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应对

2014-03-28 21:17吕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心理

吕峰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归因与应对

吕峰

(集宁师范学院 幼师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网络时代的出现,信息庞杂且充斥着各种不良因素,对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个体来说,有着正面的冲击和潜在的影响.尤其随着网络应用的日渐生活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网络联系更为紧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结合逻辑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

1 前言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迅速增长给个体以强势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思想的活跃的个体,对新兴事物给予极大的吸纳空间.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与认识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然而,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增长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身问题成为许多高校教育工作与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关注方面.随着相应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教育活动的展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较大的程度上的改善.但随着对大学生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新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滋生,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深入探究.

2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冲击与潜在的影响

2.1 网络信息的庞杂影响大学生个体自我

网络的高速发展,实现了无所不包的概念性集成式的整合.对个体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是有着多方面的满足与回应.同时,也时而表现出信息的富足甚至于过剩.为寻求网站的点击率,获得读者的关注与使用.大多数网站以知识性和应用性为主导功用开始转向观赏性与刺激性为主导方向的发展,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行关注与使用.从网站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发现,部分网站的信息是相类似或者是相同的,复制与模仿成为信息产生部分根源.这样,如果信息的源头出现问题,则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则必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主流网站的管控,部分信息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这样一来,部分大学生在浏览网站信息的过程中,通常为主流网站思想所影响,并且,一旦信息源出现问题,则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

同时,奇、特、新的信息内容给更容易获得大学生所关注,随着信息表现形式的变化多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能力也随之被强化,尤其是大型游戏或垃圾的花边式新闻内容.学生在浏览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尚未来得及理性认识其本质内容时,已转化为个体所接受,进而沉迷于其中,无法进行自我管理.甚至于对学业失去兴趣,专注于网络,在过分的沉迷于网络的过程中,网络成为了一种心理依赖,对其他事物不知所措.当个体面对学业或生活时,势必无所适从,焦虑、失落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长此以往,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2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给大学生个体道德失范提供空间

网络传播以其速捷为特征,使用者以图像、文字为手段实现相互间的交往,因此网络行为的实现难以实现信用程度的确认和个体身体的核实.数字化与虚拟化以符号为交往的因素,为实现公平、快速、有效而提供一系列的印象式交往.然而,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利用网络的使用身份核实性相对较弱的特点,通过网络进行一系列违反道德的行为,损伤他人利益的同时,丧失了人格.通过网络进行诈骗、散布不良言论、病毒传播等问题.以猎奇地心理进行网络活动,一旦网络行为获得成效,便以更加膨胀的心态进行网络行为的扩张.同时,以智慧、能力或胆识体现的心理进行网络活动,也是部分大学生网络使用者通常的心心态,而对个体所造成的后果估计不足或者对个体行为的对人格损伤或道德损害认知不清晰.同时,由于对社会认知度不高,网络上出现的是非颠倒的舆论导向,部分大学生难于分辨,甚至参与呼应.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网络的复杂化与开放化,对自我约束力不强或者认知度相对较差的来说,极容易遭到不良网络信息的戕害,难以形成的健全的人格.

2.3 网络空间给大学生以暴力与色情信息的接触,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网络发展给大众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的内容.为满足不同大众的需要,刺激、色情、暴力的内容难免出现在网络所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网络使用者来说,对于新奇事物的充满着好奇或冲动的心理.由于网络信息提供的方式多样化,各种暴力、色情信息传播的隐蔽性.部分大学生网络使用者一旦发现某个网站相关信息的内容,便持续不断的进行关注.甚至部分学生出于性需求心理,刻意地去寻找相关的色情网站.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100多万个色情网站.散布、传播着相关色情知识,其形式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等.由于国内大学生性教育的相对滞后甚至处于自我教育阶段,部分大学生出于对性需求的心理,到青少年发育时期,对性知识的获得,通常来源于报刊、电视或网络.然而,网络部分信息资源的非正常价值观,较容易影响到性观念的正确形成.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规范与调适

3.1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责任意识

高校作为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形成与规范的权威机构来说,是管理者也是培育者.在实际学习中,给大学生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给予适度的关注,是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需用的合格人才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责任的根本任务.互联网的出现,给高等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性革新,也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多元化信息的出现,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来给大学生心理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其道德规范和人格的自控能力要求也有着更进一步的深化.面对形色各异的真假信息,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需要一定的信息价值标准进行界定.而这一价值信息标准理念的建立,则有赖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指导.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并结合校园情景剧,增加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使大学生在纷杂的网络文化面前保持正确的应用者的心态,对网络的不良信息有所警觉.通过两基课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获得网络资源的前提下,对部分网络知识有所选择和接收,甚至于排斥,加强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

3.2 建立局域网络行为标准,强化网络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训

互联网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媒介,对个体生活有着强烈的冲击.个体的意识也不时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网络环境的优化给个体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环境的合理优化也是对当前大学生学习与娱乐的环境进行规范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校园内分为内网与外网,也就是校园内网和校园外网.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校园内网与校园外网是相通的,甚至不进行隔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学习,纵然,给部分大学生查找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但是,相对于个体的使用率来说,校园内网与校园外网进行隔离使用,更加符合大学生学习的具体问题.通过建立校园网或者校园内局域网,给净化网络使用环境提供便利,使部分大学生有序的接触相关内容.同时,在校内组织纪律、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宣讲或活动,对网络使用失范的个案进行讨论与利害攸关的问题进行相关教育.给部分大学生网络失范个体的行为,进行说服教育.并进行“论坛”“交友”等集群性信息的网站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规范,通过构建“标准”与“规范”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行“规训”.同时,建立一系列优秀的网站,结合大学生网上行为的“网风”与“网德”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虚拟道德空间”意识,与现实生活法律相接壤的意识.良好的虚拟道德与现实道德是相等同的,虚拟失范也可有可能获得现实情境下的法律规范.通过多层次的宣传与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意识,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人际行为处理,也促进虚拟与现实道德人格的一致性.

3.3 网络教育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网络的宣传能力与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不可同日而语.在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相对于西文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从师范建设、校内心理社团、协会规范来说,其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处于初级阶段.其心理健康教育施教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对有限的.因此,通过单一的教师教育与口头宣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环境的出现,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一系列的冲击,当然,可以通网络大众化与普及性进行网络心理教育的培训,突出道德、人格、行为与意识等问题的教育,通过具体的相关视频给学生心理以一定具体情境方式的潜在影响.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个体心理能力获得一定程度上增强,给心理增设一定程度上的预警机制,又可以缓解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心理教育师资的不足给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以励志教育、情感教育、信用教育等内容为信息版块,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可读可感可讨论的互动形式的网站,给学生个体的情感提供释放和倾诉的空间,增加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能力,给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缓解或得到相应的出口,给失落的人格或道德以一程度上的回归.

4 结束语

网络的应用必将发展更加迅猛,对个体的影响势必持续.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随着对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也会呈现.因此,对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和重视应作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与人格、道德、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新特点.通过对校园内局域网的规范与建设,仅仅是规范网络环境的局部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环境的规范给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场所和媒介,并且,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网络发展来进行,而不能脱离网络环境来进行单一的说教,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关键.

〔1〕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高等教育研究[J]. 2007(4).

〔2〕陶文昭,詹英.网络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3〕李智栽,黎平.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报),2004(9).

〔4〕张瑜,向波涛.如何运用校园网络在突发事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B844.2

A

1673-260X(2014)03-0153-02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