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梁婷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1.学前教育学院,2.数学与信息工程系;重庆 400065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除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应开发具有本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不少于教材总量的15%-20%。众所周知,在我国幅员广阔的农村地区,有许多世代传唱的民歌和戏曲,这些经过代代相传而流传至今的经典民间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折射了当地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音乐为农村中小学编写乡土音乐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10年8月1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在北京召开,世界知名民族音乐家、美国音乐和人类学名誉教授布鲁诺·内特尔先生应邀作了主题发言,在这样高规格的音乐教育大会上,民族音乐家能做主题发言尚属首次。内特尔主要阐述了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些理解和认识与当今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方式进行对应和衔接。
所谓乡土音乐是指具有民间色彩的、原始的、属于一个地方独有的特色音乐的总称,它与当地历史、文化、地理、风俗、习惯等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本土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地方音乐”就是“民族音乐”,也即是本土音乐。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乡土音乐被引入到中小学特别是高中音乐课堂和课外音乐活动之中,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都强调鉴赏和认识中国内涵丰富、品种多样的民族音乐,通过学校教育使民族音乐传统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从音乐全球化特征看,乡土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热爱自己家乡的乡土音乐,理解乡土音乐并主观上愿意为传承和发展乡土音乐做贡献的人。当然,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音乐,首先必须让他们去熟悉自己的家乡音乐。如果学生从来就没有听过乡土音乐,不会演唱乡土音乐,那热爱自己的家乡音乐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要具备热爱乡土音乐的基本能力。培养乡土音乐的能力要从乡土音乐的内在特质出发,即区别于那种注重抽象化、概念化的科学理性,培养学生感知和欣赏乡土音乐,理解乡土音乐的表现力、创造力并对乡土音乐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从音乐多元化的特征看,乡土音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文化多元”的理念,重视乡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并从全球的视野去理解乡土音乐,理解乡土音乐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等,进一步增强对乡土音乐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因此,理解乡土音乐的价值是乡土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乡土音乐要变得易于理解,便于流传,成为生命的内在力量,它需要和价值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格的一部分,使他们产生作为社会一员所应该具有的对乡土音乐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同时还强化了他们与乡土音乐的那种难以割裂的文化和心理联系。
音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对音乐的爱好是人类的共性。音乐不仅是丰富人生和使人变得更有美德的一种媒介,而且也是一种崇高的和令人满足的自我表现的渠道,是精神健康的来源。音乐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音乐天性和潜能,使其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要真正实现民族化,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民族音乐将成为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长留在学生心中。
有利于学校立足民间文化、地方特色,挖掘乡土音乐的教育价值,让乡土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与校园,传播、弘扬、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构建课程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施乡土音乐校本课程,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育品味,让课程更具特色,促进学校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有利于教师真正树立“基于资源的教和学”的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理念。扩展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视野,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有利于激发教师们的课程主体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运用与管理的能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当地本土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初步认知、感受不同的音乐功能特点,增强对乡土音乐知识与操作技巧要点的积累,促成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初步优化发展;有利于学生接受本土音乐熏陶,欣赏乡土音乐作品,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民族音乐素养。音乐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珍惜和保护民族音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了解, 让学生了解乡土音乐的历史源由、文化积淀以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中小学音乐教学要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节日活动,从中参与音乐体验,欣赏家乡传统的民族艺术,了解民族艺术文化,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和认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发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对于民族音乐的影响,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懂得珍惜与尊重传统的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学校通过举办“民族艺术展演活动” 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乡土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保护和建设乡土音乐文化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应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来体现。乡土音乐教育更是如此。音乐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农村当地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其一,教学内容生活化。选择贴近生活的音乐教学内容作为校本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因为只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才能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生活是音乐的活水之源。其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对音乐的感受、学习、鉴赏的过程应该通过校本课程形式多样化来体现。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对音乐本身的热爱。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常见的民族舞蹈、独特的乐器,或者设置特定的音乐情境等这些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形式、音乐素材来丰富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挖掘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学习积极性。
音乐的内容首先应该是健康的,对所有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音乐,所有作为课程内容学习的科目,其内容首先都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农村普通高中的乡土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当然也不能例外。这一原则要求音乐的内容应该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在规律,同时遵守国家相关的教育法规。然而,因为民间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并不是所有的好听的乡村音乐都适合用来当作课程资源开发。所以,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一定要避免这些不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内容,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资源,比如一些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歌曲、舞蹈等。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农村普通高中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发展,这也是校本课程具有的主要优势,是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的主要核心,是校本课程的立足点和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校本课程应该体现针对性,针对当地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对当地民族资源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可以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教师,教师在校本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课程的设计中,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中心,养成事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群体。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培养学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是校本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和中心。
参考文献:
[1]孟利军.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黄河之声,2013,(03):23.
[2]中学音乐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朱玉江.农村中学乡土音乐教育的忧思——以苏北农村中学乡土音乐教育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9).
[4]赵全胜.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2007,(3).
[5]崔学荣.本土音乐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增).
[6]杨秀,赵全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课堂为例[J].中国音乐,2008,(07):18.
[7]杨娟,马达.有关农村中小学乡土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28.
[8]刘东.济南市历下区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9]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3):10.
[10]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