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平,牟应华,庞青松
(1.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 建始县教育局,湖北 建始 445000)
恩施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湖北省唯一被纳入西部开发区的地区,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人力资源缺乏,劳动技术水平较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恩施州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工业年总产值近300 亿元,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快,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形成了以电力、食品加工、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体系。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既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又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恩施州8 个县市的中职学校和恩施州唯一的高职院校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构成恩施州职业教育体系,是恩施州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培养服务恩施州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恩施州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机电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经验,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模式,探索了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实际情况,并基于双证融通和多证并举的思路,构建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和校外顶岗的三维实践体系,中高职学校联合实施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依次递进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培养模式简称为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第一个“2”是指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分别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和毕业证双证融通; 第一个“3”是指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合作,构建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和校外顶岗三维实践体系;第二个“3”是指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等三种能力依次递进培养;第二个“2”是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电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机电设备使用、安装维修等工作,并能“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取得中专(中职)学历证书,以及机修钳工初级工证书或维修电工初级工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维修和自动生产线运行维护等岗位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机械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取得专科(高职)学历证书,以及机修钳工中级工证书或维修电工中级工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提升,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相互衔接,并要求高职学生比中职学生获得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按照“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注重素质”的原则,构建包括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第一,构建素质教育模块。由于湖北恩施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文化基础差,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学习动机,心理不健康。这些学生大多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被迫接受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任务艰巨。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强调对中职学生进行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强化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尚道德情操等教育,提高学生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要通过开设入学教育、军训、思想政治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国防教育、体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中高职教育的全过程。第二,构建基础知识教育模块。中职学校必须开设语文、数学(含高职段的高等数学)、英语(含高职段的专业英语)、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必修课),以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制图、Auto CAD、钳工工艺、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C 语言基础、机电检测、机械机构分析、液压与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专业基础课。通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开设电工实训、金工实训、零件测绘实训等基本技能实训课。第三,构建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普通加工设备运用、机床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应用、机械设备拆装与维护、PLC 技术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主干专业课程,以及普通机械加工实训、机床电气设备维修实训、机电测控课程设计、机械设备拆装实训等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并要求学生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四,构建拓展教育模块。拓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拓展教育课程包括机电设备管理、金属零件成型工艺实施、数控加工设备运用、自动生产线运行维护等职业技术课程以及数控加工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在专业岗位上(机电维修)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以及在相关岗位上(机加工设备操作员、集控运行员等)需要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获得相应的等级职业证书。
为了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推进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合作。第一,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建合作平台,实现三方的师资、设备、技术资源共享,建立满足校内仿真、企业见习和校外顶岗的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第二,推进教学改革,共享教学资源,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根据课程类别,共建中高职教学团队,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管教学活动,共用教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衔接;运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推进“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引导和驱使学生独立思考,探寻完成项目任务的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得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学习,养成好习惯;合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三方合作,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开展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活动,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合作,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与方法,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以能力考核为目的,校企共同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竞赛替代考核。
拓宽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并以“3+1.5+0.5”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即在学生学习的前3年(中职段)安排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实施中职教育阶段的“双证融通”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的第七至第九学期(1.5年)主要安排专业主干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和职业拓展课,着重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实施高职段的“双证融通”教学活动;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学期(0.5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按照这种教学安排,把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衔接起来,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逐步递进,并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双证融通教育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并不是中职教育的唯一目的,还要满足部分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这部分毕业生有提升能力的强烈愿望。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要把中职学校设置的文化基础课程和综合素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本位的错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密切合作,是实施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模式的思想保障。
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建设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实训资源,满足校内仿真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双证融通”教学的需要,为实施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人才培养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双师型”师资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资源。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相互交流,共享教师资源。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通过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的合作,建设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实施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人才培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充分利用政府关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制定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校校合作制度,推动地方职教集团建设,为中高职衔接创造和谐的环境。
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推动“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研究和运用机电专业中高职“2332”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同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具有借鉴作用。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恩施州统计局. 2013年恩施州统计年鉴.恩施.2014.
[3] 陈玉平,牟应华,向达兵.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1(5).
[4] 周大农,戚亚光.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