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

2014-03-28 18:18张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赛珍珠学报大地

张媛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网”的数据

张媛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就“篇名”栏检索“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论文。中国大陆学界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的研究,主要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多元文化身份、思想倾向、在东西方协会的工作等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对《大地》主题的研究,主要从“史诗”意义、土地乡土情结、女性主义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生态学视角、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宗教视角、儒家思想视角、东方主义视角、后殖民主义视角、神话原型视角、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文学人类学视角、婚姻视角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三是对《大地》人物形象的研究,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性格塑造角度、具体形象、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相对来说,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赛珍珠;《大地》;研究综述;创作主体;主题;人物形象

1938年,赛珍珠的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由此《大地》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赛珍珠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作品。查“中国知网”的“检索”,在“主题”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272条(篇);在“篇名”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116条(篇);在“关键词”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99条(篇);在“参考文献”栏输入“赛珍珠”并含“大地”,出现了286条(篇)①。从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赛珍珠的《大地》在中国大陆学界的研究热度,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对其研究情况展开综述无疑是有意义的。笔者拟以“篇名”栏检索到的116条(篇)论文为线索,对此展开评析。

对于文学现象的研究,主要牵涉两个方面,一是对创作主体——作家的研究,一是对具体作品的文本解读。具体到赛珍珠的《大地》,还牵涉到比较研究、翻译研究、考证研究、封面研究诸方面,笔者将分别对此展开综述。

一、对创作主体的研究

中国文论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在对作品展开研究时,首先应该对作者进行研究——对创作主体展开研究。这个传统在对赛珍珠《大地》研究时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从赛珍珠的特殊西方身份展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赵东、兰兴、张秀英、邓全明、陈辽、韩传喜等。如赵东强调赛珍珠的西方身份,认为赛珍珠的《大地》是“西方视角下的东方神话”[1]。兰兴也强调赛珍珠的美国人身份,认为《大地》是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2]。张秀英则从中华特有的“孝道文化”角度,分析异国人眼中的中华孝道之“子孝”[3]。邓全明等强调赛珍珠的异国人身份,认为《大地三部曲》是“异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4]。这些强调都带有肯定成分,但陈辽则从鲁迅对赛珍珠《大地》的评价,对赛珍珠的《大地》展开批评[5]。韩传喜等也认为,应该对赛珍珠这个异乡者展开重新评价[6]。

(2)从赛珍珠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展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缑英杰、郁青等。如缑英杰从赛珍珠的“中国情结”入手分析《大地》三部曲[7]。郁青同样强调赛珍珠的中国情缘,从赛珍珠的草根立场“大地之女”角度展开分析[8]。郑际根[9]、周小英[10]、杜鹃[11]都强调赛珍珠《大地》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形象。

(3)从赛珍珠的多元文化身份展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姜智芹、姜春香、冷满冰等。如姜智芹认为赛珍珠是“多元的结合体”[12]。姜春香指出,赛珍珠“以跨文化的视角,向西方介绍了中国这个尚未被西方熟知的国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3]。冷满冰认为赛珍珠的《大地》“建起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座桥梁”[14]。

(4)从赛珍珠的思想倾向展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姚君伟、张素菊。如姚君伟研究了《大地》中赛珍珠的思想倾向,盛赞赛珍珠“对了解中国人民精神内质的刻意追求”[15]。张素菊等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民主思想在《大地》里的反映[16]。

(5)从赛珍珠在中西文化交流、东西方协会的工作展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张素菊、程建梅、冷满冰等。如张素菊从东西方协会的工作介绍了赛珍珠多方面的成就和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力[17]。程建梅肯定了《大地》的划时代意义及赛珍珠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18]158。冷满冰从外在于自我的角度,分析赛珍珠之所以能建起沟通中西方文化第一座桥梁的原因:先在中西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创造对中国农民的理解,然后将自己所理解的中国农民返回到世界文学的创造体系中,从而揭示出它的“世界性因素”[14]。

对于作者的研究,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但对于作者的研究,永远不可能代替文本的解读,对于文本的解读才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二、对作品《大地》的研究

任何文本都由两种要素组成,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大地》也不例外。对于文本的研究,是《大地》研究的重点,这一点特别明显,研究论文也主要集中在文本的分析上。

(一)关于《大地》思想内容的研究

内容一般包括主题、题材两个方面,而就小说三要素来说,情节、人物、环境同样与内容有关。因此,笔者在梳理《大地》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成果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主题、人物。

1.关于主题的研究

对《大地》主题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涉及方方面面,具体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大地》的“史诗”意义。这方面的研究者有朱希祥、赵东、邓伟英、王新春等。如朱希祥明确地指出,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艺术地处理和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史诗”精神:生命的意识与创造的过程;深暖的人性与坚定的信念;社会的背景与生存的时空[19]。赵东等也强调《大地》的跨时代意义,即“史诗”意义[20]。邓伟英认为《大地》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除文人学者的推举,读者阅读、阐释、比较和判断等外在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它的经典性。在迄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仅有《大地》是描写中国农民命运和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莫言的作品也是,只是论者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得奖,笔者注),这对我国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21]。王新春通过对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的研究分析,阐述作品成功的众多因素,并得出结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艺术传统、中国大地的生活源泉与文化背景是赛珍珠作品走向世界的优势[22]。

第二,强调《大地》的土地、乡土情结。这方面的研究者有吴松江、魏兰、唐洁、于艳平、肖琳、黄燕、邓中良等。如吴松江从分析《大地》所表现的“土地情结”入手,肯定了小说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品质,指出客观地重新评价赛珍珠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23]。魏兰认为当赛珍珠触摸“土地情结”这个古老的文化命题时,已经连带着对不同民族的土地恋情进行了联系性思考,催发为创作,即展示了中国题材小说具有的世界性品质,是一种文学突破或文化突破[24]。唐洁认为赛珍珠把握住了中国人的传统生存状态,以“土地”为媒介描写中国,目的是要将真正的中国介绍到西方[25]。于艳平从《大地》的主人公王龙的“土地情结”出发,分析他的“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26]。肖琳等从评价理论的角度例析《大地》中叙述者及男女主人公对“土地”的评价意义项,发现小说运用了不同类别的评价项,共同构成一个评价意义“群”,在探讨《大地》主题建构方面发挥了很好的阐述作用[27]。黄燕认为赛珍珠在《大地》中真实再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对中国农耕型文化心理结构的了解和把握,以及一个“异乡人”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是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有力例证[28]。而邓中良分析了《大地》的主题并称赞赛珍珠对中国“大地”的眷恋之情[29]。

第三,运用各种理论、流派,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是研究成果最多的。这方面的研究者有朱坤领、雷鹏程、王利娜、庄晓敏、杨婷、薛静。如朱坤领评价赛珍珠是倡导妇女解放的先驱者并解读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指出《大地》三部曲的一个重要价值是突出反映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30]。而雷鹏程分析了《大地》中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对男主人公命运的影响,认为《大地》是一部透过女性写就的男性史诗[31]。王利娜从女权主义视角出发,以《大地》文本为依据,分析了女主角阿兰的主体性和反抗性,把她恢复为男权制夹缝中的勇敢反抗者,证明了女性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不亚于男性的能力[32]。庄晓敏等也从女性主义角度具体分析了阿兰的顺从和反抗意识,认为赛珍珠在《大地》中很好地体现了女性求生的勇气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33]。杨婷则认为通过塑造《大地》中的阿兰这一女性形象,赛珍珠观点鲜明地表明了自己作为女性主义者的立场[34]。薛静等也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大地》进行解读,分别从小说的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大地》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赛珍珠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女性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35]。

从政治文化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徐秉忱、孙宗广、马跃、李恩亮等。如徐秉忱等从政治文化视角评价《大地》的思想艺术得失[36]。孙宗广等分析了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大地》和《龙子》,认为赛珍珠勾画出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图景,并对中国传统社会品格进行了冷静思考和大胆预言[37]。孙宗广还认为赛珍珠对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观察与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更高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带有前瞻性和预言性[38]。马跃更是批判《大地》中男主人公王龙的自然主义人生观,指出其不仅是导致家业衰败的主因,而且影响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39]。而李恩亮用权力话语理论解读阿兰这一旧社会女性的典型形象,认为阿兰为了求生存选择暂时失声,但并没有放弃并失去话语权,而是始终在为争取自身的话语权而抗争,并在矛盾中多次发挥话语权,挽救了全家[40]。

从生态学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闫建华、朱丽、叶小宝、程婷立。如闫建华把生态学视角下的气候变迁作为切入点,剖析赛珍珠《大地》中的生态意识及其启示意义。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王龙与土地之间的亲密与疏离,后者又决定了王龙的生命轨迹和意义[41]。朱丽认为《大地》反映了赛珍珠的生态女性思想。阿兰是王龙一家人精神上赖以生存的大地。共同具有的母性和孕育功能、大地与女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地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地位,使二者建立起了亲密而又特殊的关系[42]。叶小宝指出赛珍珠在《大地》中讴歌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生死不渝的热爱,流露出渴望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以及对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深深忧虑,体现了她的生态伦理观及生态理想[43]。程婷立等对赛珍珠和托尼·莫里森两位美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展开了对比。通过对两人的处女作《大地》和《最蓝的眼睛》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阿兰和克劳迪娅的女性意识的分析,刻画了自然生态意象“土地”。赛珍珠和莫里森共有的“土地情结”反映出两位作家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44]。

从中西文化交流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有程建梅、陈晶、李青霜、杜洁、段玉莎等。程建梅指出,赛珍珠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她的作品《大地》不仅引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18]158。陈晶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对赛珍珠代表作《大地》中所涉及的主题、隐喻及性别意识分别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融合的重要性[45]。李青霜介绍了米高梅公司根据小说《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其重新书写赛珍珠笔下类似主仆的夫妻关系并质疑中国封建婚姻中的不合理现象,实质是以“归化”的处理方式将封建家庭纳入西方认可和企盼的现代婚姻模式之中,以好莱坞常见的情节模式和娱乐方式满足观众,与改编之时的社会语境遥相呼应[46]。段玉莎通过对《大地》文本的分析,总结出赛珍珠的三种跨文化传播方式并得出结论:《大地》最好地体现了赛珍珠的跨文化传播思想与理念[47]。

除了上述常见的研究视角外,研究者还从另外的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

从宗教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顾钧通过对胡风和伍蠡甫对赛珍珠《大地》批评的辨析,说明赛珍珠在《大地》中没有采用传教士的宗教立场,而是一种求真的态度[48]。赵东通过对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的分析,揭示了《大地》所蕴含的浓郁宗教救赎意识[49]。

从儒家思想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吕馨认为赛珍珠把“尊重土地、热爱土地”的思想通过小说体现出来,实质上是客观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其观点和中国儒学思想不谋而合[50]。孙瑛瑛则指出赛珍珠在其代表作《大地》中深刻揭露了儒家思想之糟粕,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支配下的父权和夫权制度[51]。

从东方主义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钟再强认为赛珍珠运用中国人的视角,以文化为切入点描写中国农村和城镇生活,从中国小说的艺术特点、中国人的根本价值观等视角向西方阐释中国,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52]。梁志芳则指出赛珍珠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中国进行“人性化”的描述,塑造了更积极肯定、“正常化”的中国形象。但这种“正常化”描写的假象背后是隐藏的美国东方主义。《大地》运用了一种更为隐蔽的东方主义,创造了美国东方主义的新形式[53]。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李秀梅认为赛珍珠遭到西方女性主义排斥的主要原因是其作品选材于中国且高度关注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在既定环境下独特的挣扎,这些因素展现出了超前的后殖民主义意识,令西方白人女性主义始料未及[54]。

从神话原型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程建锋从王龙与土地的关系和其妻子阿兰在名字、体貌和品性方面具有的地母特征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神话原型,进而揭示了王龙与其妻子的深层关系,从而揭示出《大地》这部作品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55]。

从文化相对主义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杜洁把赛珍珠从事的跨文化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总结为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认为《大地》中两个主人公王龙和阿兰形象凝结出的两个文化主题——弃婴卖童的主题和恋土地情结,都反映出赛珍珠的文化相对主义意识[56]。

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梁志芳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大地》,认为它是一部具有浓厚人类主体性意义的文学作品并蕴含深厚的人类学素材。《大地》同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人类学文献资料,有助于读者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伦理道德[57]。

从婚姻视角对《大地》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研究。如李林臻运用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双声理论探讨小说《大地》中有关主人公王龙和阿兰问题婚姻的双声话语,揭示其隐含的赛珍珠作为著者对婚姻的关注[58]。

综上所述,对《大地》主题思想的研究,不但强调其“史诗”意义、土地情结,更为可贵的是运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大地》进行了阐释。这种阐释,使《大地》的思想内涵深化,思想张力得到扩张。

2.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是小说是否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围绕《大地》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研究者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有从形象学视角、性格塑造角度解析的,有对具体形象展开分析的,还有对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的。

从方法论角度解析的,主要有吴小鹏。吴小鹏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以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赛珍珠在《大地》中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之间的关系[59];还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内部研究角度分析了《大地》所描写的中国及中国农民形象[60]。

从性格塑造角度解析的,主要有孙宗广。孙宗广认为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形象,整体观照《大地》三部曲,可以更好地理解赛珍珠对中国未来蓝图的设计与希冀[61]。

对具体形象展开分析,主要从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两个维度展开。对女性形象展开分析的,有汪玉枝、李铭、于沛、李学晋等。汪玉枝等认为,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对中国妇女生活与命运之深切关注。她们与整部作品相得益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精彩华章[62]。李铭认为分析《大地》中的重要人物阿兰这一女性形象是了解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影响的重要途径[63]。于沛考察了赛珍珠跨文化的视角和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关注,并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大地》的女主角阿兰进行分析,推翻了“阿兰是男权制的牺牲品”之结论,把她恢复为男权制夹缝中的勇敢反抗者[64]。李学晋解读了赛珍珠《大地》中阿兰的悲剧色彩,认为悲剧的产生既有时代因素,也有阿兰个人性格缺陷的因素[65]。对男性形象展开分析的,有姚君伟和朱希祥。姚君伟成就最为显著,写了系列人物论。如姚君伟等分析了《大地》中主人公王龙纳妾后对发妻阿兰怀有的负疚感,认为其源于中国封建传统伦理和西方资本主义伦理,这使王龙的形象更加富于多面性与人性深度。赛珍珠借此融合了中国的现实语境与西方的文化语境,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中国农民形象[66]。姚君伟还认为,《大地》中王龙父亲是赛珍珠以粗线条勾勒出的一个具有浓厚土地意识和子嗣意识的不可或缺的人物[67]。除姚君伟外,朱希祥集中评析与解剖了《大地三部曲》中的系列男子形象,对其中的三个男主角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并用“土”“石”“壤”来比喻和象征作品中的三个男主角,凸显了中国大地浓郁的土气。他们的整体形象象征着人类生存与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68]。

对群体形象展开分析的,有宋静、贺莉莉、倪筱燕、周子玉等。宋静等认为,赛珍珠本着向西方世界阐释中国的目的创作了小说《大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塑造了个性鲜活、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群像,为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69]。贺莉莉认为,赛珍珠在《大地》中客观又有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幅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图景,在东方主义背景下对女主人公阿兰的传统与反叛形象进行分析,反映了赛珍珠对待中国文化的客观价值取向[70]。倪筱燕认为,《大地》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赛珍珠以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角,向西方读者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并塑造了一大群个性鲜活的中国农民的人物形象,为改变自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71]。周子玉指出,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塑造了友善态度下的中国他者形象。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中国他者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中国南方人身上。其原因在于美国社会集体想象物与赛珍珠个人意识的矛盾,在于赛珍珠对自身边缘化身份的怀疑[72]。

综上所述,对《大地》思想内容的解读,从主题到人物形象都是相当充分的,但对于艺术形式的解读与对《大地》内容的研究相较,显得相对薄弱。

(二)关于《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一般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而就小说三要素来说,情节结构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与环境渲染同样与艺术有关。对《大地》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说成果寥寥。

王玉括从中国人视角角度分析《大地》的叙述方式[73],别开生面。鲍旦旦选择时间之维的脉络为切入点,分析赛珍珠在《大地》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特点[74]。黄莹等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阿兰这一形象的笑、哭与呓语入手,对阿兰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探寻,以此对其性格特征作出阐释,从而为重新理解赛珍珠的作品中所体现的观念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因此,《大地》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还大有潜力可挖,研究者今后应该多从《大地》艺术特色方面展开研究。

另外还有作品比较研究、翻译传播研究、考证研究、封面研究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对赛珍珠《大地》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赛珍珠的《大地》也许并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但由于其与中国特殊的渊源关系,对赛珍珠及《大地》的研究超过了对其他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这种研究现象展开研究,对于深化赛珍珠及《大地》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都是有意义的。

注释:

①“中国知网”的数据资料截止日期为2014年5月1日。

[1]赵东.西方视角下的东方神话:解读赛珍珠的《大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97.

[2]兰兴.从赛珍珠《大地》中看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53-54.

[3]张秀英.一个异国人眼中的中华孝道之“子孝”:赛珍珠的《大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81-82.

[4]邓全明,汤小竹.异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论赛珍珠《大地三部曲》[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2.

[5]陈辽.还是鲁迅对赛珍珠《大地》的评价正确[J].鲁迅研究月刊,1997(6):37-39.

[6]韩传喜,朱顺.大地上的异乡者:重评赛珍珠的《大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6):119-124.

[7]缑英杰.赛珍珠小说《大地》三部曲的中国情结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3-55.

[8]郁青.大地之女赛珍珠的中国情缘[J].云南档案,2012(12): 20-22.

[9]郑际根.赛珍珠:一位与中国大地息息相关的美国作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9):82-84.

[10]周小英.论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中国形象”[J].宿州学院学报,2010(7):36-39.

[11]杜鹃.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形象:以《大地》为例[J].海外英语,2012(6):176-177.

[12]姜智芹.赛珍珠:多元的结合体:兼谈其《大地》三部曲及其他创作[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8-81.

[13]姜春香.赛珍珠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兼论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的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6-208.

[14]冷满冰.她建起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座桥梁:再谈赛珍珠《大地》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1(4):39-42.

[15]姚君伟.探析《大地》中赛珍珠的思想倾向[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24-27.

[16]张素菊,曲鑫.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民主思想溯源[J].学术交流,2012(6):182-185.

[17]张素菊.赛珍珠小说《大地》与东西方协会[J].兰台世界,2011(20):10-11.

[18]程建梅.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及其作品《大地》[J].继续教育研究,2006(4):158-159.

[19]朱希祥.从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谈“史诗”精神[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8.

[20]赵东,姚慧卿.论赛珍珠小说《大地》的跨时代性[J].宿州学院学报,2010(9):41-44.

[21]邓伟英.赛珍珠小说《大地》成为经典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97-98.

[22]王新春.试析赛珍珠《大地》的成功因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75-77.

[23]吴松江.赛珍珠与《大地》中的土地情结[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1-43.

[24]魏兰.“父国”大地:“黑眼睛”和“蓝眼睛”的交会:赛珍珠中国作品“土地情结”的艺术展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48.

[25]唐洁.永恒的土地情思:论赛珍珠《大地》的土地文化意蕴[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19-124.

[26]于艳平.“土地情结”中的“个体卑亢意识”:从《大地》读解赛珍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56-59.

[27]肖琳,余孝平,贾燕芹.从评价理论的角度重探赛珍珠小说《大地》中的“土地”主题[J].凯里学院学报,2012(1):108-112.

[28]黄燕.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乡村生活:以《大地》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66-68.

[29]邓中良.对“大地”的深深眷恋:试析赛珍珠《大地》的主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79-82.

[30]朱坤领.赛珍珠的中国妇女观:对《大地》三部曲的女性主义解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9-73.

[31]雷鹏程.一部透过女性写就的男性史诗: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女性形象[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6):5-7.

[32]王利娜.女权主义的先行者:读赛珍珠《大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3):161-162.

[33]庄晓敏,陈红.顺从与反抗: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赛珍珠《大地》中的阿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3-45.

[34]杨婷.从《大地》看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22.

[35]薛静,雷芳.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重释赛珍珠的《大地》[J].名作欣赏,2012(15):72-73.

[36]徐秉忱,刘龙.封建土地制末代家族的兴衰:评赛珍珠《大地》的思想艺术得失[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1):52-55.

[37]孙宗广,陈凤云.乡村政治图景与社会品格想象:以赛珍珠的《大地》和《龙子》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39-43.

[38]孙宗广.古老土地上的欲望、光荣与梦想:从政治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7-32.

[39]马跃.纵欲、挥霍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读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第一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45-48.

[40]李恩亮.沉默中的抗争:从权力话语解读赛珍珠《大地》中的阿兰[J].译林:学术版,2012(4):95-101.

[41]闫建华.解读赛珍珠《大地》的生态意识[J].外国语言文学,2006(4):274-278.

[42]朱丽.赛珍珠《大地》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探微[J].电影文学,2011(3):101-102.

[43]叶小宝.回归大地抱朴归真: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之生态学解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6-158.

[44]程婷立,涂越华.赛珍珠和莫里森的“土地情结”:《大地》和《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9-81.

[45]陈晶.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看赛珍珠的文学作品《大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5):255.

[46]李青霜,王巍.好莱坞视野中的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演变[J].电影文学,2010(11):23-24.

[47]段玉莎.从赛珍珠的《大地》看其跨文化传播方式[J].文学教育:中,2013(3):18.

[48]顾钧.《大地》中赛珍珠的宗教立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29.

[49]赵东.从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解读《大地》的宗教救赎意识[J].名作欣赏,2013(17):117-119.

[50]吕馨.谈儒家思想对赛珍珠作品《大地》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20-124.

[51]孙瑛瑛.《大地》中赛珍珠对儒家思想的批判[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17-19.

[52]钟再强.赛珍珠《大地》对中国文化的展示和传播[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8-72.

[53]梁志芳.美国东方主义的变奏:赛珍珠小说《大地》中的中国形象[J].名作欣赏,2013(24):85-87.

[54]李秀梅.论赛珍珠后殖民主义写作视角:以《大地》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3(5):31-33.

[55]程建锋.赛珍珠《大地》中神话原型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4):71.

[56]杜洁.赛珍珠《大地》中文化相对主义意识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49.

[57]梁志芳.中国农村生活的史诗:赛珍珠小说《大地》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31.

[58]李林臻.《大地》中的问题婚姻:赛珍珠隐伏的著者关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67-68.

[59]吴小鹏.赛珍珠《大地》:透过形象学外部研究的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1):69-72.

[60]吴小鹏.赛珍珠《大地》的形象学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37-138.

[61]孙宗广.大地上的性格:循环怪圈与超越之路:读赛珍珠《大地》三部曲[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30.

[62]汪玉枝,谢丹焰.大地的女儿们:评述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之女性形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79-181.

[63]李铭.“大地”上的女人:简评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女性形象:阿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8-120.

[64]于沛.论赛珍珠《大地》中的男权反抗者阿兰[J].职业技术,2011(4):92.

[65]李学晋.解读赛珍珠《大地》中阿兰的悲剧意识[J].电影文学,2012(18)::62-63.

[66]姚君伟,张丹丽.论赛珍珠笔下的王龙的负疚感:《大地》人物论之二[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56-60.

[67]姚君伟.王龙的父亲:一个不可忽视的形象:赛珍珠《大地》人物论之三[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65-67.

[68]朱希祥.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三个男主角解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7-72.

[69]宋静,钟再强.试析赛珍珠小说《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J].黑河学刊,2009(5):51-53.

[70]贺莉莉.20世纪早期中国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评析赛珍珠《大地》中的阿兰形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9-61.

[71]倪筱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J].农业考古,2010(6):382-384.

[72]周子玉.中国他者形象的转移:从《大地三部曲》中看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他者[J].名作欣赏,2011(12):36-39.

[73]王玉括.试论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视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34-38.

[74]鲍旦旦.时间之维的绣者:浅谈赛珍珠《大地》的叙事特点[J].宿州学院学报,2011(4):39-40.

责任编辑:庄亚华

I106.4

A

1673-0887(2014)06-0029-07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6.007

2014-07-09

张媛(1973—),女,讲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科研项目(WYZL201401)

猜你喜欢
赛珍珠学报大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大地之歌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致敬学报40年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裂开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