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华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撒拉族及其研究
胡振华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撒拉族的祖先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一个叫做“撒勒尔(SALYR)的部落,如今这个古代中亚的撒勒尔部落早已作为土库曼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但迁移到中国的一部分撒勒尔部落人又与青海的藏族、甘肃、青海的回族、蒙古族、汉族通过交往、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他们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的撒勒尔部落了。撒拉族中的韩姓多为根子姓氏,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都是后来与撒拉族融合为一族后的外族的姓氏。
撒拉族;撒马尔罕;青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被称作“撒拉”的民族。撒拉族在元代的汉文史料中被写作“撒剌儿”或“撒剌”,明清时期的汉文史料中也有写作“沙剌”、“沙剌簇”、“萨剌”的,这都是撒拉族自称“撒拉尔”(SALAR)的不同的汉字音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定名为“撒拉族”,这一族称于1954年2月在循化县举行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并以这一族称建立了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区,同年9月改名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共有13万多人(201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也少数撒拉族居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组,与土库曼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较为接近。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他们迄今仍保留着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些社会组织名称,例如“孔木散”(KHUMSAN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多是一个姓氏)、“阿格勒”(AGHYL,由若干“孔木散”组成的小村)、“工”(GUNG来源于“干”、“冈”。“干”、“冈”来源于“KANT”,由若干“阿格勒”组成的大一点的村或乡)。
撒拉族的祖先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一个叫做“撒勒尔(SALYR)的部落,如今这个古代中亚的撒勒尔部落早已作为土库曼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但迁移到中国的一部分撒勒尔部落人又与青海的藏族、甘肃、青海的回族、蒙古族、汉族通过交往、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他们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的撒勒尔部落了。撒拉族中的韩姓多为根子姓氏,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都是后来与撒拉族融合为一族后的外族的姓氏。中国的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的土库曼族有着历史上的亲戚关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已经发展成了两个友好国家里的两个不同的民族了。如今,撒拉族人民正以友好桥梁的身份为增进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两个国家的友好做着贡献。
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右侧有一个叫作“骆驼泉”的清泉,关于这个“骆驼泉”流传着一个关于撒拉族族源的传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出版的由撒拉族马学义搜集整理的撒拉族民间故事集——《骆驼泉》一书中的“骆驼泉”这一传说的大意如下:“在古代中亚撒勒尔部落里有叫作‘尕勒莽’和‘阿合莽’的兄弟两人,他们原居住在撒马尔罕地方,他俩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因而遭到当地统治者——国王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俩带领同族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驼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向东方寻找新的乐土。一行人经天山北路进嘉峪关,旋经肃州、甘州、宁夏、秦州(天水)、伏羌(甘谷)、临羌等地辗转来到今夏河县甘家滩。后来,又有40个同情者跟来。追随他们经天山南路进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到达圆珠沟(贵德县境内),有12人留了下来,其余28人在甘家滩与尕勒莽等相遇,便同行进入循化境内。经夕厂沟,越孟达山,攀上乌士斯山。这时天色已晚,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便点起火把在山坡寻找,后人就把这山坡叫“奥特贝那赫”(即火坡)。当他们到了街子东面的沙子坡时,天正破晓,后人又称沙子坡为“唐古提”(即天亮了)。在黎明中,他们眺望街子一带,眼见土地肥美,清流纵横,实是一块好地方。下了山坡,见一眼泉水,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一尊。众人喜出望外,试量了水、土与所带故乡的水、土重量一样。于是,这两批人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决定在循化街子地区定居下来。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吸收,发展而成今天的撒拉族。”
传说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故事,有的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资料,可供研究历史参考,但它并不等于历史。所以对传说要用史料和田野调查来检验。上面这个传说里讲“撒勒尔部落原来住在撒马尔罕”,许多学者根据这一传说就在介绍撒拉族的著作中说什么“撒拉族来自撒马尔罕”,撒拉族是不是来自撒马尔罕,需要用史料和田野调查来证明。
据拉施特主编的《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列出的诸突厥游牧民族名称一览表中说“乌古斯是卡拉汗之子,乌古斯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名字是:坤(KÜN太阳)、阿依(AY月亮)、余勒都思(YÜLDÜZ星)、阔阔(天空KÖK)、塔额(山TAGH)、鼎吉思(海DINGIZ)。这六个儿子又各有四个儿子,其中塔额(山TAGH)的四个儿子是:撒勒尔(SALYR)、艾米尔(AYMÜR)、阿拉依温特里(ALAYÜNTLI)和乌尔凯孜(URKEZ)。”
这一史料告诉我们撒勒尔是乌古斯的孙子,塔额的儿子。
我的老师苏联突厥语言学家埃·捷尼舍夫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央民族学院给我们突厥语研究班讲授《突厥语言导论》课时,在介绍土库曼语时结合着讲了土库曼的部落及方言情况。他说:撒勒尔是土库曼族的一个部落,他们分布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恰尔朱(CHARDZU)及塞拉赫斯(SERAHS)一带。撒勒尔方言是土库曼语的一种方言。埃·捷尼舍夫专家没有说撒勒尔部落居住在撒马尔罕。
从《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词条的解释看来,1219-1221年,土库曼斯坦全境均为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所蹂躏,今日的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大片地区均受蒙古的汗国统治。撒马尔罕是一个汗国的首都,居住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的撒勒尔部落就也受辖于建都撒马尔罕的帖木尔王朝,但他们并没有居住在撒马尔罕!受辖于撒马尔罕和居住在撒马尔罕是不同的!《骆驼泉》传说中所说的撒勒尔部落曾居住在撒马尔罕和是从撒马尔罕迁移来中国青海循化的说法是与史实不符的。在英文的《伊斯兰大百科全书》中介绍撒拉族时也是说他们“取道撒马尔罕,经过吐鲁番、肃
州到西宁,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今日的撒拉族。”这里说的是“取道”,就是说他们原来不是住在撒马尔罕,当然说他们也不是从撒马尔罕迁来中国青海循化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听了苏联专家埃·捷尼舍夫先生的讲课和阅读了一些有关土库曼族部落的划分和土库曼语方言学的书籍后,就对一些学者的“撒拉族是从撒马尔罕迁移来的”这种说法有不同意见,但我没有写出任何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总想要经过自己亲自到土库曼斯坦去做些田野调查后再说。1992年夏天,我应邀访问了土库曼斯坦。在阿什喀巴德我住在国立土库曼斯坦大学一位名叫阿曼·盖勒地的副校长家里,他是汉学家,是撒勒尔部落人。我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向他询问了撒勒尔部落的分布情况,他说历史上撒勒尔部落就是居住在土库曼斯坦的东南部,在伊朗境内还有一些撒勒尔部落人,但的确没有在撒马尔罕居住过。我也与他核对了‘尕勒莽’和‘阿合莽’的传说故事。他说这个传说故事只讲了他们与统治者的斗争,没有从撒马尔罕迁移到中国的情节。我后来又应邀到乌兹别克斯坦访问交流,我多次到过撒马尔罕,我听到的是过去这里居住着许多塔吉克人,没有居住过撒勒尔部落人。
从史料和田野调查的结果看,撒勒尔部落原来是居住在土库曼斯坦的东南部,他们是元朝末年在大批中亚“回回工匠”、“回回军”东来中国时“取道撒马尔罕”迁移到中国青海循化的!
由于撒拉语与裕固语是我国甘青新地区独有的突厥语族语言,所以撒拉族与撒拉语早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878年邵乌(B.B.Shaw)在伦敦《英国亚细亚学会学报》第10期发表了《在撒拉人的山村里》的文章。1892年俄国学者波塔宁(Г.Н.Потанин)也来过撒拉族地区,记录过撒拉语。1893年波雅尔科夫(Ф.Поярков)和拉德宁(В.Ладынин)在俄文刊物《民族学考察》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撒拉人》的文章。1894年美国学者罗基尔(W.W.Rockill)在华盛顿发表的文章附录中介绍了撒拉语词汇。1912年马洛夫(С.Е.Малов)在圣彼得堡《俄国研究中亚和东亚委员会通报》第2部第1期上发表了《在维吾尔族和撒拉族地区旅行的总结》,他于1927年又在《中国西部现代突厥方言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撒拉族及其语言。1946年日本学者柴田武在《东洋语研究》上发表了《关于青海的撒拉语》。1953年鲍培(N.Poppe)在美国《哈佛亚细亚研究杂志》第16卷第3-4期上发表了《关于撒拉语》。后来又有罗马尼亚、匈牙利、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的学者陆续发表一些介绍撒拉族和撒拉语的文章。
1949年前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撒拉族及撒拉语,他们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例如1936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在《地理教育》上发表了题为《循化的撒拉回回》的文章,首次介绍了撒拉族。1938年何宗仁在《政经学报》第1期上发表的《青海的撒拉族》,胡鉴明发表的《青海的撒拉族附考》,他们较全面地介绍了撒拉族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等。1943年从土耳其留学归来的云南籍回族学者杨兆钧在《西北学术》第1期上发表了《撒拉人语文习俗之考察》,1945年他在一些报刊上又发表了《青海撒拉人之来源考证及传说》、《青海撒拉人之生活与语言》和《青海撒拉人之家庭组织》。1947年《西北通讯》第10期上发表了顾颉刚的《撒拉回》。1947年《西北通讯》第二卷第1期上发表了李得贤撰写的《关于撒拉回》。1948年8月1日的《和平日报》上发表了志一撰写的《撒拉族移青经过》。
1949年后,在我国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进行了民族识别、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语言调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表和出版了不少有关撒拉族和撒拉语的论文和著作。下面略作简要介绍。
20世纪50年代初期最早发表的有关撒拉族研究的一篇文章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宋蜀华
和王良志在赴青海调查归来后撰写的,刊登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集刊》上,说撒拉族先民来自中亚撒马尔罕。后来在民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撒拉族简史》。青海民族学院芈一之在黄河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撒拉族政治社会史》,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出了《撒拉族档案史料》等。在民间文学、民俗学方面,1981年出版了马学义搜集整理的撒拉族民间故事集——《骆驼泉》。1985年出版了林莲云编著的《撒拉语简志》。1988年出版了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编辑的《撒拉族民间故事》。1989年出版了马学义、马成俊编著的《撒拉族风俗志》。1992年林莲云出版《撒拉汉汉撒拉词汇》。近些年来,出版了不少有关撒拉族方面的书,其中有马成俊主编的《循化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999年),马伟、马建忠、凯文在日本亚细亚学刊发表的The Xunhua Salar Wedding(循化撒拉族婚礼,1999年)和在美国出版的The Folklore of China's Islamic Salar Nationality(撒拉族语言民俗,2001),冯敏主编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资源开发研究》(2000年),韩建业的《撒拉族语言文化论》(2003年),许伊娜的《新疆青海撒拉语维吾尔语词汇比较》(2001年),芈一之的《撒拉族史》(2004年),朱和双、谢佐主编的《撒拉族——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2004年),马成俊、马伟主编的《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民族小岛:新世纪撒拉族研究2001-2009》(2010年),两部文集共收录数百篇国内外研究撒拉族的学术论文,为撒拉族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马伟的《撒拉族风情》(2004年),韩建业所编《青海撒拉族史料集》(2005年),许伊娜、吴宏伟的《新疆撒拉语》(2005年),美国学者杜安霓(Arienne Dwyer)的著作Salar:A Study in Inner Asian Areal Contact Processes,Part I:Phonology《撒拉语:亚洲内陆的接触过程研究,语音部分,2007年》及早前发表的系列论文,韩建业的《韩建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文集》(2008年),米娜瓦尔的《撒拉语话语材料集》(2010年),韩建业和马成俊编著的《撒维汉词典》(2010年),俄罗斯学者Efim Rezvan的《撒拉族:在中亚和青藏高原之间》(2010年),法国学者Alexandre Papas的《撒拉族地区游记》(2011年),马明良编著的《中国撒拉族》(2012年)等。同时,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自2004年开始还编辑出版了《中国撒拉族》杂志,是研究撒拉族的一个重要平台,现已出版13期。
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在撒拉语研究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是俄罗斯联邦科学院著名突厥语言学家Э.Р.捷尼舍夫。Э.Р.捷尼舍夫1921年出生,鞑靼族,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是著名突厥语言学家C.A.马洛夫的学生,1953年荣获突厥语言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应我国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邀请来京,一方面协助我国调查突厥语族语言,另一方面在中央民族学院开办的突厥语研究班授课,帮助培养我国突厥语教学研究人才。当时我国正组织大规模的民族语言调查,新疆的民族语言调查属第六工作队,我负责柯尔克孜语调查分队,我还记得我们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进行方言调查经过喀什市时,还在奇奈瓦克招待所里向捷尼舍夫先生介绍了我们的调查情况。民族语言调查结束后,我跟突厥语研究班的同学一起进修,听过他讲的《突厥语言研究导论》、《古代突厥文献》和《土耳其语语法》等课程。捷尼舍夫在我国工作期间曾三次到西北民族地区调查撒拉语、裕固语和维吾尔语等。1959年他回到苏联后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的文章和著作,其中和撒拉族有关的就有论文《撒拉语初探(论汉语对撒拉语的影响)》和《撒拉语》、《撒拉语话语材料》等著作。捷尼舍夫先生回到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后还被选为苏联突厥学家协会主席,在他倡导和组织下编辑出版了《古代突厥语词典》、《突厥语族语言》、《突厥语言学基础》和《突厥语历史比较语法》等,并培养出了一批博士和副博士。“文革”后,他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邀请再次
来到北京,受到各有关单位的热烈欢迎,我也有幸在我家热情接待了教过我的这位外国老师。后来我应邀去吉尔吉斯共和国出席“纪念史诗《玛纳斯》1000周年国际研讨会”,我们又一次在比什凯克市见面,在大会组委会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请他代表俄罗斯学者致辞,请我代表与会的中国学者讲了话。没想到这次见面后没有多久,他就不幸因病逝世了。
国内青年学者的研究成绩。我过去虽然没有机会去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实地调查过撒拉语,但1955年我在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语言学专修班(新疆班)讲语言学课时,在讲完语言调查进行实习时多次请来撒拉族同学发音,我领着学生们记撒拉语音,整理撒拉语音位系统,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记音整理音系的基本功。后来在语文系开办突厥语专业我讲语言学课时,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对撒拉语并不太陌生,韩建业同志生前曾把他们编著的《撒拉语维吾尔语汉语词典》的初稿交给我校阅,还让我写了一篇前言。通过两次记录撒拉语和校阅《词典》,我发现已出版的《撒拉语言简志》一书中对音位的整理有值得商讨的地方,即有的是变体,不宜作为独立的音位来处理。我感到现在青海省撒拉族研究会的同志使用的撒拉语拉丁字母标音符号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撒拉语的音位系统。1992年我应邀去土库曼斯坦进行学术交流时在科学院里做的讲座就是《中国的撒拉族与撒拉语》。这可能是我国学者在中亚首次介绍撒拉族及撒拉语。
1992年,我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我开始招收博士生,我根据我从上一个世纪50年代起就搜集的有关撒拉族的中外文资料和1992年亲赴土库曼斯坦进行的调查,帮助考取我的第一位博士生确定了研究方向是撒拉语与土库曼语比较,我终于敢有科学根据的讲了撒拉族不是来自撒马尔罕,而是来自土库曼的撒勒尔部落居住的地区(土库曼斯坦东南部),他们只是在迁移过程中经过了撒马尔罕。我帮助博士生联系,让她深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进行语言调查,也帮助博士生联系去土库曼斯坦做访问学者,学习土库曼语,与撒拉语进行比较,并调查了解撒勒尔部落的情况。如今这位博士生早已荣获博士学位,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目前已经担任了我们大学俄罗斯语——中亚语系土库曼语的老师,并编辑出版了土库曼语的教材和翻译出版了土库曼古典诗人《马赫图库里诗集》,还出版了撒拉语方面著作。我自己虽然在土库曼语、撒拉语方面没有作出任何成绩出来,但看到学生成长起来了觉得比自己取得点成绩还高兴。最近,我经常看到出版的《中国撒拉族》,也经常看到撒拉族网站上登载的撒拉语材料,看到一批批本民族的中青年学者正在茁壮成长,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我祝贺他们取得的成绩!
C951
A
1671-6469(2004)05-0020-05
2014-10-20
胡振华(1931—),男,回族,山东青岛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