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
立足生态共荣理念丰富校本研修内容
■罗晓
我们全体师生的教育学习生活,因教师“幸福地教”和学生“快乐地学”而有了亮丽的生命色彩。学校发展需要教师,学生成长需要教师,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有成效,也需要教师。为此,我们立足生态共荣理念,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着力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历史是我们办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我校是全国绿色学校、国际湿地实验学校、国际生态学校、国家未成年人生态道德示范学校。为此,我们汲取生态的内涵,化作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全面、深入贯彻于我们教育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是我们教育生态中清新的风、澈活的水。
什么样的课堂是“生态课堂”?它是有序、健康、绿色、和谐、共荣的课堂,“生本”是起点,“生长”是过程,“生机”是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日常行为,我们突出“生态课堂,高效教学”,继续聚焦课堂,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科学转型。本学期,我们进一步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特别在转变教学行为的同时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为落实区教研室“以学论教,因学评教”的“本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结合校级课堂教学评估活动,引领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转变,即:换一个角度,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评价;挪一下位置,从观察学生的视角听课;变一下指标,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去确定指标和权重;寻一个境界,从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荣上确定价值取向。另外,我们结合每周调研课、每月骨干教师展示课以及教研组研究课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课、赛课、磨课活动,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再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大比武。
我们深深懂得,教研是完善我们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更是以生态和共荣的理念,开展我们的教研活动。一是倡导讲效能的校本教研管理。它可以是对话式的管理: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中层干部与普通教师、教师与教师开展平等的、全面的对话,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倡导讲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它注重教研的特色化和本土化,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三是倡导讲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它立足学校实际,形式多样,务求有实效,努力实现从校本向师本的转化;四是倡导讲合作的校本教研氛围。一个热情的研究共同体,注重的是经验的分享,营造的是一种合作的氛围,呈现的是一种开放的精神面貌。
我们着力于教研的“三型”建设:
(1)学习型教研。我们以学为着眼点,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倡导“共荣”读书之风,让儒雅清风沁入我们的心肺,怡爽我们的头脑,真正做一个书卷气十足的文化人。
(2)教学型教研。我们努力追求“生态课堂”,突出有效课堂以及有效训练两个重点,实践“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我们着力研究课堂教学,生态化地完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改进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立足成事与成人并举,真正实现学得快乐、教得幸福的理想境界。
(3)研究型教研。我们以研究型教研深入、规范、科学地提出我们的中心议题,大力提倡要养成向教育教学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有针对性地将我们教育生活中大家关注的、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归纳成我们的中心议题,变问题为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因为我们知道:来源于教师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问题,才是有生命力的,是可有的,更是可为的。
我们以“共荣”为理念,精心打造优质“生态课堂”。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动力,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每学期,我们都要结合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开展校级优质“生态课堂”评优活动。在我区“本色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基础上,融合生态的理念,我校出台了“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与此同时,我们本着立体发展学生的基本理念,凸显全面优势发展的价值观,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优势发展的课程目标,构筑着眼于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让新、活、宽的课程内容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扎实地推进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的校本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
(1)学习策略型校本课程。它作为学科知识的延伸,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会拓展,学会积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拓展阅读、趣味数学、英语会话、生物百科等。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能力,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自理、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中,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相应强化校本课程有关内容的有机渗透。
(2)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它强调兴趣,重视个性,发展特长,是我们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它重视实践,强调活动,在实践中生成,在体验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在各自的领域获得发展。它们以学科教学的充实与渗透、社团建设的拓展与延伸和主题节活动及晨会课大家谈的凸显和加强得以落实。如“呵护童心,沐浴书香”阅读节,安排周密,内容丰富,活动扎实,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我校区以上的骨干教师都有区立项的学年学科课题,他们在各自的教研组内带领成员,规范、深入地开展着研究活动。
校本研修是一种基础的专业行动,是一种合作的氛围,是一种开放的精神面貌,它需要有一个热情的研究群体,才能共生共荣。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我校基本成形的“四位一体”校本教研制度,通过我们创造性的劳动,不断地去充实、完善,使它真正成为我们专业成长的平台。
(1)抓学科培训——形式多样,理论导航。学校各科室定期印发“华小文摘”,利用网络、沙龙等形式组织理论、业务学习,将各教研组的理论学习列入考核内容,使学习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进行了包括理念、课程标准解读的培训,强化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2)抓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揣摩完善。我们大力提倡真实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各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在以往集体备课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倡导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注重教师集体间的互动参与,方式有案例解读,有沙龙研讨、有对比验证。
(3)抓课堂教学——教研结合,科研兴课。我们将科研兴课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位老师的头脑中,大力营造科研兴课的氛围,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本学期,我们突出了课例研究,每个教研组确立了研究课题,以课例研究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高段语文组的老师通过探讨“我们的课堂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了解到年级越高,学生的参与度投入状态越低,回答问题越不积极。于是,他们就把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为本学期教研组的研究主题。这种主题式研究带来了同课异构和同课再构等研究方式。
(4)抓理性反思——实践解读,提升理念。为了继续完善教研组的中心议题这一学科研讨活动,我们对教师研讨的要求是,求深入,求共享,求共进,善用网络,尤其是我们的校园网;重视教学后记的撰写,要求教师每学期围绕自己的课题有主题地开展系列反思,由此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思考教学发展,提炼教学思想,磨炼笔头能力。
我们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以继往开来的姿态,着力课堂教学,扎实教学教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们的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让我们的老师品尝教育专业发展的幸福。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