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伶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社会变迁视阈下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原因与对策
邓雪伶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已成不争的事实,生源匮乏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人口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转换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三个原因.减少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可行途径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等.
社会变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呈现大规模向城市踊动之势,许多农村家庭举家迁徙到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进入到城市学校就读,这使得那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门庭若市”的农村中小学逐渐变得“门可罗雀”,学生流失严重,学校数量亦随之锐减,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空巢化”的现象.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初中数从39313所锐减到28670所,农村小学数从440284所锐减到210894所,在10年内两者分别下降了27.07%和52.1%.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村基础教育规模的萎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现象亟待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从社会学中社会变迁的视阈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①它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有:
1.1 人口的变迁
人口的变迁主要是指人口状况的变迁.人口状况指的是人口在质量、数量、构成、分布及流动方面的情况.我国人口总数量呈现不断增长之势,但年增长率有所减缓;在人口的年龄构成方面,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学校适龄人口数逐步减少;在人口流动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1.2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是指人们在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方面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人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各自社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识到了教育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他们对教育的需求由教育机会需求转向教育质量需求.
1.3 国家政策的变迁
国家政策的变迁涉及到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建国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几经变迁,从建国之初的“限制避孕,限制节育”政策逐步转变为“国家调控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有效地抑制了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户籍制度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2012年初也历经六次调整,从195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到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户籍制度从“政府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的管制”逐渐转向了“户籍迁移实行分类迁移的政策”,户口迁移的条件逐步放宽,人口流动的自由度逐步加大;而教育管理体制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发展成“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2.1 人口变迁与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数持续增加.2008年1月1日,我国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该法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该法的出台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与以往农民工只身一人进城务工不同的是,现在的进城务工人员大有举家迁移之势,他们通常将子女带到他们务工所在城市的学校接受教育.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其中小学932.74万人,中学328.23万人,与2010年相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总数增加了93.8万人,其中小学入学人数增加了68.44万人,中学入学人数增加了25.35万人.与城市学校的“日益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生源地的大部分农村学校却“日渐凋敝”,有些学校因生源太少,只能采取“复式班”教学,而有些偏僻地区的学校甚至出现了“空巢化”的现象.
2.2 教育观念的变迁与生源流失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教育观念引导着人们作出不同的教育选择行为.目前许多农村家长放弃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而选择将子女送到他们认为教育质量更好的城市学校就读,这正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发的现象,许多农村家长不再满足于他们的孩子有学校上,而是希望他们的孩子上好学校.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教育是使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教育和知识的进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1991年城乡收入比为2.40:1,2008年则扩大至3.31:1,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方面的原因,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别,亦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②农村家长正是意识到了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教育观念才逐渐由对教育机会的需求逐步转移到教育质量的需求上来,因此他们不惜花更多的钱将子女送到教育质量更好的城市学校就读,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严重.
2.3 国家政策的变迁与生源流失
自从我国人口数量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激增后,国家开始对人口出生进行有计划的调控,“计划生育”政策的稳步推行,有效地降低了我国人口的出生率,适龄儿童入学人数逐年递减,这也是农村中小学生源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自从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某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以自理口粮形式在集镇落户以来,户籍迁移的条件逐步放宽,人口流动的自由度逐步加大,户籍迁移制度的宽松化催生了部分农村家庭举家迁移至城市的现象,这使得原本应在农村中小学就读的学生转学至城市学校,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的流失.教育管理体制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变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力度,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平稳推进,但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重担仍旧落在县乡两级政府上,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多,加上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下,国家对县乡两级的转移支付力度有限,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匮乏,而城市却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两者之间的落差迫使部分经济宽裕且注重孩子教育的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从而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也有密切的关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1.3%,③这意味着我国人口在空间布局上有了重大调整,一方面是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大批流失,另一方面是随父母迁移的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源不可避免地流入城市.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扭转人口迅速变迁之势
当今世界上机会的分配是极不平等的,这个不平等是人员流动的一个主要驱动力.④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农业生产经营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粮效益较低,而农村周边乡镇企业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农民除了种地之外基本无法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而城市经济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相比发展活力不足的农村地区,城市提供了更多致富的机会,这使得许多急于脱贫致富的农村人口迅速踊向城市.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比如农业税的免除、新农合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等,但都只是“节流”之举,没有起到“开源”之效,无法阻挡农村人口迈向城市的步伐.要扭转农村人口迅速变迁之势,国家必须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盘活农村经济,使农村真正富起来.中央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首先,要通过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补贴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等方式来完善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种粮收益;
其次,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政府兴办乡镇企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家门口就业;
最后,当地政府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在农村投资办厂,这不仅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动,从而弱化因人口流动对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造成的影响.
3.2 着力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顺应教育观念变迁之势
随着教育公平意识的增加,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从对教育机会的需求逐渐转向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农村学校没有适应这种需求的转变,教育质量反而呈现下降之势.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31个省的1万余名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大中城市的生源总体达47.5%,而来自农村的生源仅为16.3%.⑤教育质量的落后迫使教育观念已发生变迁的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农村学校要想留住生源,只有着力提升教育质量,顺应教育观念变迁之势.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校舍、机房等得以改善,达到和城市学校基本一致的办学条件标准.同时,应加强农村学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使农村中小学学生实现与城市学生共享教育资源的愿望.
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首先,针对农村中小学现有部分任课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低下的状况,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本区域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加大培训投入,合理安排待培训的教师分批次、分阶段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任教水平.其次,针对农村中小学现有师资短缺的状况,国家要继续完善现有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农村特岗教师计划”,通过完善现有的人事制度,如增加农村教师编制、提供晋升空间等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3.3 扎实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适应国家政策变迁之势
城市化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经历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据有关统计数据,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45.68%,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60%,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城市学校集中了大批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学校资源配置日益落后,呈现教师、学生双流失的现象.城乡教育的现实差距决定了我国应奋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唯有此举才能减缓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的速度,才能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
首先,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统筹层次较低,教育资源、要素只能在县域内流动,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县级财力十分有限,县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难满足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容易产生“穷县办穷教育,富县办富教育”的现象,这是有悖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要求的.因此,可以逐步弱化县级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主体地位,而将教育资源统筹管理的主体提升至市一级政府,由市一级政府全面统筹规划辖区内的城乡教育资源,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资源要素在城乡的合理流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其次,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我国在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极不平衡,以2003年为例,农村普通中学生均支出1210.75元,比上年增加了7.22%,仍只有全国普通中学生经费支出水平的55.89%;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县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亦不相同.“在福建,许多经济欠发达县域的教育支出已经占当地财政收入的5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了80%以上,但地方投入仍然不能有效提高当地义务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水平”.⑦针对以上情况,国家应建立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保障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标准一致,消除城乡差别;提升教育经费管理主体的级别,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只有稳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避免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现象的发生.
注 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75.
②张兴祥.我国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研究-基于CH IP 2002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2013(3):56.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 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 -402786440.htm. 2012-5-12.
④UNDP编写小组.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
⑤崔帆.对农村考生高考录取比率下降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2-34.
⑥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4.
⑦郭少榕.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思考-以福建等地为例[J].教育研究,2011(12).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张兴祥.我国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研究—基于CHIP 2002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2013(3):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 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20222-402786440.htm. 2012-5-12.
〔4〕UNDP编写小组.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8.
〔5〕崔帆.对农村考生高考录取比率下降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2-34.
〔6〕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4.
〔7〕郭少榕.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思考—以福建等地为例[J].教育研究,2011(12).
〔8〕张翼.中国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化与改革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16-22.
〔9〕张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
〔10〕韩清林,秦俊巧.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研究[J].教育研究,2012(8):9.
G626
A
1673-260X(2014)02-02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