与危机[J].复旦教育论坛,2012(4).

2013-12-19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3429)。

李洪斌(1975-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G640

A

2095-7602(2014)03-0127-02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通识师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