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瞿秋白的科学技术观

2014-03-28 13:33石那曲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瞿秋白资产阶级

石那曲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瞿秋白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家之一,较早就开始触及科学技术这一概念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使得他在后来的数次思想论战中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思想立场并且最终形成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认知,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盛行的实验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有力的基础。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一、初步认知科学技术观

瞿秋白1920年间赴俄采访,最早向国内报导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社会发展的实况,这样的经历使他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923年回国后,瞿秋白很快接受了陈独秀等人关于民主科学的正确思想,认为科学是解救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剂良方,并且担任了《新青年》《向导》等刊物的编辑。在谈到中国的劳动问题和世界的劳动问题时,瞿秋白指出科学技术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中去:有些劳动者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致生活陷入窘迫,一些行业领域渐渐出现了技术上的竞争等。新文化运动早期瞿秋白对于科学技术的认知只停留在科学技术本身,只是一种方法和概念上的浅显认知,并未涉及科学技术的理论内涵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瞿秋白对科学的认识更侧重于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对社会所产生的直接作用,寄希望于科学技术能够解救社会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逐步探索科学技术观

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使得瞿秋白开始探索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在为改版为季刊的《新青年》杂志所写的序言中提到:应当竭全力以指导中国社会思想之正当轨道,研究社会科学,当严格的以科学方法研究一切,自哲学以至于文学,作根本考察,综观社会现象之公律,而求结论①。瞿秋白看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科学的认识也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科学的范畴。此时的瞿秋白已经逐渐意识到要改变社会现状需要的不仅是单一的科学知识,更需要扎实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来引导社会进行革新,试图从“社会科学”这一概念中寻求救国之路。在此基础上他意识到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来“综观社会现象之公律”,而所谓的“求结论”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探寻到社会发展的规律,辨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真正地去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而不能够只是停留在宣传一些外国的新鲜名词上,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三、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观

(一)科玄论战

瞿秋白抨击了玄学派反对科学,认为科学无法解决人生观的问题的主张,认为这是一种唯心的历史观。在《现在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中瞿秋白谈到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地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权威,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②。瞿秋白充分看到了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这种物质文明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更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主义给社会带来的“闭关自守”的后果。瞿秋白解释了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产物,物质文明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发达,物质文明也会愈加发达。此时瞿秋白的科学技术观开始突破自然科学这一局限,开始探寻科学技术与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派主张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的所有问题,这种唯科学主义的观点也受到了瞿秋白的批判。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解放人类于自然权威之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瞿秋白对于资本主义的这种科学技术文明是否能够解脱人类一切的痛苦这一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疑惑。他发现单靠现代式的技术发展不足以解放全人类于自然权威。资本主义时代下的技术发展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但最终获益最多的仍是资产阶级。对处于被压迫和剥削地位的广大人民而言,科学技术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地位。资本主义所注重的技术并不是为了发展,只是为了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只是为了提高资本家的收益。

(二)批判“实验主义”

瞿秋白认为实验主义过分注重了实用方面而否认了理论的真实性。在中国社会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或许是指导革命的不错的方法,但对于要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则是行不通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但是实验主义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只承认一些实用的科学知识及方法,而不承认科学的真理③。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在瞿秋白看来是一种市侩的行为。为此,瞿秋白发表了《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一文,言辞明确地批判了实用主义的宇宙观和真理观,指出了实验主义在政治上的实质就是改良主义,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瞿秋白得出了实验主义是多元论,是改良派的结论,同时他也更加意识到关于科学技术的问题是讨论当时社会发展前景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只有正确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正确地引导中国社会的发展。

四、系统形成科学技术观

科玄论战和批判实验主义的展开使瞿秋白对科学技术理解更为深入,促使他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去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实际作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为整体的科学技术观。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一)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科学技术从属于生产力范畴

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阐述到:“原始时代的人初向自然进攻,便制成极粗的工具,如石斧以至于弓箭,那便是技术的开始,亦就是文明的开始”,“仍旧要等技术自身的发展超过一定的限度,社会里才不期然而然又有转移文明的新活力发现”④。他将人类文明的实质内容归结为技术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渐有了现代文明。然而单一现代模式之下资本主义科学技术还不足以将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之中彻底解放出来,唯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办到。瞿秋白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具体的社会关系又会制约当时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可能,使人们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更好地去改造我们的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向前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一定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反映,而科学技术内容的发展恰恰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2.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瞿秋白认为颠覆一切旧社会的武器就是科学,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方向的社会科学。资产阶级之所以大力宣传科学无能的思想就在于资产阶级之下的科学发明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兴盛和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展开,此时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文化的进步,而是无产阶级文化进步了,所以资产阶级要极力否认,但此时科学技术恰恰是无产阶级可以用来应对资产阶级的最有力的武器。由此瞿秋白得出的结论便是:要达到此种伟大的目的,非世界革命不可,这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的结论,有客观事实可按的⑤。此时的科学技术显然就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方法论指导和思想理论武器。无产阶级只有将正确的科学技术方法运用到社会实际活动,时时不忘科学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正确地指导革命活动,才能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才是走向新文化的道路。瞿秋白对此还有一段文字的论述,“社会主义颠覆现代文明的方法于思想上便是充分的发展一切科学——思想方面的阶级斗争”⑥。

(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概念

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瞿秋白充分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精神文明脱胎于物质文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质文明,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用东方的精神文明来抵御西方的物质文明的行为是毫无必要的,不能片面地否定资产阶级物质文明的进步性和先进性。精神文明只是物质文明的副产,又由于物质文明在瞿秋白看来就是指技术,即精神文明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可以理解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概念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特定现象。在此基础之上,瞿秋白依据技术文明的不同将人类社会分为三种类型:技术有神秘性便是封建时代的文明,技术有科学性便是资产阶级的文明,技术更进而有艺术性便是无产阶级的文明。

2.科学技术必然要进入艺术性的文明

科学让人们获得法律上的平等的同时却也打消了事实上的平等。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追求平等法律等,但是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却依旧只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事实之上的平等还远远未实现。所以瞿秋白意识到人对自然的威权愈大,治者阶级对受治阶级的威权愈大,受治阶级就不得不求利用科学文明以打破旧社会制度,使封建社会的神秘性完全扫净,将资产阶级的科学性引导到底,彻底显露那艺术性的文明⑦。由此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所谓的科学文明只是用来维护其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步,这时候的科学技术显然对于社会发展已经不再是促进的作用了。科学技术只有进入艺术性的文明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才能适合社会主义下的社会科学,成为无产阶级的文明。技术和机器的产生的确是能解放人类于自然权威之下,但是却不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时代的科学尤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关系,始终忽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象。

3.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律

社会现象确有因果律可寻;唯知此因果律之“必然”,方能得应用此因果律之“自由”⑧。只有充分认识到因果律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掌握并且利用它。社会主义的科学正是要用因果律来分析社会现象,探寻原因。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然现象中的因果规律相差无异,两者都可以被人们所认识进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既然社会现象是在科学的因果律范围之内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研究将来社会的走向。就像瞿秋白说的:物理学家并不因为研究出电力的因果律,便应当让雷公公和电娘娘打死,却反而能指使这种公公和娘娘,使他们变成人类的奴仆⑨。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总结社会发展的经验,探寻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律是为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把握前进方向。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人们从发展着的社会具体现象中总结出“果”,然后从果中总结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具有普遍性的“因”,继而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更好地用“因”促进“果”的发展,周而复始,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瞿秋白:《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页,第93页,第145页,第93-94页,第20页,第109页,第96页,第127页,第109页。

[1] 周可.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比较:以瞿秋白和卢卡奇为例[J].学术研究,2012(1):30-35.

[2] 周兰珍.论科玄论战中瞿秋白的辩证科技观[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1(2):21-25.

[3] 刘友古.论瞿秋白的科学认识观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7):94-100.

[4] 孙超.论建党初期瞿秋白的科学观[J].安徽史学,1993(4):71-74.

[5] 刘友古,李儒军.论瞿秋白的社会主义科学概念[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6-61.

[6] 刘辉.民国时期中共党人的“社会科学”观初探[J].人文杂志,2008(6):129 -135.

[7]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瞿秋白资产阶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瞿秋白三次被捕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瞿秋白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