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思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 陕西 西安 710000)
南疆基础音乐教学理念更新探析
——以和田策勒县中小学音乐教学为例
杨思思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 陕西 西安 710000)
在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音乐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环境,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南疆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接受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新疆地区特色为基础,构建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疆;基础音乐教学;更新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1]。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其目的就是改变原有教学理念,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音乐教育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2]。南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基础音乐教育与内地相比差距较大,尤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南疆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相对滞后。因此,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除了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有教学理念,还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区民族特色,努力挖掘民族音乐资源,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贯彻新思想、新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反对民族分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为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曾在和田策勒县第二中学实习一学期。策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在全县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5%以上。
策勒县第二中学是一所以汉语教学为主、双语实验教学为辅的民汉合校的初级中学,学校面向全县七乡一镇招生,现有班级11个,其中:双语班:8个,汉族班3个,共有学生600多人。现有教师36人(包括临时编制),其中:高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7人,初级教师10人,临时编制教师10人,专科以上学历30人。按照教育部的课时设置要求,学校开设课程较为齐全。学校只有一名音乐教师,负责全校学生的音乐课教学,音乐课每周每班1节课。笔者除在策勒县二中上课外,还走访调查了策勒县1个镇、7个乡的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开展情况,与学校教务处、音乐课教师教学访谈,并进入班级听课等,从掌握的情况看,目前策勒县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都在专业院校接受过专业教育,而且参加工作后,经过各个层次
的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在学历,还是学识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都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随着教育部推出的新课改方案,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断转变,策勒县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仅以南疆和田策勒县中小学音乐教学为例,近年来,虽然策勒县各中小学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现代的教学体制中还是存在的,加之音乐课不是“主课”,使得基础音乐教育基本处于边缘地位,造成了音乐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往往只关注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音乐素养、文化修养方面的引导。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忽视了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考虑,对音乐教学的整体认识和最终的教学目标缺乏清楚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由“音乐能力”向“音乐素养”方向的转变。
笔者在南疆和田策勒县中小学实习见习期间,发现音乐教师比较习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如教学中教师更侧重“教”的过程,并把乐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重点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且按照统一规格要求学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化等现象。因此,在音乐基础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仍然以教师为主导
笔者在实习期间,曾以“喜欢上音乐课吗”随机询问过部分中、小学生,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当问及“为什么”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一上课就教我们‘哆来咪’,无聊”、“老师教一句,我们唱一句,太没意思了!”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我教你学”、“老师教唱,学生学唱”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使得音乐进入到学生内心,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背离了音乐欣赏教育的根本宗旨,而且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没有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感悟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音乐课的教学。
2.教学模式刻板简单
笔者在实习时,听到一些学生说“音乐课就教我们记忆音符、休止符、音阶,学唱升降曲调,不想上音乐课”、“我们喜欢唱某某的歌,不喜欢课本上教唱的歌曲”等。笔者在随堂听课过程中,也发现音乐课教师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这是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几乎每堂课都是按照练声——节奏训练——识谱——唱歌等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背出乐谱,但却无法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带给他们持久的审美体验和欣赏音乐的愉悦感,反而给生性腼腆、音色不好的学生带来压力,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使得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音乐教育赏析的目的。
3.评价模式较为片面
在笔者实习的学校里,音乐课考试的方式往往是让学生唱一首课堂中教授的歌曲,并以唱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音乐素质,这样的评价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一部分嗓音好、表现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得到老师的认可,考试成绩也会很好,但还有一部分生性腼腆、没有唱歌天赋的学生就会惧怕这种考试评价方式,严重的会导致厌学,并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每个学生在音乐的特长、能力和水平上是具有差异性的,在评价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注意观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肯定长处,弥补短处,毕竟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对真、善、美发现的能力,不能用片面单一的唱歌方式作为评价学生音乐素养的唯一标准[3]。
4.教材陈旧且缺乏地域民族特色
南疆各中小学都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使用统一教材,这虽然有利有统一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但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新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域音乐宝库,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方面稍显不足,而且各中小学虽然进行了音乐课程的改革,但课本上的内容、歌曲还是过于陈旧。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电视中、演唱会上都会听到他们喜爱的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如果教学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就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当学生对陈旧固化、缺乏地域特色的音乐课失去兴趣时,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内涵,从而丧失了音乐对人思维开发、情感诉求及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本源和功能,就难以完成音乐教育的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南疆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音乐课程改革所明确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于文化,完善评价机构”的规定,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出台的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贯彻新思想、新观念,形成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使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开放性、创新性,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和鉴赏力的一门课程,从而使基础音乐教育达到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目的。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校教育目的是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积极变化和结果,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受教育者。基础音乐教育所面对的是7—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从心理发展上就有一个特点——渴望关注,需要重视。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让学生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之中,把音乐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关注、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互相鼓励的舞台,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积极健康的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音乐家。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尊重个性发展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因为音乐是一种体验式学科,基础音乐教育的对象又是是青少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种不顾学生个性特点、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教学观念,应该根据他们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安排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采取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在尊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完成授课任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过多地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尤其是在课堂上不能有一定的强迫性,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厌烦心理,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符合学校教育目标。
3.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音乐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一门体验式学科,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南疆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按照《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音乐课程改革的规定,改变以往音乐课只重讲授乐理知识、识谱教歌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引导,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
的参与体验,让音乐课成为学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自己参与表演、自己评价学习效果的课堂,由此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创造力。
4.融合地域优势的教学理念
社会的发展要依靠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一个重要部分的音乐教育只能融入社会,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总体发展中才能得到发展,实现使音乐文化围绕社会政治、经济,并形成与之相协调的,具有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丰富民族内涵的音乐文化[4]。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民族都能歌善舞,共同创造的音乐宝库极其丰富多彩,除被誉为音乐之母的“木卡姆”音乐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如果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利用这种地区资源,发挥民族音乐的内在潜能,弘扬各民族的音乐的特点,将这些地域民族音乐融入南疆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正如柯达伊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更是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5]。
因此,南疆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和欲望,让每个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体验音乐审美的愉悦,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推动美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进步。
[1]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金亚文.音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勇军.备课新课程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4).
[5]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音乐教育,2000,(1).
G633.951
A
1671-6469(2014)06-0068-04
2014-10-09
杨思思(1988-),女,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