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龙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它贯穿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始终,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革不断取得新进步、新成就的强有力思想武器。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因素,如经验主义、本本主义、行政权威等,导致没有真正做到时时、处处、事事坚持实事求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阻碍因素,只有弄清楚这些阻碍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还原事情的“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把握,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否则,实事求是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套话,失去其价值和意义。
要弄清楚阻碍实事求是的因素,我们首先必须对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作深刻探究。“实事求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其精神内涵得到不断丰富。
据考证,“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讲述的是东汉景帝之子刘德严谨治学的态度。原文记载“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以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1]大意说的是刘德喜欢收藏书籍,特别是对于真品尤为珍爱,正因为如此,传说他收藏的书到后来几乎与汉王朝的书库里的书一样多。刘德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后人所大加称颂,于是“实事求是”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
“到明清之际,船山哲学以‘言必证实,义必切理’为主要特点,这就使对‘实事求是’命题内涵的解释发生了一种转折,它体现着具有‘经世致用’特点的‘实学’思想,也开始体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这条古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了。”[2]
到了毛泽东时代,实事求是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境界,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性思想。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事实求是做了具有时代气息的阐析:“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进行拨乱反正,在总结历史成败两方面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这一指导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4],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又提出“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和紧迫”[5]。习近平则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我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6]。“实事求是”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被赋予了更深刻、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断前进的伟大指导思想。
认识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而,一些来自主观方面的因素会遮蔽我们认识,阻碍我们接近、发现真理。
从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总要经过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发展过程。人只有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作用于对象世界,使得认识对象不断暴露自己的特点,能逐渐被主观世界所认识、了解、把握。刚出生的婴儿,这个世界对于它来说是陌生的,因为此时他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此时他的脑海是作为一个容纳对象世界的场所而存在的,就好像白纸一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在实践反复作用下,这张白纸才会被慢慢书写上关于对象世界的相关信息。这样他才会逐渐融入社会,变成社会人。当然一个认识功能天生有缺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如“盲人摸象”只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模糊认识,而不能算作做到实事求是了。
人虽然天生就具备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但是如果人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弱化自身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导致认识的局限。有的领导干部整天忙于公务,忽视理论知识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面对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无法做出正确的举措,开展工作更毫无创造性可言。“实事求是原则的实质是要求人们基于实践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上能动反映对象。倘若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各执一端,或夸大感性认识而犯‘经验论’的错误,或夸大理性认识而犯‘唯理论’的错误,陷入主观主义泥潭。”[7]
世界上一切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但是规律的稳定性有时造成了人们思维定势,易导致人们凭借某种成功经验或固定的某种指导理论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这就很容易造成背离实事求是的严重后果。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博古等人不顾实际情况,对共产国际的远程遥控唯命是从,最后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这一切都是他们照搬苏联模式、奉行本本主义造成的后果。新中国成立后也因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犯下了不少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这些因经验主义、本本主义造成的错误事例告诉我们,没有哪本书写的是现在和未来,也没有哪种理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公式”。因此,只有不断克服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跳出思维定势,破除旧观念和旧思想的束缚,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决新问题,处理新情况。
主体把握客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实践,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总会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风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我们做到实事求是。非理性因素有时候会助推认识主体不断接近客体,达到实事求是;但有时也会成为实事求是的“绊脚石”,阻碍认识主体的前进步伐。认识过程充满着艰辛,需要认识主体有坚定的信念、耐心和毅力。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缺乏坚定的信念、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出现理性失控状态,非理性因素占据头脑,影响了认识的进程,导致认识停滞不前或者背道而驰。特别是认识主体骄傲情绪的滋生,对自己过分看重,极度自信,唯我独尊,不愿意去打破自我设定的标准,干涉、阻碍实事求是。同样,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自卑情绪也会成为阻碍认识前进的因素。
“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作出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人们探究真理活动的理想状态。但制约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主观因素之外,还有客观因素,也是阻碍实事求是的重要因素。
单个事物由多方面构成,主体的对象世界又由许多单个事物构成,因此对象世界也变得纷繁复杂,丰富多彩。认识主体总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作用于对象世界,寻找一些规律性认识。主体对于对象世界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只有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是正确的,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为主体做到实事求是增加了难度。因此,处于过程中的事物的矛盾尚未暴露或者未充分暴露的时候,认识主体如果想要深刻彻底地认识客体,这是有难度的。新情况的出现,新任务的提出,如果认识主体依旧以一种孤立、静止、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待客体,这难免会与实事求是相悖离。认识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虽然人们对客体完成了某个方面、某个阶段的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终止。
认识工具指的是用以扩大人们感知和思维的工具、方法和手段的统称。认识工具是主体认识能力的延展,在认识的过程中起着 “中介”作用,认识工具的发展同样也会推动认识前进。古代人之所以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进行登月潜海,研究微观世界原子核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活动,最主要的是由于认识工具有限。受历史条件以及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科技水平的有限、认识工具的欠缺和不发达,造成了古人或前人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盲区和片面性。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曲折的发展过程,许多停留在假设阶段的“是”,必须随着经济发展、科学进步、认识工具的创新,才能去做到“求”。
“所谓权威,来源于拉丁文auetorits,含有权力、力量和尊严的意思。一般来说,对于权威的主体而言,他们或它们之所以能够具有权威,在于权威的客体 (指信奉和服从这种权威的社会成员)认为他们或它们是有用的、可信赖的,并且能给信奉和服从它的客体,或者带来物质上的利益,或者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或者产生心理上的平衡。”[8]一般来说,权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力量型权威,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权力权威;另外一种则是智慧型权威。权威对于今天社会发展有利也有弊,当发挥权威正确的指导作用时,能够推动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相反则会让那些迷信权威的人思想禁锢,无新想法和观点,放弃实事求是。许多人之所以会对权威深信不疑,主要是由于对权威的绝对信任,会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或者是物质利益需求上的满足。
“实事求是”的重点在“求”上,而要做到“求是”,需要一种内驱动力,而这种动力产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表现为一种尊重或者背离实事求是的行为。人们在利益得失的问题上,总是喜欢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进行权衡比较。有弊有利,人们总是愿意趋利避害;都有利或都有害时人们总是取大利益或尽量避免对个人利益有大害者。同样,在面对实事求是的时候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欲而放弃个人正确立场,隐瞒实情,甚至故意为过错的行为开脱;腐朽、没落的集团总是为了维护和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尽一切办法去隐瞒事情的真相。只有当实事求是的成本远远小于违背实事求是的成本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使更多的行为主体去做到实事求是。
总而言之,只有我们明确了实事求是的阻碍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症下药”,实现对客观的正确把握。实事求是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但我们永远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实事求是是我们永远应该秉承的信念,真理无止境,追求真理的脚步也不会有止境。
[1] 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卷53)[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李先会.“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考证[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24-725.
[6]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2-05-16.
[7] 郭培根.实事求是制约因素简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5):96.
[8] 周德海.实事求是拒斥一切理论权威[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