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腐文学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以 《抉择》为例

2014-03-28 15:01邱食存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平文学

邱食存

(1.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2.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茅盾文学奖作品研究

论反腐文学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以 《抉择》为例

邱食存1,2

(1.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15;2.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在政府不断加大制度反腐力度、扩大反腐边界的同时,以 《抉择》为代表的优秀反腐文学也发挥 “进人心、触灵魂”的作用,通过塑造反腐英雄真实可感有形象、揭露腐败分子的丑恶思想和灵魂,反思腐败现象的根源与本质,以便营造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促进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

反腐文学;廉政文化;《抉择》;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十几名省部级高官相继因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查办腐败案件力度之大、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是近年来少见的,彰显了中央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1月在21个省 (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可以预见,随着新一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制度反腐必将驶入快车道。然而,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廉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随着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精神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如果只强调政策理论的学习显然难以与时俱进,也难以取得直抵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效果。这方面,反腐文学大有可为:反腐文学 “通过对反腐英雄、腐败分子的形象刻画以及对腐败现象的描述展示,为营造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促进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贡献了力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是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1]。这里试以张平的小说 《抉择》为例,力图揭示出优秀反腐文学对廉政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2000年10月11日,《抉择》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主流奖项——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其实,在获奖之前,《抉择》就已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已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曲、曲艺、连环画、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先后被近百家报刊转载连载,被上百家电台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的要求,对 《抉择》一书曾连续播放了三遍,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篇连播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根据 《抉择》改编的电影 《生死抉择》,受到了广大观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赞美,当年票房收入达到了1.3亿,仅次于好莱坞大片 《泰坦尼克号》。一部小说,何以如此轰动?原因正在于作者张平“特别是在抨击腐败和邪恶的同时又能使正面力量占主导地位”,他 “不是一般的为民请命,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面对污浊,又指出前进的方向”[2]32。维护最广大的底层群体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主义理念是张平创作 《抉择》时坚持的思想核心,因此,塑造具有社会主义理念的 “英雄”形象以及如何让这种 “英雄”形象更能贴近人民、更能触动人的灵魂便成为 《抉择》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这要涉及作家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根源、本质和前景,以及如何正确揭示现实矛盾、展现激烈而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并通过这一文学表达鼓舞群众和干部反腐败斗争的信心与勇气”[3]1。处理不好,就会像有些 “反腐文学”那样过于表面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是趣味化。把“反腐”当做卖点,刻意描写所谓官场斗争、厚黑学,充斥着权谋、情欲、内幕、暴力等元素,有附庸认同消极现象之嫌,缺少批判和反思。第二是简约化。对腐败问题的根源和本质的思考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把 “反腐”简化为正与邪的较量,让读者难以认同。第三是表现手法模式化。人物形象扁平、故事模式简单,权谋 “潜规则”书写游刃有余,对内心情感冲突的刻画则捉襟见肘。可以说,《抉择》的成功正在于很好地避免了这三种倾向。

首先,《抉择》没有把 “反腐”当做卖点,一味渲染与腐败相关的内容,其创作的最初指导思想是 “不希望改革出现问题”[4],主要反映的也是弱势群体的疾苦。对于作者来说,腐败首先动摇的是老百姓参与改革的激情,也就意味着动摇改革的基石,这是非常可怕的。老百姓之所以还有能力承受贪官污吏的盘剥与掠夺,是因为他们还是希望党能加大反腐力度,给贪官们以足够的威慑,使得社会能一天天好起来。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从 “一个点、一个缩影反映了腐败导致衰亡的历史和现实的可能性”;原本 “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型国有企业,就因为一群腐败分子,使党组织烂掉了、企业垮掉了,几万名干部职工沦为贫困者”[5]112~113。 《抉择》聚焦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小说所描写的中阳纺织集团公司有近三万职工,其前身中阳纺织厂曾是河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之一,厂龄比共和国的年龄大一倍还多。1978年到1984年是中阳纺织厂繁荣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年产值近两个亿,年利润七千多万;到1995 年2月,公司开始发不出工资,10月,全线停产。一开篇,一个极为棘手的矛盾便呈现出来:中阳纺织集团公司工人聚集了三四千人,要到市委门口请愿。在市长李高成与请愿代表谈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企业领导集体腐败、国有资产被 “新利益集团”瓜分、老工人生活无以为继等问题触目惊心。如在中纺做了三十多年模范标兵的范秀枝共当过“九十六次劳动模范”,其中包括全国劳模一次,省劳模三次,系统劳模九次,市劳模十一次,厂劳模三十二次,却住着 “一间只有二十平米 (平方米,笔者注)多点的又矮有黑的平房,被隔成了三个小格子,在这三个格子里,竟然住着一家三代十一口人”[6]250~252。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腐败分子在“青苹果娱乐城”一夜消费两万元的穷奢极欲、“美舒雅”的超豪华住宅。在艰难困苦中,工人们义无反顾地维护着中阳纺织厂;以郭中姚为主要代表的腐败分子却耍尽阴谋诡计、威逼利诱、瞒天过海。《抉择》敢于揭示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许多国有资产流失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企业内外不法官商勾结蓄意侵吞的结果”,国有资产的流失 “不仅是一个社会不公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 “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能否实现的问题”[7]。借助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这一时代重大问题,作者力图找到当代腐败问题的思想根源。市长李高成与中阳集团腐败领导郭中姚的对话对此作了深刻挖掘:

“我觉得我们其实都是在演戏,表面上看,我们都还在忙忙碌碌,信心十足,而内心里所有的人都在作着准备。不瞒你说,我的感觉就是所有的人都在等,都在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我明白了,你是说形式上没变,但本质上却完全变了。共产党也不是过去的共产党了,社会主义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了,老瓶装新酒,一切都徒有虚表罢了,是不是这样?”[6]450

处在市场经济下的消费时代,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有的甚至一味追求享受,腐化堕落,沦为人民的敌人。的确,“怀疑与否定社会主义理念,正是郭中姚等腐败分子思想堕落的开始”[7]。对照之下,具有社会主义理念的李高成市长让民众看到了希望:在发现工人们的处境比想象的还艰难得多时,李高成动情地说,“确确实实是工人们养育了这个国家,养育了这个政府,也正是因为这个,如今工人们的生活到了这种地步,国家和政府能看着不管吗?”[6]249李高成表达的是一种社会主义理念,是一个市长对人民应有的责任与承诺。面对曾经提拔自己的老上级省委副书记严阵和自己一手提拔看着成长的老下级郭中姚等腐败分子以及身为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妻子的 “好言相劝”和威逼利诱,李高成毅然做出 “抉择”:“我宁可以我自己为代价,宁可让我自己粉身碎骨,也绝不会放弃我的立场!我宁可毁了我自己,也绝不会让你们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老百姓的前程!”[6]453李高成 “宁可玉石俱焚,也要铲除社会主义肌体上的毒瘤,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7]。

其次,《抉择》鲜明地塑造了以市长李高成为代表的代表党和人民最高利益的典型形象和以严阵为代表的侵吞人民利益的腐败分子的典型形象,但《抉择》没有把 “反腐”简化为正与邪的较量。作品高度重视人物的主体性格和丰富性的统一。一方面,始终突出了市长李高成坚持原则、正义凛然的共产党人的优秀的主导品格;另一方面,又始终把人物放在利与义、情与法的矛盾冲突中,多方刻画人物的丰富性格,避免了人物的平面化和概念化,使李高成的形象既有现实高度又有真实性,为党的干部形象的塑造树立了典范。根据反腐败斗争本质上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张平赋予李高成“一种哈姆雷特式的反省能力”[8],李高成在随时随地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不间断地拷问灵魂深处的自我。可以说,作者正是借李高成这个人物来引导读者直击腐败之根源和本质以及反腐败斗争任务之艰巨和迫切。李高成所要战胜的不光是妻子吴爱珍、提拔自己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和集体腐败的中纺领导班子,更要战胜业已被极尽抹黑、因陷入圈子 “泥潭”而难以自我撇清的市长身份;李高成最终做出的抉择不是自然而然违背人情常理的,而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是在经历复杂考验和多重困境之后的毅然而然的决定,充满一种壮士断腕的悲剧崇高感。作为一名有着深厚感情的正常人,李高成首先要冲破由同事之爱、夫妻之情、知遇之恩等编制而成的 “情网”。李高成一开始是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一手栽培起来中纺干部郭中姚、冯敏杰等人竟是企业的蛀虫,不敢相信他美丽温柔的妻子竟是腐败分子,更不敢相信长期以来对他提携有加的老上级严阵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竟是腐败的幕后主使。愈向真相靠近,这张 “情网”就愈在压迫裹挟李高成、逼他就范。而且,另一张几乎没有边界无所不在的社会风习与意识形态之网更难突破。李高成亲自派出去调查中纺腐败问题的工作组臆测李高成与严阵、郭中姚属于同一个 “圈子”,做出的调查报告极力掩盖严重腐败之真相。“圈子”其实就是官场上的权力关系网,是一些握有权力的官员(如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利用升迁或调动上的不健全机制,结党营私,形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帮派,从而扰乱政务的公平和公正。这些未尝不是反腐败工作举步维艰的缘由,因为 “清官”李高成也受困其中而不自觉:长期以来各种形式上的事务严重削弱了他的警惕性,下级的 “言听计从”阳奉阴违、妻子的柔情蜜意、老上级严阵的提携之恩都使他不由自主地为他们辩护,直至他亲眼目睹了赤裸裸的真相,他才清醒过来,也才基于坚信社会主义理念而做出最终的抉择。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贞和他自己的人格力量也在矛盾冲突最高潮的关键时刻终于迸发出强烈的光芒。“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与信仰。这一抉择可能要牺牲自己,这同战争年代的堵枪眼并没有两样。”当然,在这场生死决战中,党和人民一方面寄希望于李高成,也始终没有忘记李高成。小说的最高潮令读者尤为动容:工人群众听到李市长被抄家的消息,群情激愤,准备集合去省委反映情况,而身患癌症的老工人夏玉莲为了阻止工人集体去省委以保护李高成,毅然登上高楼,以跳楼相威胁,并要求与省委万书记对话,请求省委保护党的好干部。李高成选择了人民,人民也选择了他。

最后,《抉择》支持改革并不等同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奴性附和,其 “光明的尾巴”也不仅是弱势群体对邪不压正的期盼,更是张平为履行社会职责的文化建构的人格理想。张扬这种人格理想是因为人民的 “极端境遇”促使作者 “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他试图用理想主义去冲淡这种危机感,他渴望怀抱昨天的太阳去温暖今天的大地,许多年后,我们终于要承认,他的写作是一种献祭、一种鞭挞与祈祷混合而成的历史铭文”[9]。事实上,通过人格化的人物言行传递文化思考与立场观念,往往比直抒胸臆更有力量。人是文化的动物,每个人的思想言行都折射出特定的文化内涵,而人物的人格魅力总是激起我们对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向往。正如作者张平所言,小说 “义无反顾、大张旗鼓地支持我们国家领导阶层中的健康力量和改革力量”,体现了“毅然决然,坚定不移地张扬来自民间的正义精神和勇敢本色”的主旨[10]82。的确,随着中国当代文学逐步地 “去政治化”而走向个人化、私人化之时,《抉择》却直面现实社会、担负起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重视启蒙和民间立场,而不是“为了艺术的纯粹,思想的纯粹,层次的纯粹,宁可让自己的作品留给后人去读”[4]。事实上,“1980年前后中国文学的 ‘去政治化’所要 ‘去除’的,只不过是 ‘政党/国家政治’,而不是体现为错综复杂的 ‘权力关系’的广泛意义上的 ‘政治’。这样,‘政治自觉’的日渐匮乏,便成了 ‘文革’后中国的 ‘纯文学’观念与 ‘纯文学’实践的致命问题”[11]。因此,以 《抉择》为代表的张平文学的 “‘政治自觉’恰恰是对 ‘政治匮乏’的文学实践的修正和弥补,他对这种鸵鸟式的生存策略与生存法则进行了勇敢的反抗,也更加显示了自身无可替代的”当代价值[12]。

总之,随着中国改革走入深水区,反腐败斗争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制度反腐的力度、扩大反腐的边界的同时,以优秀反腐文学为 “排头兵”的中国当代文学也可发挥“进人心、触灵魂”的作用,通过塑造反腐英雄真实可感形象、刻画腐败分子丑恶思想和灵魂以及揭示腐败现象的根源与本质,以便营造廉荣贪耻的文化氛围、促进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崔 博.“反腐文学”需“向内转”[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12—02.

[2]吕向东,吕晓东.挖掘社会良知的作家张平[J].今日山西,1999(4).

[3]严昭柱.一曲反腐败斗争的嘹亮战歌(代序)[A].张平.抉择[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4]我写《抉择》——访作家张平[J].人民论坛,2000 (9).

[5]徐其超,毛克强,邓经武.聚焦茅盾文学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6]张 平.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张丽军.具有强烈现实精神和社会主义理念的新政治写作——张平论[J].文艺争鸣,2010(4).

[8]张丹丹.谁在记录我们的时代——评张平新作《抉择》[J].东南学术,1998(4).

[9]陈晓明.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论张平小说的艺术与思想特征[J].时代文学,2005(5).

[10]张 平.作家应该代表社会的良知[A].我只能说真话[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1]何言宏.当代中国文学的“再政治化”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1).

[12]阎秋霞.再论“张平文学”的当代价值[J].文艺争鸣,2013(5).

[责任编辑:黄江华]

I206.7

A

1674-3652(2014)03-0051-04

2014-02-26

邱食存,男,湖北黄冈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张平文学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我们需要文学
这是你爷俩
Enhanced spin-dependent thermopower in a double-quantum-dot sandwiched between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es∗
千年烟云大西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stable Bump Surface for Morphing In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