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年“流行”清算(之二)

2014-03-28 19:26孙月沐
传媒 2014年12期
关键词:流行条数字数

关于文章的字数条数。字数是字数,条数是条数。但认真一想,字数又是与条数密不可分的,故放在一起讨论。

应该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传媒界还是眼睛向外即对外开放的,相应地,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不能直接学的,也在向先学先行者学,向“二传手”学,加上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新闻传媒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刻意传布,一些所谓的“媒体操作规则”便广为人知,随之便成了“行业标准”。

比如这字数、条数,都有严格要求,甚至成了金科玉律。消息千字以内,评论2500字以内,通讯3000字以内;一个版必须达到13条以上,最好16条以上……相应地,广播电视新闻作品也严格规定了时长。严格的,多一字也是不合格的。比如中国新闻界的各种奖项,直至今日,便仍是如此这般地严格要求。否则叫“超长”。若想参评全国性大奖,必得社长、总编辑签字才能报送;而评审时,则须过“独木桥”,即甭管报上来多少篇,胜出的“超长”作品得主只能一个半个。

限制字数对不对?一般而言,当然对。新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新闻作品的目的是要有利传播、有利快速传播。而早期的报纸一般只有区区四个版,异地采访的文稿要及时送达编辑部大本营,则需通过长途电话念稿,如果怕念不清,最好用电报传送,故有“本报(台)讯”和“本报(台)×月×日电”的“电头”字样。

一是载体、平台小,放不了那么多东西;加之从接受学角度看,在信息匮乏时代,越短的东西就越能抢得时间传达给读者,也越能让读者记住。这些,便是新闻产品强调字数、条数的初衷。

但,这真的是传媒的不变规律吗?真的应当“一百年不动摇”吗?

很少有人去如此诘问,甚至在今天字数、条数已由媒体实践颠覆了的情况下,仍然被奉为圭臬,比如中国的各种新闻奖之作为“硬杠杠”然。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节点、分水岭,便是互联网之兴起。对于字数、条数,互联网的出现和流行很快就冲破了有关“规矩”,有关禁锢。当然,包括厚报的兴起;还有,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的改变。

互联网的兴起乃至于勃兴,起码在两个方面使字数、条数的重要性锐减,甚至不合时宜。一是快。原来的短可以传播快,比如电报传播,但互联网的即时性彻底改变了包括电报的存在,因而使得短而省时、抢时效可以变得忽略不计——当然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二是其海量。即互联网载体的空间极大,大到没什么限制,占用成本微乎其微,不必像传统的报纸加版要花去大量的印制和邮发成本。还有,其实一度兴起的厚报,因其容量骤增,也在冲击着字数、条数的“规矩”。

而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也同时在冲击着字数、条数的老套套。由于互联网传播既快又广,信息,特别是短消息不再是稀缺产品,甚至毋宁说,在如今,已呈信息冗余、泛滥之势,人们此刻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经过整合处理的信息,而非卡住字数的信息。说实话,大多数读者,宁愿看你写得详细一些的东西,只要真实、准确,外加一个深刻,而不在乎多出一些字数。

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这就说到信息量。起先,要字数少、条数多,强调的是有限版面、时长里的信息量。这没错,但我始终认为,即使那时,也不能一概而论。笔者以为,长文章不代表没有信息量,往往一篇长文里面,有若干的有效信息;而短消息,未必是有效信息。笔者做报纸,从来秉承一条: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一刀切。

末了申明:我绝不反对短文,更不提倡无病呻吟、“谋财害命”。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文风问题。我只是想说,当下已经到了移动互联网大普及的时代了,还在喋喋不休地重复二三十年前的“时尚”,也太不时尚了,太抱残守缺了。

关于当下的“读图时代”。图文并茂,两翼齐飞,这是一段时间很多报刊的追求,这无疑是对的。这个口号,是当年纸介质媒体面对电视媒体冲击时,提出的一条理性的生存和发展思路,也是一条出路。这对于过去不重视和不怎么重视图片报道的纸媒,是种有益有效的“拨乱反正”。

之后便有了“读图时代”的说法。至今我仍愿意相信提出这个口号者的初衷,不是让大家不去重视文字载体的内容,也不是轻文重图,矫枉过正。但是,实施下来,还真有不少问题。

首先,这个“读图时代”口号的扩张易于造成“图片霸权”,因而削弱对于文字内容的重视:从“配图”一步走向“配文”,即,由以文为主的报道方式转为以图为主的报道方式。如果是一份报纸的一两张图片报道版这么去“以图为主”,当然可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甚至说,对读者来说,还很新鲜,也能调节读者的阅读节奏与心境,产生一些好的效果。但如果强调过度,版版如是,毫无疑问,便会出现轻、浅之问题。事实上,包括图书在内的平面载体,一度风行的“读图风”,由于未能经得起读者检验,目前业已式微,早已风光不再。

其次,图片的质量参差导致难以为继。这里又有几个问题,一是图片的新闻性不足,更准确地说,是图片没有什么“新闻点”,没意思,不厚重,时间一长,往往降格以求。这一点,在专业性报刊则更明显,今天跟昨天的主题重复,这个版与那个版的选题“撞车”,还都占那么大版面,犹如“注水鸡”,别说读者烦,连记者、编辑们都会没信心。二是艺术性不足。“以图为主”,不仅要求图片的新闻点亮眼,同时也要求图片的艺术性,就像文字报道要求表达高明一样,但这点在一般报刊都难以做到。原因是好多文字记者、编辑都没有受过美术、美学、图片的专业训练,因而,选出的图一般般,有的看走眼了,不怎么样;有的纯粹瞎凑数,其结果,当然有违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初衷。至于有的报刊一味拿大照片来填版面,“瓜菜代”,则又等而下之了。

再次,在互联网时代,“图文并茂”到底应掌握一个什么尺度?这个问题,至今很少有人去说,但很关键。同是媒体,同为传播,但载体不同、平台不同,其要求也不应整齐划一。比如,网络的海量特性,网络的放大功能,网络屏幕的色彩效果,都赋予网络能真正的担得起“图文并茂”的媒体,技术赋予其特定优势。只要愿意,它完全可以将一组几十幅的连拍一股脑地放在屏幕上,更不用说视频、微电影这样的产品了。我以为,纸媒的长项,还是文字表达,高品质的文字是制胜之道、制胜法宝,把长项拉长、放大,做到极致,才是正道,才是王道,是为“一招鲜,吃遍天”,是为“人无我有”。反之,将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视为“圣经”,不分青红皂白地“流行”,则会达到自戕自宫的恶果。

不仅如此,即便纸媒,也会有千差万别,也应“一类一策”“一媒一策”“一报一策”“一刊一策”。比如专业纸媒,大可不必去学晚报、都市报的“图文并茂”。首先,你的新闻图片资源与人家比,不可同日而语,人家有的是社会新闻,只要有图片记者、只要够敬业,按说真不缺图,而专业媒体则不行,哪儿有那么多新闻图片源?其次,专业媒体读者的需求重点、阅读热点也与以市民、平民为主的都市报、晚报不一样,专业报的读者多为行业专家、业界明白人,他们看专业媒体,是想看门道,而非看热闹,对花哨的图片不感冒,他们更易钟情、倾心于深度分析、深刻研究的文字。这种需求下,你生搬硬套的“读图时代”,他们会视之为浅、俗、空,乃至“秀”,会远你而去。这些年,笔者所在的报纸,就实事求是,不去刻意强调用图,因为我们明白,我们面对的书业、出版业、出版传媒业,“图”来“图”去,照来照去,无非就是在书店买书、卖书,还有读书的镜头,很难拍摄出“花儿”来,也出不了什么特别的新闻,若刻板要求,无疑会重复、“撞车”,倒人胃口。在此情况下,莫如把美化版面的工夫放在“做题”“做图”上来得好。由此可见,“流行”也罢,时尚也好,没有万应灵丹。当然,这,得好好地去体会,冷静地去思索,去领悟。(此文为系列文章,请持续关注)

猜你喜欢
流行条数字数
字数变多 有妙招
巧算金鱼条数
以“高富帅”为目标提高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流行”的历史衍变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两新党建报道条数排行
对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探究
每只小猫给了猫妈妈几条鱼
趣味阅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