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建设路径

2014-03-28 14:26:18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文明

吴 芳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决定》在第十四部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高校中进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试运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容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以响应生态文明建设。

1 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仅是体现在物质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方面,同时也包括生态方面。最突出的就是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以及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1)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式的方法,人与自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他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对自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首先人产生于自然,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其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没有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就没有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由于人是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类不仅仅需要自然界的物质产物来维持自身的物质生活,同时人类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然。因此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将自身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当认清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与自然当成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2)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看到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并且认识到人类是通过社会实践将自身与自然统一起来的。人类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劳动实践获得自然界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过程,而自然界并不能理解为人类去改造的客观对象,因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2 高校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建设意义

(1)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是普及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基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普及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完善他们的生态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让他们自主与大自然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自觉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促进他们的全方位发展,以达到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2)提升高校教育的生态性

在高校普及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能够让高校的教育者们更加注重教育的生态性。在认识生态环境的规律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的,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它自身是可以自愈的,但是当破坏超过一个范围时,就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的内心会处于一个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教育者们应当看到他们的问题是可以自愈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他们利用自身的能力克服内心的不平衡,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如果教育者们不主动去关心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他们内心的不平衡达到难以逆转的程度,就会给教育者带来更大的难度。

(3)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虽然没有像如今这样严峻,但他仍然以强烈的前瞻意识来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即唯物主义地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持续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思想,并且认识到社会生产和制度等方面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并且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世界观方面的指导。

3 高校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建设路径

(1)丰富课堂教育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引入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通过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出台的重大生态保护政策,认识到生态环境已经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使他们形成生态人生观,让他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选择中把生态环境纳入到自己考虑的范围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可以着重探讨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当时的政治家只顾及资源的无限扩大生产和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让大学生在看待世界问题时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理想信念”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把“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关于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可突出大学生与自然界的情感联系,并将这种情感联系与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联系起来,形成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将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生命、合理消费作为大学生的德育内容。同时大学生可通过学习相关生态法律来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生态法律观,并引入生态法律维权教育让其积极参与到生态执法的过程中,积极打击各种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在“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讲到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充分了解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存及发展价值,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强调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从而普及大学生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自然规律的相关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尊重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运用生态资源建设美好家园,同时让自然界的生态价值能够保持可持续性。

(2)创新体验教育

情感体验是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内化成大学生自主行为的重要手段,情感体验可以从动机、意志、信念等方面强化生态文明观,培养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认识、感知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的行为模式。创新高校体验教育要求教师在灌输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带领大学生体验与其他生命形式、生态系统的联系。例如组织大学生集体去大自然踏青,让他们走出城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带领他们体验大然中植物与动物强大的生命力,用心去感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去体验自身对大自然的感恩、敬畏、热爱之情,唤醒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高校也可从打造绿色软实力,营造校园绿色文化,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倡导绿色管理、绿色学习和绿色活动方式,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切实体验校园生态环境。

(3)强化实践教育

高校可以组织园艺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种植过程中,让他们通过园艺绿化校园,激发更多的生态感悟。例如在种植过程中,教师引导大学生观察种子发芽,让他们去感受种子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可以教育他们要用“种子的精神”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充足阳光和迷人花香,植物的蓬勃朝气和盎然生机可以带给大学生美的生活享受,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在插花盆景过程中可以增强大学生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自我表现能力;当他们观察到植物的凋谢,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体验分离的感受,更加紧密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体会到照顾另一个生命的责任感,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高校要以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他们的合理消费观念与节约意识,并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激发他们的生态情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保护的观念及行为自觉融入到个人日常生活中,以响应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文明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自然界的一秒钟
漫说文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