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武昌理工学院 文法与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23)
浅析鲁滨逊宗教观的改变
陈 丹
(武昌理工学院 文法与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23)
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在荒岛上的28年生活,热情讴歌了人类在与自然搏斗中所表现的勇气和智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鲁滨逊宗教观念转变的过程及原因,说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鲁滨逊;宗教观;改变
关于丹尼尔·笛福作品的殖民主义意识、经济性、个人主义等主题的文章很多,但对于其作品涉及的宗教问题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学者们或着重分析此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意识,或全面地研究殖民扩张意图,少见有人从宗教思想方面去阅读、分析这部作品。本文拟对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宗教观的改变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提供有借鉴意义的信息。
(一)不信仰上帝
鲁滨逊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过着悠闲而快乐的生活,但不安于现状,总在寻求冒险。每次出门航海冒险,都不见他祷告。在漂流荒岛之前,他甚至没有读过《圣经》。漂流荒岛之后,鲁滨逊对自己之前行为作了反思,如“一直跟一些和我一样罪大恶极不信上帝的人混在一起”[1]。
小说中鲁滨逊不信仰上帝而遭遇风暴漂流荒岛体现了西方的原罪说。《圣经》中,亚当的罪过源于他对现有生活的不安分和对自己在伊甸园地位的不满足。鲁滨逊和亚当在这一点上是极其相似的。他本可以过着中产阶级悠闲舒适的生活,却固执地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依然坚持在海上冒险。他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上帝的种种阻挠,但丝毫不退却,“主人公肉体的旅行实际上是他精神上误入歧途的形象表述”[2]。在荒岛上,主人公在反思中意识到这一问题,表示当初自己老是不满足于上帝和大自然的安排,“毫不考虑自己的家庭背景,不考虑父亲分析得极为透彻的忠告,违抗这忠告真可谓是我犯下的原罪”[1]。乔纳生·爱德华指出,《圣经》认为“内心的坚定”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罪过,而一颗不怕危险的心被描述成坚定的心[3]。从这一点上来说,鲁滨逊的确有一颗坚定的心。为了引导鲁滨逊,对他的反叛行为进行惩罚,上帝给予了一次次警告,如沉船、遭遇海盗、被俘等。但鲁滨逊毫不退怯,直到船只沉没,被独自困在荒岛上。从这时开始,主人公才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罪过,宗教观念也随之改变。
(二)遭到惩罚后逐步信仰上帝
荒野历来是考验和得道之地。鲁滨逊在岛上建立起真诚的信仰,符合基督教荒野得道的传统[4]。到达荒岛后,鲁滨逊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开始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与上帝越来越接近。促使鲁滨逊第一次认真考虑上帝的关键性事件是突然发现地上长出了大麦。他找不出原因,只觉得既高兴又惊讶。大麦可以解决他在荒岛上的食物问题,他认为只有上帝才能不凭播种就叫地上长出庄稼,上帝这么做是为了让他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在这一瞬间,他意识到了上帝的存在,充满了对上帝的感激和崇敬。然而,在仔细研究之后,他发现大麦是自己抖落袋子时掉落的谷类所长出,对上帝的感激之情就开始“低落”。
鲁滨逊宗教观的转折点出现在发现大麦后的梦境和疾病两个场景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心理的疾病通常会以身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人们承认自己罪过的良好契机[5]。由于病痛和发热,主人公精神颓丧、浑身无力,遭受了极大的肉体痛苦。鲁滨逊在疾病中起初勉强说出几句类似祷告的话,在这种并不至诚的祷告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察到目前面临的困难之大,毫无帮手和慰藉。在这种情况下呼喊上帝的帮助是主人公第一次虔诚地祈祷,整个过程比较被动。此后,主人公在荒岛上的生活越过越好,他对上帝的看法也逐渐摆脱过去的被动状态,把阅读《圣经》作为每天的习惯性活动。
(三)最终皈依上帝
经历了漫长的磨难,鲁滨逊逐步信仰上帝,通过持续的忏悔祈祷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其标志就是驯服了野人“星期五”。“星期五”来自野人部落,被敌人俘虏。鲁滨逊解救了他,并把他从一名异教徒驯服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先是否定了“星期五”自己的神,接着向“星期五”介绍上帝、原罪以及上帝的力量,每天对星期五读《圣经》并作详细解释。“星期五”经常会提问,使鲁滨逊在宗教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上帝的理解也进一步升华。
(一)功利化原则
在荒岛上的生活中,鲁滨逊的个人努力不可忽视,智慧和勇气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从宗教上考虑,他是宗教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受益者。在鲁滨逊虔诚地信仰上帝之前,他与上帝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实用的关系:每当他在冒险途中遇到危险时都会想起上帝并祷告,而一旦危险过去热忱就很快褪去[4]。鲁滨逊在初到荒岛时遇地震、得重病时祈祷上帝,稍好一些却“不知跟上帝说什么好”[1]。上帝在物质方面以不同方式满足了主人公的需要:荒岛虽荒却并不贫瘠,富有日常生活的各种资源;考虑到主人公一人比较孤单,上帝为他安排了野人星期五,驯化后的野人成为了他的伙伴和仆人;有了额外的劳动力,荒岛成为了繁荣的花园。
(二)心理调试功能
鲁滨逊荒岛生活日益趋于安定之后,依然念念不忘上帝,每天阅读《圣经》、虔诚地祷告。在这个阶段,宗教对他而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需要宗教来作为精神寄托,宣泄和倾诉个人情感,使内心处于安定状态,并以此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此外,鲁滨逊也意识到阅读《圣经》使他的心情愉悦。上帝帮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把他从危险中拯救出来,为他提供了安全感,上帝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此外,驯服“星期五”也为鲁滨逊提供了精神慰藉。
(三)文化交往功能
鲁滨逊向“星期五”分享自己对上帝的体会和感悟的做法在基督教徒中非常普遍。“星期五”成为教徒,使鲁滨逊获得一个精神上的同伴。作为虔诚的教徒,鲁滨逊感到有责任把其他无宗教信仰或与其宗教信仰相悖的人从堕落中拯救出来。
(四)奴役工具
遇到鲁滨逊前,“星期五”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所信仰的神在鲁滨逊看来是“邪恶的”。鲁滨逊改变“星期五”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为“星期五”着想,而是方便自己的奴役。改造的工具就是《圣经》:主人公向“星期五”宣读和解释《圣经》,“星期五”不断提问,主人公冥思苦想,将思考的结果向“星期五”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驯服“星期五”。然后,鲁滨逊能够获得免费且毫无反抗意识的劳动力,对他开拓荒岛起着重要作用。
鲁滨逊从一个完全不信仰上帝的年轻人成长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体现了人们在宗教上的功利性,也表明了宗教在鲁滨逊荒岛生活中所起到的心理调试功能和文化交往功能。此外,鲁滨逊还把宗教作为精神工具对星期五加以奴役。
[1]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2]钟鸣.《鲁滨逊飘流记》的双重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0(3):79-84.
[3]Edwards, Jonathan. (trans) Religious Affections [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6.
[4]惠海峰,申丹.个人主义,宗教信仰和边缘化的家庭[J].外国语文,2011(8): 14-18.
[5]王冬丽.宗教的功能和作用辨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11-13.
2014-02-11
陈 丹(1981- ),女,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I561
A
2095-7602(2014)04-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