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014-03-29 02:53马建新王改红崔家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马建新,王改红,崔家新

(1.淮海工学院 商学院;2.淮海工学院 国际学院,3.淮海工学院 研究生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马建新1,王改红2,崔家新3

(1.淮海工学院 商学院;2.淮海工学院 国际学院,3.淮海工学院 研究生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很高的运用价值,它的“不偏不倚”思想主张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适中,从而使人的心理保持平衡.它认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内在心理素质和外在心理素质,内外心理要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拥有平衡心理和良好的人格.要发展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应该培养他们“仁爱”的品质,要发展大学生外在心理素质应该加强“礼”的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并且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以保障其价值的实现.

中庸之道;心理教育;大学生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帮助了无数中华儿女成仁成才,它也是每个中国人维护心身健康,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一个有效方法.它主张人们遇事的时候不走极端,要采用最适合、最好的方法,要掌握事物的最好状态,尽量做到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可以理解为“得体”、“适度”.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究“中庸之道”的运用价值,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必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1 “中庸之道”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价值

儒家“中庸之道”的心理教育价值就是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中庸的心理健康,用现代心理学观点看,就是指人的知、情、意协调和人格的稳定性.用中庸思想处理心理问题,可以理解为使人的内心世界没有过与不及,不存在“偏”,不存在“倚”.人的心理发展,如情绪和情感,常常是处于两种极端情况的中间状态,比如乐与悲、张与弛等等.如果远离居中状态,过分偏向一极,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表现出行为和心理的异常.除了情绪情感平衡,中庸思想还强调人格的稳定.《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与他稳定的人格特点、不偏不倚和恰到好处的处事方式有很大关系.当今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会遇到许多问题,面对人生挫折,适保持适度的痛苦是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过于痛苦就会丧失斗志;适度的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及就是自卑,过了就是自负.

“中庸之道”还指导我们要维护心理平衡,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庸思想认为人的心理素质分为内在心理素质和外在心理素质.提高内在心理素质的方法是“修道”.“道”其实就是标准,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世界,源于人本性的“仁”,也是孟子主张的“良知良能”.所以,在儒家圣贤看来,只要按照人的本性,率性从事,这就符合“道”的要求.提高人的外在心理素质的方法是讲“礼”,“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2].“礼”是外在的,“仁”是内在的,行为的“礼”是内心“仁”的外在表现,而内心的“仁”则是行为“礼”的基础和前提,“礼”和“仁”应该和谐统一.大学生要从完善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入手,并使内外两个方面协调发展,努力使之达到和谐协调,以实现中庸的“致中和”.这样,大学生就会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平衡的心理.

2 加强中庸思想中“仁”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

高校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宽容、乐观、诚信等一系列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同儒家重视“仁爱”思想的教育是一致的;高校要重视“仁爱”思想的教育,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现在,大学校园经常发生心理问题的极端事件,个别学生处理问题和矛盾草率、简单,漠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凶杀、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分析产生这些恶性事件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多地与学生缺乏自尊自爱等自身原因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人有自爱之心,他将会带着仁爱之心去爱别人、爱整个社会,他就一定会想办法用仁爱之心去维护这个社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减少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相反,他就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存在,甚至敌视他人,仇视社会,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和后果.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仁爱”心理品质呢?中庸思想认为要培养“仁爱”品质,具体说要做到“恭而不悔,宽而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P222.

2.1 “恭则不悔”.意思是人要虚心礼让,不能盛气凌人,学会谦虚礼让的人不会受人轻视;谦恭的人能赢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谦恭的人能够知道改过从善,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但如何做到谦恭呢?它要求人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表现谦恭,内心更要牢固树立谦恭的思想.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不要因为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更不要轻视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然而,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心中只有自我的存在.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却常常忽视应该先尊重别人和理解别人.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上很少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情感上沟通更少,同学之间关系淡漠、缺乏人情味,相互不关心,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最终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2 “宽而得众”.意思是人要宽宏大量,待人处事厚道,不刻薄,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论什么样的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能与人融洽相处.宽厚之人能兼容万事万物,可以赢得众人之心,他一定也会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代大学生个体比较独立,也更有个性,有的同学常因小事而发生摩擦,不知礼让,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压抑烦躁、情绪沮丧.轻者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效率下降等社会功能受损状况,重者会采用伤人或自伤的极端方式处理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宽厚待人的品格,扬人之善,崇人之德,师人之长,对人不求全责备,特别是要能接纳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努力使学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儒家所说的“恭”实质是诚敬,决不是丧失原则的卑躬屈漆,“宽”也不是一味地迁就,无原则地谦让实质是一种人格上缺陷,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中庸强调的是有“道”的标准和有原则的居中.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也说明,中庸绝不是主张无原则、没有标准的两面派,而是一种能坚持原则、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那种怕得罪人、左右逢源的“老好人”,表面忠厚实在,实质上动机险恶,这种人孔子称之为“德之贼也”,他的行为与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对立的.然而,生活中许多人把“德之贼”就认为就是中庸之道而流传于世,这就极大地误解了中庸之道的本意.从本意上讲,中庸思想所要培养的君子是具有高尚的节操、平和的心态以及独立健康的人格.

2.3 “信则人任”.也就是诚实、守信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信”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诚实不欺的,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信”的要求是对待自己要真真切切地去恶扬善,加强修养;对待别人,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信是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和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大学生只有诚信待人,诚信处事,才可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否则,就会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

2.4 “敏则有功”.“敏”是着眼于对知识的追求和为社会的贡献,着眼于人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然而,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少数大学生名利心较重,急功近利的思想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指南,让名利束缚敏捷聪明的头脑,或患得患失,或畏畏缩缩,最终导致他们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终难成大事,更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

2.5 “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善待别人,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对别人施以恩惠,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尽量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当同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可能给予他们坚持的力量,不断地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品格.当前,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有助人为乐的思想,但也有少部分人只顾自己私利,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表现的很自私.这样的学生最终也只能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地孤立,结果影响自己的发展.

3 加强中庸思想中“礼”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外在心理素质

“中庸之道”主张的“无过不及”不是无原则的“折中”,它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特定社会的标准和规范,这个标准和规范就是“礼”.孔子在他的书中就明确地把“中”的标准规范定为“礼”;他把“礼”作为判断人世间善恶美丑的标准,他还极力想通过“礼”的教化,帮助弟子们的言行都归于“中”.孔子还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4]P109“恭”“慎”“勇”“直”都是属于德行,但都必须要以礼节之,以符合中庸之道.

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上,孔子认为他的弟子德行水平有的“不及”,有的“过”,也有的“偏”.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主张用“中道”来加以纠正,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3]P166这里狂指狂妄,狂妄之人言过其行,流于冒进;狷即拘谨,拘谨之人不敢有为,易于退缩;“中行”就是指按照中庸思想去行事.孔子认为只有中行之道,才是君子行事的最高标准,君子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不走极端.恰到好处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行为中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做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模范.中庸之道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4]P30,经过这样磨练的君子,其人格就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这也就是说,文质合为一体,不轻浮也不粗野;儒家非常赞赏这种文质兼备、适度合中的君子风范.从实质上看,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心理和人格上的具体表现.

儒家对“礼”的强调并不是把“礼”视为一成不变的、僵死的、不能逾越的固定模式.一个人的行为只要符合“仁”的精神,对“礼”是允许有一定偏差的,即所谓“乘权持中”,在“仁”的精神的指引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礼”的禁锢.持“中庸之道”应根据环境变化而变,随不同的时间、地点与条件适时而进,随机以应变.中庸之道这些要求和规范,实际上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能较好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主张大学生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要遵守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当学生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时,就应该不断加以修正,以使之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达到儒家所说的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当代大学生守则其实就是一种推陈出新的“礼”,我们要用这些“礼”去教育大学生,使这些“礼”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我们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最终一定实现大学生行为的自律,进而提高大学生外在行为和心理的适应能力.

4 建立有效教育机制,保障“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价值实现

儒家“中庸之道”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着很高的运用价值,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保障其价值实现.

4.1 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运用,建立“传统文化-心理教育”联合教育体系.我国目前的心理教育体系大多模仿西方国家的“医学模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运用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如儒家中庸思想在普及大学生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建立健全的人格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长期的.高校领导要大力倡导,并坚持在全校建立一套由校长直接领导,各级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以保障心理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建立“校长-心理教育中心-学生处-教务处-院系-学生组织”联合教育体系.心理教育中心成立专门的“发展心理部”,学生处成立“人文教育中心”,教务处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和国学教育课程,各院系安排专职的“文化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各级学生组织中成立专门的文化心理组织如“心理协会”、“国学社”“‘中庸’研究会”等.各级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学校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联合体系一定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起到良好作用.

4.2 建立一支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和熟练掌握心理学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心理教育是无稽之谈.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丢弃了许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存在诸多问题,更谈不上在教育中运用.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从事一线学生教育管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和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4.3 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体系和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研究课题,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和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发挥中庸思想和其他传统文化思想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大力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为长期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保障.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76.

〔2〕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3.

〔3〕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9.

〔4〕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5〕孟子,等.四书五经·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B844.2

A

1673-260X(2014)12-0088-03

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655)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