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语典故的改写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视角的考察

2014-03-28 13:33汪禄应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卓文君典故成语

汪禄应

试论成语典故的改写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视角的考察

汪禄应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改写”,是一种基于现成文本来写作而与直接的现实摹写区隔开来的写作范式。改写素材一般具有故事流传的广泛性、文本意蕴的丰富性和民族品格的代表性等特征。中华成语典故储藏了极其丰富的改写素材。成语改写也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故事情节拓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材料多源化、情节实景化、因由具体化等;故事主题演进的手段有故事元素现代阐释、对话用语紧跟时代、细节描写契合时事等。成语改写的意义在于将成语这种文化资源“引入”写作和创作中,这是一个很有潜力、很有创新意义的文化发展项目。

成语资源;写作素材;成语改写

一、成语素材改写

“改写”,是一种基于现成文本来写作而与直接的现实摹写区隔开来的写作范式。中外文学史上的很多经典,如《西厢记》《三国演义》和《哈姆雷特》《浮士德》等都属于改写之作。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可以改写、适合改写?或者说,从中外改写写作实践看,作家们更乐于、更倾向于对哪些文本实施改写?首先是传说故事。包括远古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比如,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世世代代在传说,也世世代代被“改写”。历史故事“三国”,隋朝就搬上了戏台①,然而直到今天,“三国”还在被传唱和改写,人们乐此不疲。其次是流行作品。京剧《沙家浜》是对《芦荡火种》的改写,电视剧《沙家浜》又是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②。为什么选择改写?因为原作在读者和受众中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是一个时期的经典。

不难看出,改写素材除了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外,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故事流传的广泛性

比如,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什么这个故事几千年来一直被改写?因为它流传广泛。在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中,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最广,以至于被后人誉为中国爱情神话的经典,甚至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是这个故事衍生出来的,可见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现存最早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应该还是贵族阶层的歌唱。东汉古诗《迢迢牵牛星》在《诗经》内容的基础上,丰富了神话传说的故事情节,突出了织女相思之悲苦,这已是下层文人的传唱了。到了北宋秦观笔下,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将牛郎织女的传说化为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既有牛郎织女相聚的欢愉,又有他们离别的伤悲,故事跌宕起伏,尤其是词末“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使这个传说故事升华到一个崭新的思想高度。这样,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就完全在下层文人心中扎根了。1955年的现代电影《天仙配》更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将这个千古爱情绝唱传播到最基层的民众中了。

(二)文本意蕴的丰富性

《雷雨》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部话剧代表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差不多各类剧种的《雷雨》都有了,从电影到电视剧,从评弹到歌剧,从沪剧到粤剧,从舞剧到黄梅戏,从眉户剧到校园剧。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解释。除了故事层面强烈的戏剧效果外,更主要的还是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剧本多方面的人生哲理意蕴是《雷雨》不断赢得观众的根本原因。文学作品改编能够在电影制作中找到优势。据业内人士统计,自1930年以来,有25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其中不乏《乱世佳人》《英国病人》《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作品;在好莱坞,起码一半以上的电影有其文学渊源③。在欧洲引起轰动,又在美国掀起“黑泽明热”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罗生门》,也是黑泽明由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为什么有这种情况?文学作品文本意蕴的丰富性是其他电影剧本所不具备的。

(三)民族品格的代表性

“三国”故事为何一再有人去改写、去“翻唱”?除了这个故事为民众喜闻乐见,流传广泛外,还有一个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早在《三国志》中“三国”故事就蕴含比较明确的“忠义”观念、“大一统”观念。到了《三国演义》,有关“忠义”情感的描述、“大一统”思想的铺写就格外鲜明。在《三国志》里,刘备和关羽的君臣关系已有“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记载,到了《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忠义便有“屯土山约三事”“夜读春秋”“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等各种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描写。学者沈伯俊早就主张,《三国演义》主题就是“向往天下统一,歌颂‘忠义’英雄”④。这种谈做人讲究忠诚信义,谈社会主张天下一统的观念,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基本品格的集中体现。

二、成语改写方式

中华成语典故储藏了极其丰富的改写素材。首先,成语总量大,且运用广泛,很多时候它们还作为基本素材应用到写作以外的其他艺术领域,诸如绘画、雕塑等。据统计,在社会上流行或者说在一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常见的成语,数量在10 000条以上⑤。其中,具有比较完整故事情节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成语通常人们称之为成语典故。因为有故事情节,也就更加为大众喜闻乐见,其流布传播也就更加久远、更为广泛。比如,“狐假虎威”“黔驴技穷”“四面楚歌”等成语,每一条都是一个饶有情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说。其次,成语内涵极其丰富,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人们生活的经验常常凝结为言简意赅的成语。它们或绘声绘色地描述某种社会现象,或形象生动地揭示某个生活常识乃至自然规律,或机智委婉地规劝人们不要再走弯路,少犯错误。比如,“居安思危”“精益求精”“虚怀若谷”等等,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再次,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们表现的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情感诉求、品格崇尚。比如,“愚公移山”“班门弄斧”“程门立雪”等分别阐述的是东方民族特有的顽强、谦逊和执着的精神品质。很显然,成语的这些特性与上文所讨论的改写素材特征高度吻合。成语,特别是那些有故事情节的成语典故是改写写作的重要素材。其实,很多神话传说都凝结为生动活泼的成语,不少流行作品也包含这样那样的成语故事。也就是说,成语改写及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上文所述爱情神话经典“牛郎织女”后来就慢慢作为一条成语广泛运用在人们的话语中。鲁迅的《故事新编》的8篇里就有“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干将莫邪”“不食周粟”“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多条成语。郭沫若的历史剧也有不少属于成语故事改写,如“文君新醮”“昭君出塞”“棠棣之花”等。也就是说,成语改写并非今日始,前人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和总结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增强成语改写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将成语改写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推动改写范式在当今写作实践中的发展。

成语改写大致可以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故事拓展型。这是保守型的改写。忠实于现有的故事框架,同时也忠实于成语的基本意义。这样的改写理念过去一直是改写范式的主流。故事拓展型改写保证了成语典故的基本原貌不因为改写而走形走样,有利于成语本身的流传。比如,从《诗经·小雅·大东》到东汉古诗《迢迢牵牛星》,到北宋秦观的词《鹊桥仙·纤云弄巧》,再到1955年的现代电影《天仙配》,故事元素有太多的变化,但作为神话传说,作为成语典故,其故事在《迢迢牵牛星》的东汉时期定型之后,往后近2000年里该故事的基本面貌保持不变。首先,牵牛星、织女星等实现人格化;其次,人格化为牛郎织女后,他们是男女恋爱关系;再次,一弯银河相隔,更使他们感情深沉。第二类,主题演进型。这是激进型的改写。它对成语故事的基本框架做这样那样的突破,从而对成语内涵做不同程度的翻新。比如毛泽东《愚公移山》的改写将所移之“山”明确为社会势力而不是土石自然物,便一下子突破了原本一家一户的世代挖山结构,而转变为一个社会群体的长期斗争结构。这里,原本的韧性、斗争情绪借助子子孙孙来挖这个重要情节的保留和渲染而延续下来,但“挖”的对象由“土石之山”变为“势力之山”,成语的意义内涵便由“生态生存”转换为“社会变革”了。从改写范式对于写作意义的突破来看,主题演进型的功能更为强劲。这两种类型是成语改写的基本类型,也是今天成语改写实践可自觉遵循和深入探讨的。以下三个问题就是成语改写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故事元素的延续与改造

任何改写都会对最初文本的一些元素有所坚守和保留,成语改写也是如此。拿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补天》来说,这是神话故事的改写,也是成语典故“女娲补天”的改写。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人格,所谓“真的人”,比如丰盈的原始自然生命力和创造精神,比如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舍己为人的伟大献身精神等等。为表达这样的现代思想,作者从古代神话取材,且就改写文本来说,“鲁迅并未在典籍记载之外虚构更多的什么”⑥。也就是说,作者基本上延续的是《淮南子·览冥篇》等典籍有关女娲补天的记载。从女娲“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到“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都是古代典籍中女娲“抟土造人”、女娲“炼五色石”等故事元素的承继和延续。再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也是沿用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等文献记载,该剧的情节结构基本上就是前人“文君寡居”到“私奔相如”这些故事的延续。但是,不仅鲁迅的《补天》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郭沫若的《卓文君》更不拘泥于史实。任何改写都有作者对于原初故事文本一些元素的改造、变换,特别是增补。在《补天》里,有女娲“忽然醒来”的“具象”描述,也有女娲“吐出最后的呼吸”的“人格”描写,都是作者“点染”出来的。同样,《卓文君》中的很多台词毫无疑问都是剧作家借古人的嘴说今人的话。卓文君的喟然长叹“普天下的儿女,都是做父母的把他们误了!”也好,卓文君对父亲卓王孙、公公程郑义正辞严的斥责“你们老人们维持着的旧礼制,是范围我们觉悟了的青年不得,范围我们觉悟了的女子不得!”也罢,还有作为卓文君引路人红箫的那句感慨“各人的命运,是该各人自己去开拓”等,都是最初文本里没有的。据王永慧、唐敏等人的研究,红箫这个人物的设置以及整个剧本故事模式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元杂剧《西厢记》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卓文君》中的“红箫”就是《西厢记》中的“红娘”。

(二)故事情节拓展的主要方式

成语改写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拓展。具体分析,大致有三种方式:第一,材料多源化。比如鲁迅《补天》因为不只采用一种文献,从而将“补天”与“造人”的故事糅合到一篇当中,女娲的形象也因此完整起来、全面起来。郭沫若《卓文君》中“红箫”这个人物的设置,更是借鉴了其他故事的结构形式。第二,情节实景化。古代典籍中的成语故事都是粗线条的,大都只有一些大致的故事轮廓。成语改写则可以将故事情节落实到一天的某时某刻。于是,太阳的位置,人物的情绪,都可以像现实摹写范式一样去展开。鲁迅《奔月》开头就是一组“电影实景镜头”:“宅外”,后羿这天还是没有射到称心的猎物,“懒懒地下了马”,“家将们”为他接过马的缰绳和鞭子;“内院”,妻子嫦娥“探了探头”;再走进“内房”,只见嫦娥“似理不理”,随后“柳眉一扬”,嘴里一阵咕噜“又是乌鸦的杂酱面!又是乌鸦的杂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一年到头乌鸦肉的杂酱面的?”⑧。第三,因由具体化。故事的前因后果,最初文本里很少有。比如,女娲为何造人?在鲁迅《补天》里,女娲造人被描写为一种源自无聊的非自觉行为。作品写到:“‘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暂时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处所。”⑨嫦娥为何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写到丈夫后羿面对的早已不是如封豕、长蛇之类的巨兽,而只是麻雀、乌鸦一类的小动物;每次出猎,“满眼是胡蜂,粉蝶,蚂蚁,蚱蜢,那里有一点禽兽的踪迹”。妻子嫦娥厌倦了,再也忍受不了“乌鸦的杂酱面”,吃了道士的仙药飞天而去了⑩。

(三)故事主题演进的几种手段

成语改写还表现为故事主题的时代演进。演进的手段首先有故事元素作现代阐释。毛泽东《愚公移山》将所移之“山”解释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样的现代概念,一下子将这个经典的成语寓言故事改造为宣示时代主题的现代叙事。最近,江苏《关心下一代周报》的《成语新说》栏目发表了系列文章⑪。莫春雷的《三人成虎》将历史故事中说魏臣庞恭谣言的“人”阐释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秦火火们”,丁小明的《狐假虎威》将这个成语寓言中的“虎”阐释为2010年那个“我爸是李刚”新闻中的公安局副局长李刚。这里,最初故事元素中的“人”和“虎”作这样的现代阐释,使得“三人成虎”“狐假虎威”等成语获得了崭新的现代意义。其次是对话用语作时代穿越。在郭沫若《卓文君》里,卓文君斥责父辈们所说的“维持着的旧礼制”中的“旧礼制”,红箫所说“各人的命运,是该各人自己去开拓”中的“命运”“开拓”都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潮话语,最初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是不会用这套话语系统来表达的。很显然,这种体现时代精神的话语系统在人物对话中一旦转换成功,整个故事的主题也就属于这个新时代了。此外,细节描写作时事点染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补天》最为典型。在鲁迅笔下,女娲补天故事有很多细节是由时事敷衍出来的。比如女娲醒来之后,对说着古文的人感到厌恶、无法沟通。很显然,这细节是与当时的白话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三、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的成语改写实践与展望

成语改写的意义在于将成语这种文化资源“引入”写作和创作中。将成语作为写作和创作素材,或者说在写作和创作领域中将成语文化资源作为深度开发的对象,这是一个很有潜力、很有创新意义的文化发展项目。从一般写作(包括学生作文)来说,成语典故的改写是改变过去一味现实生活(特别是围绕自我)的直接摹写而进行历史与现实对话的一种努力;而从文艺创作来说,成语典故的改写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增长点。不仅不少“成语群”可以实施规模不等的系列作品再创作,很多单个的成语典故都可以尝试较大体量的“改写型”创作。而若将成语改写“引入”学生作文,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国写作教学中的很多困惑,从而给母语教育带来新的气象。

有“成语之乡”美誉的河北省邯郸市在2006年“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率先启动成语典故文化的“产业化”探索⑫。2012年,邯郸市与河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完成电影《毛遂自荐》。该片以“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为基本素材,以现代视角和美学手段重新演绎了2200多年的古老成语典故,表现出爱国奉献、拼搏进取、勇于担当等崭新理念和思想智慧,从而为中国电影再添一部力作。其中,女性角色的虚构对于成语现代意义的阐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⑬。2013年夏,中华首部365集少儿《成语故事》系列电影剧本编审工作在邯郸基本完成,随后电影在影视基地横店开机拍摄。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一枕黄粱”“邯郸学步”等为代表的成语故事而改写的系列剧本创作,填补了我国成语系列电影作品的空白⑭。可见,无论单个成语,还是系列成语都可以进行改写创作,实施资源开发。单个成语,只要选择得当,又能充分占有史料,加之符合历史逻辑与实际情境的虚构,就可以创作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系列成语,也必须有细心的选择,更要有恰当的组合。只有形成一个个具有某种主题倾向的“成语群”,才能发挥系列作品的强大冲击力和组合力。在系列成语条件下,每个成语的改写应当努力保持整体的语言风格,体现整体的主题倾向。

成语改写创作大有作为。它不但可以成为文学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还可以为学生作文带来新的启发和推动。江苏省常州市两所学校——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和常州市百草园小学,最早于2008年在学生作文中引入成语改写。2010年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与常州市成语文化研究会联手,举办了一万多名小朋友参加的“首届‘国英杯’全国少儿成语作文大赛”,大赛主要考查以成语故事为题材的成语改写(包括改编、扩编、续编)能力。福建省诏安县第一中学、山东省济南市实验小学、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实验小学、湖南省辰溪县熊首山小学、云南省昆明市昆船小学的中小学生分获大赛一、二、三等奖⑮。2013年9月,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开设《成语新说》栏目,先后发表了由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提供的《三人成虎》《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亡羊补牢》和《班门弄斧》等成语改写文章。这些改写之作大都出自大中小学师生还有家长之手。虽然体量不大,篇幅短小,但在中小学有很好的反响。这是在一般写作特别是中小学作文中开发利用成语文化资源的一次极好的实践。

注释:

①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②赵欣:《从英雄的神坛到世俗的花园——〈沙家浜〉创作、影响史话》,见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51-267页。

③周南焱:《国产片何以改不好文学名著》,《北京日报》,2013年4月28日,第17版。

④沈伯俊:《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天府新论》,1985年第6期,第57页。

⑤据初步调查,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小型成语词典,词条一般都不低于10 000条。

⑥聂运伟:《补天新解》,《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12期,第37页。

⑦王永慧、唐敏:《红箫在卓文君转变中的作用》,《四川戏剧》,2010年第6期,第51页。

⑧⑨⑩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467-483页,第462页,第467-483页。

⑪《关心下一代周报》自2013年9月6日第967期起在B3版《悦读》栏目隔周连续刊登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提供的“成语新说”系列文章。

⑫常玉荣、覃宏:《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产业化探索》,《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2期,第102页。

⑬陈志光:《数字电影〈毛遂自荐〉获各界好评》,《邯郸日报》,2012年12月18日,第1版。

⑭林珊:《少儿电影〈蔺相如〉,拍适合孩子的故事》,《北京青年报》,2013年8月16日,第3版。

⑮姚卫伟:《“国英杯”全国少儿成语作文竞赛优秀作品选》,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6-189页。

责任编辑:赵青

H136.31

A

1673-0887(2014)01-0053-05

2013-11-07

汪禄应(1964—),男,副教授。

2013年江苏省社科研究学会专项课题(13SXH-062)

猜你喜欢
卓文君典故成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家徒四壁,当垆卖酒
向卓文君学习幸福秘诀
卓文君的感人数字诗
拼成语
闻鸡起舞
猜成语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一封特殊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