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域下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4-03-29 02:03王学荣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梵净山文明生态

杨 圆,王学荣

(1.铜仁学院 生化系,贵州 铜仁 554300;2.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

美丽中国视域下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杨 圆1,王学荣2

(1.铜仁学院 生化系,贵州 铜仁 554300;2.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的一个全新命题,在举国上下引起了持久而广泛的热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乃是继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党和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再次得以凸显。作为武陵山脉主峰的梵净山素有 “贵州第一名山”之美誉,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近年来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挑战。从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生态建设等方面,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为视角,着重探讨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对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美丽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意识

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 “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崭新命题,并将 “生态文明建设”与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至此,“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得以正式形成。“建设美丽中国”与 “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主张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及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梵净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实施路径,期望对梵净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引子:梵净山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梵净山系武陵山脉主峰,素有 “贵州第一名山”的美誉,位于贵州东北部铜仁市的江口县、印江自治县、松桃自治县三县交界处,方圆达六七百里,风光秀美、人杰地灵、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1986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为全球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包括诸如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堪称 “黔东大地一朵得天独厚的美丽奇葩”。据有关资料显示,梵净山共拥有生物种类多达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就达17种,占贵州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比重高达43%;动物801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19种,占贵州省受保护动物总数的比重高达68%。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作为 “梵天净土”的梵净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然而,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加大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它的知名度,打造一个青山绿水、梵天净土的生态文明品牌,这应当成为当下相关领域、相关单位关注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藉此小文的初衷所在。

二、发展战略与发展理念:生态文明释义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近年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加以对待。例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地把 “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了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充当负责任大国的光辉形象。党的十八大更是将 “生态文明建设”与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加以部署。党的十八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加大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党的十八大报告还这样写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3]我们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还需要特别作出说明的是,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归到 “原始人”的原始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素养,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一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种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理念,该理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同时又是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诘难”的积极回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 “一位”,为我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反思与检省: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面临的诸问题

梵净山以其雄伟磅礴的秀美河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它集雄浑与灵气融为一体,成为一段闻名于世的不朽传奇。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及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一系列让人揪心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也蜂拥而至,并且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目前,生态警钟已经敲响,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已迫在眉睫。笔者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梵净山现存的问题进行探析。

(一)工程建设及企业生产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昔日的梵净山可谓风光旖旎、妙趣天成,处处洋溢着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正如诗人邹心炼在 《咏梵净山》一诗中所云 “陟临极顶海天宽,信是黔东第一关。雾散云开天景丽,花香鸟语水声喧。岩幽壑暗猴群戏,路隘林深人众欢。险处雄关连铁索,自然生态展奇观。”虽寥寥数语却将梵净山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刻画得淋漓尽致,引起世人无限的遐思。可是,当笔者进行实地考察时却发现,梵净山有些天然的奇观却因大型工程的建设而失去了它本真的美。因为随着梵净山索道、龙泉山、佛教文化苑、百丽园、生态植物园、生态度假村、旅游环线公路等大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断实施,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对梵净山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有些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 “三废”(即废水、废渣、废气)未经处理就排放到大自然中,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到动植物生物链。此外,其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噪音过大,对地理结构、地形地貌等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梵净山地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这是恩格斯的一句至理名言。的确,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的力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这一棘手领域,科技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所谓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当然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其实,马克思早在 《资本论》第一卷中就这样写道:“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5]在这里,马克思将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视为生产力的五个构成要素之一。

我们都知道,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人们熟知的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不过,这只是生产力的 “硬件”。生产力作为一个 “系统”,不仅具有这些硬件,其软件要素亦是不可或缺的,诸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这一 “软件要素”的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渗透到生产力这一 “系统”之中。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邓小平这样说道:“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6]这无疑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巨大发展。事实上,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杠杆,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技术支撑。然而,素有 “梵天净土”之美誉的梵净山却 “屈居”在西部贵州这一欠发达地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缺乏资金的投入,缺乏先进的硬件资源,更缺乏专业权威的专家团队及严谨科学的理论指导。所有这些,都是梵净山地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所在。

(三)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为进一步宣传梵净山及佛教界有关生态文明的理念、创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佛教文化协调发展,2013年7月20—22日铜仁市政府邀请专家、学者及宗教界人士在美丽的梵净山举行以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为主题的大型论坛——“2013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这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迈开了可喜的一步。

可是,近年来,随着梵净山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来自境内外的游客数量剧增。很多的中药材专家、动植物专家均选择到这里开展他们的科研工作,许多大学生的野外 “实习基地”也都选择于此,这无疑给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不少负荷。更有甚者,某些当地老百姓生态意识极其淡薄,只顾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于是,在蝇头小利的诱使下,许多名贵的草本植物被拔地而起,大量珍稀动物也惨遭捕杀,这使得本来就稀缺的名贵动植物在数量上锐减,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这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式的做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疑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在此呼吁,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四、建议与展望: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梵净山乃 “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是黔东大地文明的发祥地。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导下,当地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来保护和改善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大梵净山的对外宣传力度,所取得的成绩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在政府有效治理和综合保护措施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对建设途径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学术界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 “广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 “狭义的生态文化”则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具体而言,它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文化载体和生态制度。

在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生态文化宣传与教育工作往往能够起到 “春风化雨”般的效果。因此,我们首先就应做好梵净山的宣传工作,让公众更加了解梵净山的基本状况,包括地形地貌、生态结构、物种类型、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其次,政府与环保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学习生态文化,提升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水平,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第三,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与明天。因此,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让公众从思想深处切实树立起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

总之,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与宣传,有益于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益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也有益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提升企业生态社会责任

近年来,梵净山的知名度不断攀升,受到越来越多大中小型企业及小商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在梵净山发展自己的产业。笔者仅以中药材公司为例,对这一现象作一简要说明。梵净山素有 “天然药材库”之称,据有关资料显示,梵净山目前拥有高等药用植物118科、282属、486种,其中主要名药材有天麻、杜仲、凹叶厚朴、辛荑、黄莲、牛尾、独活、防风、紫苑、淫羊藿等。据临床试验发现,梵净山所生长的中药材,功效奇特,非同寻常,由此便吸引了更多的中药材公司在此 “安营扎寨”。例如,贵州梵净山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铜仁地区梵净山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等,纷纷选择在梵净山 “安家落户”。这些企业的相续成立,为梵净山中药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对环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提升企业生态社会责任势在必行。

所谓 “生态循环经济”,是生态伦理学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耦合,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它将“生态价值”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每个经济区域主体功能的定位、增长方式的选择、发展路径的安排以及宏观政策的制定,都必须把 “生态环境价值和整体发展效益最大化”放在优先考量的位置。企业生态责任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充分考量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以负责任的态度将负面效应降至最低限度,力争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

那么,究竟该如何发展 “生态循环经济”?如何才能真正提升 “企业生态责任”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特别注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生产过程的始终,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的飞跃。第二,各个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应当用良好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运转行为。第三,企业应自觉加强生态社会责任的培养,积极探索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并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氛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四,企业应重视科学研究,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积极研发和培植中药材,保护生态环境。

(三)将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

梵净山的美丽,不仅在于她拥有千姿百态、秀色可餐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在于她那灿烂多彩的佛教文化。可见,梵净山的 “美”乃是 “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高度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先生在 “2013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梵净山山清水秀,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梵净山的自然风景是魂,佛教是脉。要更好的发展梵净山,就要抓住它的魂和脉,既要保护自然山水,更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使得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的发展相辅相成。”[7]

佛教文化向来倡导 “珍爱生命、珍惜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等原则,这与生态文明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具有内在的相通性。佛家素以慈悲为怀,尤其是对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等生命体更是关爱有加,二者实际上是高度耦合的。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大和尚所说的那样:“佛教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是 ‘正报’与 ‘依报’的关系。‘正报’是我们内在的身心世界,‘依报’是外在的自然环境。 《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自然环境的好坏与人的观念、思想和醒悟不可分离。人类的身心和谐,能促成自然环境的和谐;反之,人心不善,制造恶业,必然环境恶劣、灾害不断。佛教最大限度地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历来寺院所在之处无不青山绿水,生态和谐。”[8]

梵净山充满了佛气、灵气。众多的朝拜者及游客们对梵净山心驰神往,他们一心向佛,充满慈悲之心,关爱动植物等大自然的生灵,爱护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倘若能够将生态文明理念与佛教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让人们在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理念,亦不失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思路。这种理念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充分展示人性的仁爱,尊重自然,珍视生命,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的 “衣食父母”,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诚如圣辉大和尚所言,“梵净山是佛教修行的地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典范。”[9]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美丽梵净山自然与人文比翼齐飞的可喜局面。

(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法律手段亦举足轻重。当地政府和权力机关应紧密结合梵净山当地的实际,同时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一套切合梵净山地区实际的法律法规。进而用法律手段来加大对环境的监督与保护力度,促进梵净山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可是,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提高生态管理效率。我们认为,提高生态管理效率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首先就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健全行政效能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各个辖区行政管理的职能要有明确的定位;对各个执法部门的职责要界定明朗,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要逐渐加强。以避免越权、缺位、推诿等现象出现。第二,行政考核应与工作绩效挂钩,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生态指标和行政效能实绩,从而敦促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有足够的重视,各部门应各司其职,从而形成强大的行政管理合力。第三,应当加强队伍建设。要提高行政管理绩效,除了需要明确管理责任之外,还需要拥有一支境界高、业务精、素质优、作风强的行政管理队伍,因为事情总是由人来做的。因此,应当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广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当然,以上措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应当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五、结语

地处贵州铜仁的梵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 “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它凝聚着灿烂的黔东文化、生态文化及佛教文化为一体的华夏文明,堪称贵州乃至中华大地上的一朵奇葩。

我们着重分析了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 “工程建设及企业生产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影响”、“梵净山地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公众生态意识薄弱”三个方面加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诸如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提升企业生态社会责任”,“将佛教文化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

当然,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另外,本文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性的,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更加深入地分析,其路径选择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群策群力,梵净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再添新能量,美丽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7][8][9]2013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N].铜仁日报,2013-07-23(2).

[责任编辑:黄江华]

X171.4

A

1674-3652(2014)01-0042-05

2013-12-15

杨圆,女(苗族),贵州台江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生态哲学研究;王学荣,男,湖南炎陵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梵净山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与梵净山茶
看雪——铜仁梵净山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