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鹏,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走向世界之路
——20年来当代台湾原住民族文学进入西方世界的考察
范宇鹏,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可以分为口传文学(民间故事传说)和作家文学两部分。在多年的台湾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西方世界也对当代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发展予以了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编译和研究两部分,总结出四个特点,力求较为全面地呈现20年来西方世界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关注状况。
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编译;研究
台湾原住民在长时间的无文字书写中,创造了形态丰富的口传故事。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社会运动的出现,台湾原住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开始走向繁荣。即使是从台湾晨星出版社1987年开始出版的“台湾原住民系列”丛书算起①,20余年来,40余位台湾原住民族作者相继出版了百余本文集,陆续斩获了台湾岛内诸多的文学奖项,并成为不可或缺的当代台湾文学元素,也走进了西方世界的研究视野。
“台湾原住民的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已有100年。就外国学人说,起自1885-1887年,台湾鹅莺鼻灯塔守望人、英国George Taylor是第一个刊出几编文章介绍过原住民神话故事的人。”[1]巴苏亚·博伊哲努撰文指出,就西方世界的研究成果而言,出版有德国学者Otto Scheerer采写的SagenderAtayalenaufFormosa(《台湾泰雅族故事》②);AndréBareigts神父在法国出版的Lesprincipauxmythesdel'ethnieAmis(《阿美族创世神话》)系列丛书六本;D.Schröder神父1981年在德国出版的QuakA.DasderAlten-ErzählungenzurGeschichtederpujumavonKatipol(Taiwan)(《古人之话:知本卑南族历史故事》);H.Egli神父1989年在瑞士出版的Mirimiringan,MythenundMarchenderPaiwanZurich,VerlagDieWaage(《古事:排湾族人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2]
进入新世纪,美国Libraries Unlimited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TalesfromtheTaiwanese(《台湾传奇故事》),由Gary Marvin Davison于1988至1990年间在台湾做台湾农民的生活和经济调查时看到的一本《台湾民间故事》翻译而来,书的封面选用了大幅的原住民少女照片,诸多内容涉及原住民族口传文学。2007年,美国Edwin Mellen出版社出版了AboriginalfolktalesofTaiwan:animals,heroes,heroicadventures(《台湾原住民族民间传说:动物、英雄、英雄奇遇》),该书作者是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副教授Beaupre Charles P.,书中囊括早期划分标准下台湾原住民9族的42个故事。由作者于1997至2011年间对林道生、霍陆斯曼·伐伐及林俊义等台湾学者及作家采访后重新编写。
自当代台湾原住民族作家文学书写发展以来的30年间,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原住民族汉语作家文学英译选集专书是John Balcom(陶忘机)主编的IndigenousWritersOfTaiwan:AnAnthologyOfStories,Essays,AndPoems(《台湾原住民作家文选集》)。该书于2005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获得北加州图书奖(The 2006 Northern California Book Award)。这本书中翻译收录了《最后的猎人》(拓拔斯·塔玛匹玛)、《雏鸟泪》(陈英雄)等作品。作者在书籍简介中谈到,他希望借这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向西方读者介绍台湾原住民独特的民族经验及在当下社会面临的文化困境。
台湾原住民族文学进入西方视野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当数1996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创刊的《台湾文学英译丛刊》(TaiwanLiterature:EnglishTranslationSeries),主持者杜国清教授“将最近在台湾出版的有关台湾文学的声音,亦即台湾本地的作家和研究者对台湾文学本身的看法,介绍给英语的读者,以期促进国际间对台湾文学的发展和动向能有比较切实的认识,进而加强从国际的视野对台湾文学的研究。”[3]刊物初期为年刊,1998年开始一年出版两期,每期杂志有一个编选主题。“长期出版这份唯一致力于台湾文学的学术刊物,具备了进一步推动台湾文学英译计划不可或缺的翻译人才和学术资源”[4]。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的创刊号(1996)中,便刊登了利革拉乐·阿乌的《泰雅女人与织布机》。迄今出版的31期中,有两期原住民族文学专号,分别涉及作家文学和口传文学:第3期(1998)“台湾原住民文学”刊登了小说《最后的猎人》(田雅各布)、《飞鱼的呼唤》(夏曼·蓝波安),散文《请听听我们的声音》(波尔尼特)、《月桃》(利革拉乐·阿乌),及瓦历斯·诺干、莫那能、巴苏亚·博伊哲努的多首诗歌作品;第24期(2009年)“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与传说”选入曾建次、亚荣隆·撒可努、霍斯陆曼·伐伐、夏本奇伯爱雅等作家的7篇小说,散文有奥威尼·卡露斯的《哩咕烙!祢在那里?》,诗歌则翻译了田哲益的《介绍一首泰雅母亲谣》等7首和游霸士·挠给赫的《大霸尖山的招手》。
其他文学专题中,原住民作家作品也较为可观。如第8期的《浪人鲹》(夏曼·蓝波安);第9期的《两个太阳的故事》(夏曼·蓝波安)、《贪吃的魔鬼》(夏本奇伯爱雅);第17期的《山海世界——〈山海世界〉双月刊创刊号序文》(孙大川),夏曼·蓝波安的《冷海情深》、《海洋朝圣者》、《黑潮の亲子舟》及廖鸿基的《铁鱼》、《丁挽》;第18期的《捕捉风中的低语──<印第安之歌>序》(孙大川),《夕阳蝉》(田雅各布),《朝山》(根阿盛)、《山与父亲》(亚荣隆·撒可努),《Hu!Bunun》(霍斯陆曼·伐伐),以及瓦历斯·诺干的两篇小说、三首诗歌,沙力浪和董恕明的诗歌各两首;第22期的《芋叶上的露珠》(奥威尼·卡露斯)、《山地小孩的泡泡糖》(白兹·牟固那那)及黑立子·达立夫的《心里的夹缝》、《坐在温暖的烟里》;第23期的《白骨的叹息》(瓦历斯·诺干)。
此外,还有部分非原住民作家描述原住民的作品的译刊。尤具文献价值的是,其编译了部分日据时期日本学者描写原住民的作品,如第9期的《征伐太阳——布农族传说》等三篇小说选自1935年台湾大学小川尚义、浅井惠伦二位教授的《原语にょる台湾高砂族传说集》;第18期翻译了铃木作太郎的《创世神话》、《猎人头》、《蕃社间的斗争异闻》,小川尚义的《猿》、《サイパハラハラン》、《处女と鹿》。
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些作品编译之前,大西洋另一端的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已经开了西方世界研究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先河。因为汉学家马汉茂教授的敏锐视野,原住民族文学现象很快进入高等学府的研究视野之中。当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部著作,一是德国波鸿布洛克梅耶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WuJinfaunddiesozio-kulturelleProblematikderUreinwohnerFormosas(《台湾意识:吴锦发和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的问题》),作者Mohr, Martina。此书从吴锦发主编的《悲情的山林》、《愿嫁山地郎》及创作的《燕鸣的街道》、《暗夜的雾》等作品出发,分析内中反映的原住民社会问题。其二是PascaleTheisen-Rosenkranzer的TaiwanesischeKurzgeschichtendesBunun-AutorsTianYage(《布农族作家田雅各布的短篇小说》),1996年由德国多特蒙德Projekt Verlag出版。作者对布农族在汉族主导的社会下面临的内外部问题进行考察,并试图以此探究田雅各布布在原住民权益运动中的角色。
其次是具有很高学术分量的《中国季刊》,该刊是国外第一份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综合学术刊物,但对文学关注较少,创刊以来刊登的原住民研究论文有两篇。其一是2009年12月的TheProductionofIndigeneity:ContemporaryIndigenousLiteratureinTaiwanandTrans-culturalInheritance,邱贵芬在文中以夏曼·蓝波安的作品入手,讨论原住民与主流话语之间的关系。其二是2012年9月的刘亮雅论文AutoethnographicExpressionandCulturalTranslationinTianYage’sShortStories(《田雅各布布短篇小说中的自我民族表达与文化阐释》)。
还应当提到《台湾文学英译丛刊》,其创刊以来刊登的相关文章包括第3期的《台湾原住民文学》(杜国清)、《台湾文学的多种族课题》(叶石涛)、《守猎者拓拔斯》(彭瑞金)、《台湾原住民口传文学试探》(浦忠成);第9期的《从民间文学观点看台湾布农族神话故事》(李福清);第14期的《台湾原住民的神灵和祭仪》(田哲益);第17期的《与海相恋的雅美人》(陈其南)、《浪漫的返乡人——夏曼·蓝波安》(董恕明);第18期的《从“最后的猎人”到传统生态知识:台湾原住民山林文学与生态论述》(纪骏杰);第24期的《前言: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与传说》(杜国清)、《台湾史与原住民》(孙大川)、《神话与社会变迁的关联:以太鲁阁族为例》(浦忠成)。
同时,散见于一些跨学科或跨区域研究文集的台湾学者文章,也成为台湾原住民族文学走向西方学术视野的一个推手。如吴淑华的Writinghomeland,writingnewaboriginalityinTaiwaneseaboriginalliterature(《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中的历史与当下书写》)入编Rhizomes:ConnectingLanguages,CulturesandLiteratures[5](《连接语言、文化与文学》);TheNationinChildren’sLiterature:NationsofChildhood[6]选入台湾评论家Irene Ying-yu chen的NationasHome?ANewQuestfromTaiwaneseAboriginalLiterature。作者从“吴凤”传说两百余年叙事流变出发,对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和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走风的人:我的猎人父亲》中儿童的角色修辞进行文本分析。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的史书美、蔡建鑫、贝纳德合编的SinophoneStudies:ACriticalReader(《华语语系研究:批评读本》)2013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刊有台湾中山大学黄心雅教授的SinophoneIndigenousLiteratureofTaiwan:HistoryandTradition(《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历史与传统》),将持南岛语系而使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原住民族文学纳入Sinophone范畴之中。
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台湾学者也发出原住民族文学研究的声音。如吴淑华在2001年昆士兰大学“Transforming Cultures/Shifting Boundaries”(文化跨界/边界位移)研讨会上提交论文“Diasporic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Literature:two groups of writing in the 1990s”(《台湾原住民文学的文化跨界书写:当代作品初探》);陈建忠在2002年3月的“Taiwan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Chinese”(台湾文学与世华文学)研讨会上,讨论夏曼·蓝波安的小说与原住民部落文化重建的关系;伦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SOAS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2008年的研讨会上,邱贵芬提交AboriginalLiteratureandtheRiseoftheNewTaiwaneseHistoricalImaginaryinContemporaryTaiwan(《原住民文学与当代台湾新历史想象的崛起》);2010年11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Taiwan Literature off the Mainstream:Between Languages,Ethnicities and Media”(主流外的台湾文学:在语言,族群与媒体之间)会议,刘亮雅提交了论文CulturalTranslationinTianYage’sShortStories(《田雅各布布短篇小说中的文化转译》)并参与讨论,这次会议上涉及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还有加拿大籍学者石岱仑的论文IndianGiver?GiftEconomyinAboriginalLiteraturefromTaiwan(《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中的礼物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王德威和他的学生罗鹏主编出版的WritingTaiwan:ANewLiteraryHistory[7](《文学台湾》),该书16篇论文全部来自1998年4月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台湾文学五十年研讨会”(Writing Taiwan: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研讨会。而在此前的2000年,台湾学者周英雄、刘纪蕙也将该研讨会论文编辑成册,以《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在台湾出版。对比发现,王德威在“新文学史”框架下删去了包括研究原住民作家瓦历斯·诺干在内的三篇论文(另两篇研究的是向阳和周英雄),“显示出编者对台湾文学及其史观的一定看法”[8]。
而在法国、澳大利亚,出现了以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为对象获得的学位论文。2003年, Christophe Maziere在法国普罗旺斯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取得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依托《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7卷,从目前的资料看,当是西方世界第一个研究台湾原住民族文学获得的学位。2010年,他继续选择台湾原住民族文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另一位是台南大学兼任助理教授吴淑华,她在昆士兰大学以TaiwaneseAboriginalLiteraturesincethemid-1980s(《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 文学、历史、身分认同》)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4月,博特科学出版社(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出版了该论文单行本。
从上述情况看,近20年来,西方视野里对当代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作品的编译及研究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重要的推动者都与台湾有特殊的联系。上文提及的汉学家陶忘机和马汉茂的夫人都是台湾人,陶忘机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新闻局工作,马汉茂的妻子廖天琪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而主导英译丛刊的杜国清教授本身即来自台湾。
二是以英语在西方世界出版的台湾原住民族文学作品仍然过少,即使是长期备受关注的《台湾文学英译丛刊》,一直以来都缺乏稳定的翻译队伍,加之版面的限制,已出的31期中,刊发的作品集中在短篇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中,长篇作品未能见到。
三是文学研究集中在几个早期声名鹊起的原住民作家身上,如夏曼·蓝波安、田雅各布布、瓦历斯·诺干等。由于作品外译量过少,现有研究力量对新作家关注不够,原住民文学的全貌与近年来原住民文学的发展还很难受到西方视野的关注。
四是在西方世界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通路,如陶忘机主编的《原住民文学选集》背后是台湾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的“台湾现代华语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英译计划;而杜国清教授的《英译丛刊》早先也由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赞助出版。
[注 释]
①在更早的1971年,排湾族人陈英雄出版《域外梦痕》;1978 年,阿美族曾月娥的作品《阿美族的生活习俗》获得台湾“第一届时报报导文学奖”甄选首奖。但他们在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发展历程上的地位,仍受争议。
②本文中,多有涉及在西方世界刊登的以英文或其他文字呈现的原住民族文学作品及作品研究资料,为方便阅读,故在这些外文资料名称后的括号中标注中文意译或原作者自译名,下不再说明。
[1][澳]谭达先.世界神话学的力作——李福清《从神话到鬼话》的成就与不足[J].民族文学研究,1999(2):90.
[2]巴苏亚·博伊哲努.台湾原住民神话传说与故事研究现况综论[C]∥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 2006民俗暨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3]杜国清.英译《台湾文学》丛刊出版前言[J].台湾文学英译丛刊,1996(1):1.
[4]杜国清.台湾文学研究在美国[C]∥彭瑞金.2004年台湾文学年鉴,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2005:156.
[5]Ramière,N. and Varshney,R.Rhizomes: Connecting Languages,Cultures and Literatures[C].Newcastl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6: 98-116.
[6]Kit Kelen and Bjorn Sundmark.The Na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C].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13:113-124.
[7]David Der-wei Wang and Carlos Rojas.Writing Taiwan:A New Literary History[C].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8]卓立,杜国清,张季琳. 欧、美、日对台湾文学研究概述[C]∥林瑞明.2006年台湾文学年鉴.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2007:166.
The Footsteps into the World——An Investig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Indigenous Literature Entering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FAN Yu-peng, LI Quan-l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Taiwanese indigenous litera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oral literature (folk tales) and written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these years, the Western world also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indigenous literature. The paper sorted out two parts of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works, and concluded four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on the basis of above. The paper strived to present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o which the western world’s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this literary phenomen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Taiwanese indigenou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research works
2014-02-2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ZW1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1034)。
范宇鹏(1988- ),男,福建建瓯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台港文学研究; 李诠林(1975- ),男,山东聊城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I206.7
A
2095-7602(2014)04-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