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燕芳
竞技类真人秀节目颠覆了传统电视节目中各种角色的地位,主持人退居其次,导师的角色地位则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节目赛制空前地调动了导师的参与积极性,导师兼有评委、专业指导、竞技领队、隐形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作为重要的话语角色,其在节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其他真人秀节目相比,中国首档以演讲为主题的竞技类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中的导师个性十足,他们深谙语言表达的技巧,在制造戏剧化的言语冲突上更胜一筹,通过导师的言说,让观众领略了说话的魅力,了解了这些大牌明星们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并继而重铸国人“说话”的梦想。本文以评价理论和对话理论为基础,试图分析《超级演说家》中导师的独特话语角色地位以及话语方式。
“评价和选择”的话语角色。导师具有对选手的评价权和选择权。无论是传统的选秀节目还是时下的真人秀节目,导师或者评委都具有对选手进行评价的绝对“权势”,导师根据选手的表现对其进行或褒扬或评判的相对专业的评价,这是由导师的角色地位决定的。真人秀节目与传统选秀节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导师不仅仅要对选手做出评价,还要对选手做出选择,导师是否“转身”决定了选手的命运,也体现了导师甄选优秀学员的眼光,导师根据选手的表现、导师个人的喜好以及团队的组合特点,行使对选手的选择权。可以说,评价权和选择权是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中导师最基本的话语角色。
“被评价和被选择”的话语角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与传统选秀节目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戏剧性和平等性,导师虽然具有对选手的评价和选择权,但是一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导师都对该选手“转身”,也就意味着“权利反转”了,选手在场上也具有了评价和选择权,而导师们则要被选手和观众重新审视,转变成了被评价和被选择的话语角色。此时,各位导师为了争取优秀学员,妙语连珠,极尽能事,各显神通,导师之间甚至为此产生言语冲突,使得节目更具戏剧性和张力,而这个环节是真正彰显导师真性情和言说能力的设置。
“隐性主持人”的话语角色。主持人的“淡出”是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共同特点,他们只是节目的配角,或者在节目中作为广告播报员出现,或者在后台陪伴选手的家人,发声极少。这种模式一方面消解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话语权,话语的转换不需要主持人分配,实现了导师与导师、导师与选手之间的无缝交流,这也符合真人秀节目强化主体、真实再现的制作理念;另一方面,为了节目的顺利进行,导师实际上承担了隐性主持人的话语角色。在《超级演说家》中,李咏和鲁豫本身就是主持人出身,具有丰富的主持经验;乐嘉也是演讲高手,且具有一定的主持经验,因此,导师们以“我们听你说”为话语标记,提问、讨论、争辩,穿针引线,一气呵成,巧妙地实现了节目流程的顺利转换。
“演说者”的话语角色。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导师也参与到了演说当中,每期节目都会安排一位导师进行演讲,使其成为节目的焦点,也提升了节目的可观赏性。每期节目中导师的演讲都富有意味,这些演讲的内容从选题到表达方式都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和观众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和人生感悟。这个环节在整档节目的制作中非常有价值,它不仅拉近了导师和观众间的心理距离,也让导师的光环效应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得以发挥。导师的演讲很好地提高了导师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给参赛选手树立了典范,可以让选手学到很多演讲的实战经验,对选手的发挥也是一种良好的推动。
评价性话语方式。评价是比较性的、主观的和充满价值的。在口语交际中,批判性话语和肯定性的话语都是非常重要的,批判性话语发现问题,让人警醒,而肯定性话语激励人心、给人勇气、让人振奋。言说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恰当运用这两种话语方式。在《超级演说家》的导师的评价性话语中,导师的“权势”角色地位决定了批判性话语的存在,这些话语一般是消极批评性的。当然,为了顾全选手的面子,大多数导师会采取委婉表达的话语策略。譬如:选题不太讨巧、内心不够坚强、有点用劲过猛、不够真诚、可惜、遗憾等。同时,通过语料分析,笔者发现了更多的鼓励性、赞美性的话语,让选手感到温暖自信。比如:感动、满意、完美、有力量、有激情、有突破、有创意、有担当、有情怀、有想法、幽默、深刻、独一无二、不学究等等。
从导师运用评价性话语的频率中,笔者发现导师们不同的话语特点,比如乐嘉老师运用批判性的话语频率相对较多,在导师话语中独树一帜,他擅长冷静分析,对选手的缺陷不留情面,一语中的,直指痛处,同时给以更多建设性的意见,让选手醍醐灌顶,听有所得。但如果一味地严肃批判,也会引起选手不适,甚至会导致言语冲突和反抗。而林志颖导师一贯温文尔雅,对选手多给以热情鼓励和赞美,会选择委婉的方式给对方提意见,多采用肯定性的话语,总是让选手感觉到内心的舒畅和温暖。但如果一味地赞美称颂,也会让人感觉虚伪客套,甚至对导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产生怀疑。评价性话语的使用与导师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但也是一种话语策略,在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中,导师的话语方式的不同恰好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互补效果,让节目更具吸引力和人文关怀。
以导师为核心多元互动的对话方式。与其他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不同,《超级演说家》凸显了“语言”的力量,导师、选手以及观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对话网络,节目竞技的话语标记是“我们听你说”,“言说”成了节目最基本的交流方式,选手的演讲,导师的评价,导师与导师、导师与选手、导师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形成一种以“导师”为核心的多元化的互动对话方式。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人们真正的生命存在。”对话必然会构成一种多方的言说和倾听关系。把任何关系都看成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才能实现表达者和倾听者角色的不断互换。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主持人角色地位的弱化使得导师与导师、导师与选手之间实现了直接交流。导师、选手、观众都是不同层面的节目主体,导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唯一决策者,导师与选手可以互相选择评价,导师要放低身段去取悦优秀选手,而选手亦可通过“演说”的方式与导师和观众分享自己的观点思想,演说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对话,观众也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在倾听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思考和衡量,可以拿起选择器行使选择的权利,可以说,主体之间相对平等自由的“对话—交流”成为《超级演说家》节目的主导。导师与导师之间轻松而随意的对话,导师与选手之间真诚而亲密的接触,导师与观众之间热情而幽默的交流,界限的消失、自由的表达使得人们融为一体,形成了民间狂欢文化的氛围。
平等的对话交流还要注意差异性原则。差异性是多元性、矛盾性的反映。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交织论争才能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巴赫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调”。对话中不存在任何争吵、商议甚至妥协,也就失去了对话的基本特征——相互理解。这种差异性的对话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时有发生。由于每个导师和选手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再加上选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这种言语冲突的出现使得节目更具戏剧化和趣味性,而这种对抗性的对话关系的出现都离不开导师的“精彩言说”。为了争夺一个学员,或者对某一个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导师之间经常互相拆台,针锋相对,明争暗斗,观赏性十足。导师虽然对选手有评价权,但一些个性鲜明坚持己见的选手也会对导师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形成了对“权势”的抵抗。这实际上违反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就会让矛盾激化,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当发生言语的对抗冲突时,导师一般都能巧妙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策略将冲突化解,而导师高超的言说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技巧也展现无遗。因此,这些言语冲突使得节目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更富张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