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女医生的产生及历史影响

2014-03-29 02:03张艾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女医生死亡率妇女

张艾利

(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女医生的产生及历史影响

张艾利

(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内迁给贵州带来了大量的工厂、企业、学校、技术人才及先进的思想观念,促进了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贵州女医生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经济基础。由于抗战的需要及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贵州女医生大量出现,她们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促进了贵州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妇女解放意识的自觉。随着抗战的结束,贵州大多数妇女又重返家庭,继续处于夫权和父权制度的封建统治之下,这表明妇女经济地位的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抗战时期;贵州;女医生;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内迁大西南,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工厂、企业、学校,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的思想,从而促进了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及抗战的需要,一些新型的女子职业开始出现,其中贵州女医生的产生体现了贵州妇女的经济地位提高和思想解放。近年来,关于贵州妇女的研究成果出现不少,但大多数是从女子的教育、家庭婚姻状况、法律地位、平等权及少数民族妇女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述,针对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女医生的研究,由于材料的缺乏至今无人涉足或者是缺乏专门研究。因此,这里以性别史为视角,立足抗战时期,对贵州女医生这一社会群体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全面的阐释,以期当今社会对女子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抗战时期贵州女医生产生背景

由于贵州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较沿海晚了几十年,经济的落后导致医疗卫生事业的迟滞,不仅缺少必要的医疗设施,而且专业医生也非常缺乏,女医生几乎没有。1935年前,“全省医师不及12人,护士及助产士仅有30余人,以全省1000万人口分配,每83万人才有一个医生,每30万人始有护士或助产士”[1]。医生的缺乏,致使人们一旦得病只好烧香拜佛或吃观音土来医治,病人死亡率很高。据1938年国民党政府内务部所编 《卫生统计》,“贵州人口死亡率为203.0‰,而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为163.8‰”[2]。可见,贵州人口死亡率在全国也是极高的。1937年 “贵阳12万左右人口数,每月最高死亡317人,最低100人左右,贵阳市人口的死亡率高达24.21%”[3]。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新生儿死亡率更高。尤其在当时的苗族妇女中,“170个45岁以上各种苗族妇女,共生男女 (男596人,女437人)1033人,平均每一个苗族妇女生6.0强。但生后死的男女 (男302人,女217人)计519人,占生育总数的50.2%”[4]。由此可见,苗族新生儿死亡率之高是惊人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由于医疗条件的恶劣,医术水平的低下,且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致使广大育龄妇女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治疗,其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苗族妇女生育能力颇强,每人至少生育7、8胎以上,加之临盆不知休养和滋补,一两日就外出操作,壮时不觉,年纪稍大,老相顿生,百病随起,所有遍行苗村,没有见白发童颜的老妇”[5]。据 《剑河县志》记载,“由于其经济文化落后,在未设卫生院以前,仅有中药铺一家,药品也不全,每年春季用旧方法种痘,消毒不好,导致天花流行,婴儿死亡率极高”[6]。可见,低下的医疗卫生条件及专业医护人员的缺乏,给广大妇女和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战争的需要迁都重庆,西南成为我国的大后方,贵州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川滇的交通枢纽。内地大量的医护人员随着各大医院迁入贵州,给落后闭塞的贵州带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技术和医护人员。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战争的需要,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医院相继兴办,贵州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医护人员逐渐继增多。“民国26年前,卫生建设,止于一省立医院而已,……民众疾病,听其自然,每遇疾病流行,辄至枉死累累,复以鸦片流毒,几遍全省。……27年后,有17县设立卫生院 (所),区设有卫生院14所,乡设立卫生所者33,保设有卫生员者有三县”[7]。至1938年,“在各级卫生机构中医师已达118人,护士和助产士达224人”[8],而 “仍感供不应求”[9]。内地著名医生随迁贵州,促进了贵州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大大降低了病人死亡率,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这些著名的医生在为患者治疗及服务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报纸、杂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如当时的 《中央日报 (贵州版)》、《贵州日报》等刊登了大量的广告,“南京国医陈慈煦主治伤寒瘟疫及男妇小儿,一切急难重症。诊所:暂设中正门外南明路第五分局对面天主堂内”[10];“国医名家江公铁先生来黔”;“由京迁筑黄寿仁诊所、南京人民诊所张传芬专治妇科”;“(京沪迁筑)医师沈志澄:主治内外科,花柳病,妇女科,皮肤病”[11]等。这些专业医生和专科门诊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贵州的医疗状况,冲击了当时贵州妇女传统的有病羞于就医的观念,也改善了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当时,媒体不仅对医生做宣传,而且还针对妇科病及儿科病的有效药物进行广告,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病痛,降低了死亡率。如 “郑氏女金丹,功能补血,调经疏肝”,“小儿安,治小儿夜啼,惊厥,速来购买”[12]等。这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有病找巫婆、拜佛、烧香、吃观音土等延误疾病的迷信方法,使人们开始相信现代医学。因此,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了贵州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女护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二、贵州女医生的产生和发展

抗日战争以前,贵州医疗事业极不发达。由于缺少正规医院,专业医生也很少,女医生更少,没有专科门诊,真正意义上的妇产科几乎没有。妇女在临产时,只能找专门以接生为职业的 “稳婆”,并把她们接到家中,顺产时则母子平安,如遇到难产,由于缺乏医疗设备,“稳婆”单凭接生经验经常会造成婴儿死亡危险,再加上卫生条件差,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极高。抗日战争的爆发,客观上促进了贵州医疗事业的发展,随着专门医院的出现,专业女医生也开始出现。如著名的女医师孔宪诏,具有高超的医术,在当时治愈了很多的疑难杂病。她尤其在妇幼保健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仅给当时的广大妇女带来了福音,减轻了她们的病痛,而且大大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一些病愈患者对其高超的医术纷纷登报感谢,“内子产后臀部患一大恶疾,呻吟床席痛苦非常。蒙孔女医师施术割除,即晚痛苦尽减,数日复原。孔女医师诚不愧女科圣手。特此登报恭颂”[13]。随着医疗队伍的扩大,使妇产科的设置和创立提上了日程,以期更好地解决当时的孕、妇、婴所面临的疑难病症。最早的妇产科是来自日本的岩濑妇佐医生协同邓光济先生共同创办的贵州省立医院,在此医院还专设了妇产科病房,增加了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条件,更好地保障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使一些难产病人母子平安。妇产科的设置也逐渐地打破了接生婆和巫婆 “一统”产妇和病妇的局面。岩濑妇佐也以其高超的医术赢得了病人和社会的信任。随着妇产科的发展,助产士渐感缺乏,尤其是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在推广新法接生时不仅遇到传统习俗的阻力,而且更有人才的匮乏。为了更好地保障广大妇幼的身体健康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必须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在 “贵州省立医院附设妇产婴医科传习所”,招生的学员主要学习胎生学、妇科学、产科学、小儿科学等,聘请专业医生任教。从传习所毕业的学员大都回到各县从事妇婴保健事业,成为贵州广大地区妇婴医疗事业的先锋,为贵州医疗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了基础。从传习所毕业的学生大都很出色并具有创新精神,如侯若兰积极推行新法接生和接种牛痘,使妇女儿童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她在医疗单位任助产士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运用到实践中,取得了很高的成效,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后来,很多像侯若兰这样的传习所毕业生,都成为当时妇产科著名的女医生,她们为贵州妇幼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贵州妇幼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女医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妇产科的设施也不断完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多和扩大,并形成了系统的妇女检查制度和具体的接生方法。当时的黔垣卫生事务所规定,“对于所接生的对象只限于城内,或距离市区5里范围内;凡在产前检查者,一律免费接生;产时请求接生需交特别[14]挂号费5角,接生费2元;凡指定医师或助产士,需在首次检查时通知接生医生,缴纳接生费25元,指定助产士接生者,缴纳20元;临时请求接生者需办理接生手续”[14]。通过这些具体的接生规定,大大降低了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也保障了产后妇女的身体健康。但也可以看出,能够享受较好的医疗条件的还是经济条件较好且居住在城内的产妇。一些远离城市或家庭贫困的妇女,依然依靠 “稳婆”接生,妇婴生命仍难以保障。但毕竟整体医疗条件有了提高,专业女医生的出现使部分妇婴健康状况得以改善。

三、贵州女医生产生的历史影响

抗战期间,贵州女医生随着贵州经济的近代化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发展速度之快,对贵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贵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贵州女医生是在公共医疗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以后,国民政府为了更好地抗战,成立了一些医疗机构。如1938年建立的贵州省卫生委员会,下设省立医院、卫生实验处及初级卫生人员训练所等机构。另外,还在各县设立县卫生院和乡镇卫生所。这些医疗机构的建立,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贵州女医生则成为这些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妇产科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贵州妇婴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次是有效地配合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抗战时期贵州公共卫生工作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范围较广,贵州女医生在疾病治疗、防控及宣传卫生常识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系统培训的女医生深入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积极从事医学宣传和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使落后的农村和山区逐渐改变了不卫生的风俗习惯,使民众的观念习俗也得到了改变。如在种牛痘方面,当时贵州省境内普通民众对卫生常识极其缺乏,存在各种陋习,一些农民和城镇居民对接种牛痘缺乏足够的了解并有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广大女医生和护士担当起动员工作的重任,着重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在每次接种牛痘前向各乡镇所辖境内的民众讲解相关卫生知识及其不接种疫苗的危害,并劝适宜接种牛痘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带领儿童前来接种牛痘。这些女医生在基层的宣传工作中有效地协调了与上级医疗卫生工作机构的关系,也切实解决了贵州医疗卫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在全面开展防疫、群众性卫生运动和疾病治疗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次是促进了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在当时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贵州,清除影响妇女健康的迷信及不卫生习惯,是一件复杂艰苦的工作。在农村巫医往往是唯一可以请到的医生,他们对病患者装神弄鬼使用咒符以治疗疾病,往往因延误病情让病者致死。尤其对产妇接生,往往因产婆缺乏科学知识,接生方法落后及不注意卫生导致妇婴死亡率极高。根据这些情况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女医生担当起宣传科学卫生知识,破除迷信巫术习俗的重任。她们被派到各县乡镇和农村,办理助产训练班,培养接生员,改造旧接生婆,并宣传妇女保健知识,以提高妇女的认识。她们还在县妇救会干部培训中担任教员,给学员讲授妇产科理论和技术。她们还直接地给当地产妇接生。那些经过培训的学员由她们派到各区、县再培训接生员,使新法接生得到推广。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回到乡下后继续宣传新法接生等卫生常识,破除了在农村中流传的封建迷信的恶习,得到了妇女的拥护与欢迎。经过培训的助产士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到各乡日夜为产妇接生,使妇女解除难产的痛苦,妇婴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助产士得到乡民的极大信任和赞扬,被当地人称为 “活菩萨”。

(二)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贵阳举办了贵州省战地救援人员训练班,登报公开招考,男女青年学生纷纷报名参加训练,在学习结束后,奔赴前线开展救护活动。后来,这一训练班改为贵州省战地服务团,公开招收妇女,开展前线救护工作。许多贵州妇女在妇救会的号召下,为了民族的存亡,踊跃地报名参加。她们经过培训后取得医生资格,奔赴到前线,有的直接参加战斗,有的在战地医院救治伤病员,有的在奔赴前线途中即刻参加战地救护,还不断向群众宣传抗战。她们每到一处,都要慰问难民和治疗伤病。在负伤战士治疗点上,这些战地服务团的团员们不怕艰苦,对伤员的收容转运、护理医疗、重返前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无畏的革命精神。她们还成立救护队,掩护伤员转移,为伤员清洗伤口、换药、喂水喂饭。有的亲自奔赴战场到前线抬伤病员,配合部队进行战地救护,兼侦查通讯等工作。

战争使许多儿童失去了父母和家庭,沦落为孤儿。为收容这些难童,贵州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自1942年到1945年共收容战区孤儿800余名。贵州妇工会还在毕节县设立 “战时儿童保育院”,负责收养和教育这些难童。该院的教学和行政人员多为女医生,她们不仅担负了医疗救护工作,而且还为难童的教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抗战时期贵州女医生的职业活动不仅支持了抗战事业的顺利进行,而且培育了贵州职业妇女的自我奉献和爱国主义精神。她们在抗战中勇于牺牲、不计报酬、甘于吃苦的行为,树立了贵州职业妇女的风范。

(三)促进了妇女解放意识的自觉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妇女运动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全国妇女机构的领导和带动下,贵州也成立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妇女团体,女医生成了这些团体中的重要成员,最先对贵州的妇女运动有了自觉的意识,并积极活跃在贵州妇运之中。由于抗日战争的延长,战线的扩大,许多城市妇女或疏散到农村,或者迁移到落后偏远的地方,因而妇女运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其对象也由城市知识女性和青年女工,转向大家闺秀和乡村妇女。这些逐渐觉悟的女性,纷纷走向战场、进入工厂、走到医院、走进保育院,甚至侦查敌情、组织宣传慰劳队、办识字班、组织合作社、主办托儿所、成立妇女卫生室、到前线战区救济难胞和儿童……,战争使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担任起抗战救国的大业。这些在抗战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贵州女性在思想意识上普遍开始觉醒,并对妇女解放有了新的认识,即妇女问题的解决,不是纯粹的自身问题,也不是来自于男女之间的对立,而是一种职业平等权的实现,因为经济上的独立,决定了男女意义上的真正平等,妇女地位的提高才能切实地体现。这体现了贵州妇女运动已由自发转变为自觉,也表明了妇女解放观念自觉意识的提高。

四、余论

随着抗战胜利的结束,前线男子大量复原回到原来的岗位,以及国民政府迁回内地,带走内迁的工厂、企业、机关单位及科技人员,致使贵州经济陡然回落,女子职业也受到严重的冲击,女医生随之大量失业,大部分又回到家庭,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重新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中。可见,抗战后妇女重返家庭跟传统的性别歧视有很大的关系,父权制观念和父权制家庭根本依然存在,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依然存在,女性权利没有真正地获得。通过对抗战时期贵州女医生产生及其影响的全面阐释,使我们认识到,妇女要达到真正的解放,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大妇女只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摆脱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1][8][9]何辑五.贵州卫生事业之展望[J].贵州卫生,1942(1):6.

[2]国民党政府内务部.卫生统计[Z].贵阳:民族出版社,1938:67.

[3][4]吴泽霖.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社, 1944:114—118,263—264.

[5]于署峦.贵州苗族杂谈[J].东方杂志,1937:81.

[6]贵州省剑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05.

[7]姚克方.今后之贵州卫生设施[J].贵州卫生,1942 (1):1.

[10]广而告之.中央日报(贵州版)[N].1939—08—27 (4).

[11][12]广而告之.中央日报(贵州版)[N].1939—12—08(4).

[13]鸣谢孔宪诏医师.中央日报(贵州版)[N].1939—04—09(4).

[14]黔垣卫生事务所通告.中央日报(贵州版)[N].1939—06—10(2).

[责任编辑:丹 涪]

K265.7

A

1674-3652(2014)01-0029-04

2013-11-25

张艾利,女,山东临沂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妇女史研究。

猜你喜欢
女医生死亡率妇女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女医生演义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当代妇女的工作
白痴疗法
●求●医●记●
近代革命话语中的“女医生”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