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冰,姚艳萍
(1.长春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中心校,吉林 长春 130051)
寓言在初等语文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佟 冰1,姚艳萍2
(1.长春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中心校,吉林 长春 130051)
文化教育通过语言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给人提供了很多未曾经历过的体验。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有助于其理解和领悟社会现实与生活真谛。因此,初等教育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正是文化教育中的精华所在。
语文教学;寓言;教育价值
寓言正式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始于近代欧洲。19世纪末,中国开设新式学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中西异文益智录》,这本书中记录的寓言故事主要来自伊索寓言。五四运动之后,寓言故事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开始被陆续收录在教科书中。本文主要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中低年级的寓言故事为实例,阐明寓言的教育意义及其对特定人群的教育效果。
《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寓言为文化作品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的作品一般以散文体的形式,偶尔也使用诗歌体的形式叙述简单的故事,大部分含有讽刺或规劝的教训。借喻是寓言常用的表现形式,通过间接的比喻向读者传递某种寓意。寓言借助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采用拟人化的手段,讽刺性地批判人类性格中的缺点。初等教育阶段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多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物、人物形象,情节有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好的启蒙教育意义。同时,寓言故事又多通过讽刺或隐喻的手法暗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中国寓言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教育特征表现为明理、启智、导行。
关于明理。严文井曾经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故事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一种语言艺术,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理解寓言的内容,进而明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寓言故事是生动有趣的,指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梗概,也就使其基本上理解了整个寓言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而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如讲授《扁鹊治病》时,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蔡桓公和扁鹊,教师负责旁白部分的解说。通过故事的演绎,让学生对寓言故事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从而对故事的寓意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通过语言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使其获得某种生活的经验或教训。好的寓言作品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表现寓意,引导学生深入地发掘寓言故事的内涵是寓言教育的核心内容。寓言故事多由文言文构成,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成语,在解释成语时可以适时地引入寓言故事,进而使学生容易理解深刻的道理和教训。
关于启智。寓意的多层次性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理解表面的寓意是很容易的,但要领悟深层次的寓意则并非易事。将抽象的哲理灌输给学生的意义是不大的。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使学生形成思考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感性的思考也会逐步转变成理性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浅层寓意是讽刺思想僵化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固执保守的人,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告诫人们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做出适当的行为。在讲授寓言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讲解寓言的多层次含义,灵活运用寓意的多样性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寓言故事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应该指导学生充分领悟寓言的内涵,多方面、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寓言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故事背景和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根据寓意的时空变化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依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于导行。品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寓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通过寓言教育获得人生的一些经验、教训,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我们的很多人生经验来自于教育实践活动,寓言教育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以现代寓言作家薛贤荣的寓言《小猴躲雨》为例:在大雨中,三只小猴在实际考察和悉心研究后认为无法进入木屋,准备离开时,一阵风吹开虚掩的门。读到这里时,寓意已经豁然。在寓言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逐渐明朗,此时的无言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从寓言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有助于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真谛的领悟。在寓言教学中,应注意其在以下两方面的教育价值。
其一,正面教育价值。寓言的正面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寓言中有许多英雄形象、传统美德形象,通过其中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善良、智慧、勇敢的品格。诚实、正直是寓言中最常出现的主旨思想,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势在必行。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丧失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将动摇社会安定的根本。如果想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就应该不畏阴暗势力,依照事物的真理和善恶作出判断。在利己主义思想盛行的当下,教育学生有奉献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更显重要。通过寓言故事向学生传递这种好品质,不仅有助于学生修养的提升,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文明的进步。在课本中强调辛勤、努力的寓言也很常见,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水滴石穿”等都强调努力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纪昌学射》中,小纪昌为了学习射箭的技术,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可以教育学生以纪昌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制定详细地计划,并按照计划踏踏实实地逐步执行。
其二,警示教育价值。寓言故事中的反面形象有很多,以这些人物形象作为一种参照物,可以帮助学生判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警示型寓言故事多以人物寓言为主,如《守株待兔》中终日无所事事却一心期盼收获的农夫。这类寓言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对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古今中外,道德教育的概念略有不同,但对贪婪、虚伪、吹嘘、背叛、凶险等非道德行为的批判却是相通的。具有警示性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保守型人物形象,如《守株待兔》里的农夫、《刻舟求剑》里的武士,寓意保守呆板、固步自封终究只会造成错失良机;有无知型人物形象,如《揠苗助长》中的农夫,寓意要遵循自然规律、懂得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贪婪;有表象性人物形象,如《买椟还珠》中的郑人,教育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假象所迷惑。
古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古人在思想领域的激辩,反映了民族的特质和创造力,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之特性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寓言所包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对学生成长有着鲜明的引导或警示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鉴于寓言突出的教育特征和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初等语文教育阶段适当提高寓言教育比重有利于满足学生德育和智育的教育需求。
[1]尤丽洵.浅谈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寓言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
2014-02-14
佟 冰(1978-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
G622
A
2095-7602(2014)04-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