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娟, 李枭鹰
(广西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
大学是一国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具体体现,更是国与国之间进行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为此,研究东盟著名大学,不但有助于以点带面地透视东盟各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貌,更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服务。
故此,本研究秉承区域与文化比较的立场,在充分考虑了地域与文化共通性的基础上,分别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多所著名大学进行了探索。根据研究,笔者发现,东盟著名大学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与特色,而注重特色与优势的培育和发展是其长存和发展的关键。虽然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各国著名大学的发展与壮大都与注重特色的培育密不可分,特色与优势是东盟著名大学立校之本。
大学特色的培育,必须从内部挖掘其发展优势的生长空间。为此,突出大学内部的动力机制,提高大学的内驱力,是保证大学可持续发展和培育特色的关键。而大学自治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实现上述内容的一项有效的措施。众所周知,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它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推动大学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大学向政府、社会与市场负责。这种变革可以充分激发大学内部发展动力,提升大学自身的活力。如果缺乏自主权,大学的管理和运营必然会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特色”的孕育自然无从谈起。东盟著名大学在探索特色与质量的过程中,也在积极进行管理与体制方面的改革与调试,大学自治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它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自2005年以来开始推行自治化改革,由完全接受政府管理的公立大学转型为接受政府督导的自治大学,大学拥有了办学的自主权。在这种模式下,大学成为自主运营的法人实体,大学董事会取代原来的大学理事会,其所有权扩大,且必须对大学发展负总责;大学可以自行确定内部治理结构,以便达成预期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大学在管理和经费方面拥有自主性。经过如此的赋权过程,新加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大学已经不再是隶属于政府之下的行政机构,二者之间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给予了大学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自主地运营大学。这也是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日益成为著名的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原因。同为新加坡大学的南洋理工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自治改革,大学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在这一契机下南洋理工大学发展迅速,已经快速步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而印度尼西亚大学则于2000年就已经开始推行大学自治改革,追求学术自治和经费管理自主,实现大学管理与运营的自主化。
应该说,公立大学自治改革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趋势与潮流。它主要是为了改变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放权并向大学赋权。只有当大学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学教职员工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才会日益强烈,大学才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原动力,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是国家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它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更是维系和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机构,而国家的传统与文化则是大学发展的源泉。纵览东盟著名大学,它们非常重视本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注重展现本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与民族特色。这一点从各大学的校徽与校训可见一斑。
例如,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在其办学理念中充分地展现了王权传统与文化特征。众所周知,泰国是王权制国家,作为最受国家关注和重视的朱拉隆功大学在其办学理念中亦体现了对王权的尊重与崇敬,以及王权和国家对大学的关爱和普照。朱拉隆功大学的校徽是粉色的闪耀着光芒的皇冠,主要源于国王朱拉隆功的皇冠。朱拉隆功国王是大学的创立者,校徽全面体现了对国王朱拉隆功的敬意与感恩[1]。菲律宾雅典耀大学的校训与校徽则呈现了其宗教性特征。作为一所著名的天主教学校,雅典耀大学致力于将天主教的文化和教义传递给菲律宾人民,为菲律宾社会的发展服务。它的校训“上帝之光”,强调人们只有尽心尽力地工作与生活才有可能受到“上帝之光”的普照,寻找到自己真正的依归;它的校徽通过巴斯克的阳光褶襞图案和耶稣圣名图案,凸显了其神圣传统和对耶稣的崇敬之义[2]。而文莱大学的校徽展现了它的精神追求,更反映了文莱的宗教与文化。它遵从伊斯兰马来语文化,不懈地追求完美,其校徽将伊斯兰文化、国家和大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这些所构成的完整校徽代表着对全能真主的认同[3]。伊斯兰教是文莱大学发展的基础与动力,而大学亦完全地忠诚和服务于宗教。
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校而异。东盟著名大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恰好反映了大学的个性与特色。但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东盟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反映了教育的内外部关系。通过东盟大学的校训校徽等来考察其办学理念,可见大学的发生发展明显受到了诸多外部因素,如殖民主义历史、佛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王权政治文化与传统等影响。历史与传统是大学的根基,它塑造着大学的现在与未来,更是大学的精神源泉。东盟大学个性与特色的形成与之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目标是引导和明确行动的关键。一所大学要发展,确定目标和规划必不可少。办学目标既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内化,又是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外显。从系统论角度来说,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目标体系,它涉及大学的层次、类型、结构、管理模式、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大学的宏观发展目标,是对大学总体发展方向与价值追求的展现;而具体的中观与微观目标则与大学的功能密切,大学的功能预期直接影响和决定大学的目标定位,而目标又会促进大学功能的展现与发挥。众所周知,现代大学主要具有三大社会职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的功能定位以哪一种职能为主,是专攻其一,还是兼顾三者,不同的功能趋向,大学的目标设定也将不同。当然,除了社会功能定位之外,大学独立自主的学术精神与价值追求,更是大学必不可少的风骨与精神,是大学个性与灵魂的显现。可以说,大学的学术精神,源自历史,活在当下,塑造未来。因此,大学办学目标必然体现大学学术精神的传承性。这是大学尤其是学科专业与学术发展的关键。
考察东盟著名大学的办学目标,其典型特点是学校定位非常明确,且会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与革新;同时依据目标与定位,明确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等。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目前它可以称得上是东盟著名大学中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极具灵活性,主动变革。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深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动应对全球变革的需要,制定了“跻身全球知识企业的行列,成为一所立足亚洲、影响未来的世界级顶尖大学”[4]的总体发展目标,并据此制订了一系列的具体发展目标,诸如:突出亚洲研究的专长与特色;发展赋予进取精神且充满活力的团体;为大学教职员工提供多种机会;培养大学全体人员的应变意识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加坡国立大学又明确规定了自己要履行的使命——“通过教育、研究与服务,改变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并规划了具体的步骤和内容。通过具体的行动规划,践行目标,实现理想。马来亚大学确立的主要发展愿景则是:要在研究、创新、出版和教学等领域成为国际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期望通过高质量的研究与教育,拓展知识和学习为国家和人类服务。在其培养目标中,它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尤为关注学生对马来亚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正直、尊重、学术自由、虚心、绩效责任、专业主义、英才教育、团队合作、创造力和社会责任的认同与内化,要求学生要始终以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引,积极为国家和全人类服务[5]。这些价值和观念是马来亚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精神与文化灵魂,它是大学重要的价值追求。而“为国家服务,效力于国家发展”则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自建校以来的主旨与追求。朱拉隆功国王之所以创立朱拉隆功大学就是期望:“当泰国社会面临困难和需要帮助时,朱拉隆功大学可以身先士卒。在出现困难时,公众首先要想到朱拉隆功大学。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朱拉隆功大学要成为这个国家的旗舰。朱拉隆功大学还要将公平与正义传到国家之中。”[6]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更明确地提出要成为“国家的支柱”。为此,朱拉隆功大学在其2008—2012年发展目标中,确定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家知识的源泉;建立快速、严谨、高效的管理体系;成为重视正义与能力的场所。为了实现上述的宏观目标与具体追求,朱拉隆功大学采取了六大基本策略,即进步、责任、力量、稳定、关心和幸福。以此实现它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学科专业设置状况是影响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东盟著名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最为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本土、区域和国际性的结合,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非常重视本国文化与周边区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精进与发展,东盟著名大学也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研究,许多学校都设置了跨学科专业并开展跨学科研究。大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突出优势,学科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对学科专业进行重组与机制建设等。
共处于亚洲文化圈内,东盟国家在地缘、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东盟国家成长的土壤,更是其发展与壮大的根基。尤其是全球化与新区域主义的勃兴,跨国的区域联盟与合作已成为趋势与力量。关注亚洲,重视亚洲研究,这不但有利于东盟各国了解自身的周边环境,更有利于深化对区域文化和身份的认同,这是当代国际社会重要的发展逻辑。大学作为国家的先锋与旗舰,自然要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铺平道路。因此,许多东盟大学都设置了亚洲研究相关机构,开展亚洲研究。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世界最顶尖大学之一,成为一所国际性大学,为了凸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它将亚洲研究作为其着重发展的专长与特色。为此,它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门设立了“亚洲研究”专业,主要致力于汉语言、中国研究、日本研究、马拉西亚研究、南亚研究和东南亚研究等。马来亚大学创立亚欧研究所,主要是为了强化亚欧高等教育间的联系,通过促进学生与学者的互换与交流,更好地理解两个地区的文化、历史、政治、组织、经济、商业和法律状况,增进亚洲与欧洲的关系。随后,它又成立了中国研究所,主要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为研究重点,也积极研究华裔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尤其是东南亚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中国研究所鼓励和倡导开展学术交换项目,它本身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尤为重视与中国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较早便已经成立了亚洲研究所,主要是研究亚洲国家和亚洲事务,传播关于亚洲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促进泰国与外国研究亚洲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向民众传递有关亚洲事务的知识。亚洲研究所拥有很多出版物,如《亚洲评论》《亚洲年鉴》《亚洲研究中心新闻》《亚洲回顾》《亚洲移民研究》《华文教育中心》等。为了对亚洲问题进行实地深入研究,亚洲研究所与亚洲国家进行了学者交换,利用这些国家的资源和便利条件开展专题研究。河内国家大学也于2002年建立了亚洲研究中心,其主要职能是:(1)履行河内国家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之间的协议;(2)共享亚洲国家的学术发展并相互理解,以拓展亚洲国家的发展潜能,促进亚洲国家的互利与均衡发展,最终促进全人类的发展;(3)支持有潜力的亚洲学者开展研究,促进亚洲学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此来推动亚洲的学术发展,增进亚洲的相互理解与共同繁荣[7]。菲律宾国立大学于1968年也创立了亚洲研究中心,着重从事本国与亚洲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
文化是国家的根基,是国家精神与国家认同的关键。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文化霸权与强势文化的辐射与冲击,许多国家尤其是小国、弱国,文化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甚至存在被同化的危险。如何保持国家的文化活力,提升国家与民族认同,日渐成为众多国家的重要议题。因此,近年来,相对于全球化,“本土化”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期望通过本土化,巩固本国文化的根基,提高本国文化的影响力,突显国家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提升国家的民族意识与精神。东盟国家的状况正是如此。为了保存和彰显本国文化与精髓,许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加强对本国文化的研究。例如,文莱大学在1990年创立的文莱研究院,主要负责研究文莱达鲁萨兰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与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多领域合作研究;马来亚大学也成立了专门的马来研究学院,主要致力于研究马来文化、语言、艺术、文学和社会,编纂、保护和延续这种独特的文化;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也成立了泰国研究院,着重开展有关泰国的研究,促进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与共生已经成为一种强劲的趋势。与之相应,跨国和跨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大学重要的生长点。因为,交叉可以滋生出新的生长点,跨国与跨学科合作的贡献会远远超出一个学科的单线发展。这迎合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更为大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空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十分重视跨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注重会计、商业、传播、教育、艺术、人文等跨学科教学,致力于培养跨学科博雅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设立了许多跨学科的院系,诸如跨学科的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数学科学等;同时,它还非常重视组建跨学科研究群组,先后组建了高级计算与媒体研究群组、生物医学与配药工程学研究群组、环境与水技术研究群组、信息与传播研究群组、纳米科学与纳米科技研究群组等,这需要33个研究院的协同合作。而它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也专门设立了“欧洲研究”这个跨系的专业,几个系联合培养,发挥各系的学科与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总体质量与水平。印度尼西亚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也非常重视跨国研究专业,它先后设置了美国区域研究、日本地区研究、欧洲地区研究、伊斯兰和中东研究等,积极地开展跨国性的研究。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当代大学发展的有力推手。因为只有合作与交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科研、人员、学术思想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在比较中借鉴成功经验,亦可以对外教育输出;而且,只有将大学自身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大系统之中,从国际视野来反观与考察自我,大学才有可能明确定位,知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提高大学的总体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众所周知,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大学不仅仅要赋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这是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无论从大学自身发展,还是从人才培养的维度来看,国际合作与交流都十分重要。东盟著名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这一特色尤为明显,各国大学都主动与国外的组织、机构、大学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等都向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扶持。例如,化学系就是在爱尔兰、美国、法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志愿者的帮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与多所大学与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它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建立了生化实验室并开设了实践课程等[8];而其哲学系也受到了新人类组织(印度)、米兰天主教会大学(意大利)、香港大学(香港)、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和雅典耀大学(菲律宾)等的极大支持,帮助它开展有关柬埔寨哲学的研究[9]。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金边皇家大学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这是促使它不断发展与超越的一股重要力量。当然,在这一进程中,金边皇家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加,它不仅仅只是柬埔寨的一流大学,其国际知名度和声望也正在提升。新加坡国立大学则与全球多所大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各种大学联盟或协会,更凭借着高新技术建立起全球教室等,丰富和充实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它在加强国际教育与合作的过程中,扩大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教学与科研资源,为它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老挝政府认为,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本国、本地区乃至全球教育体系的发展,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因此,老挝鼓励老挝国立大学与国外大学等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目前,老挝国立大学已经同韩国、泰国、越南、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典、丹麦、波兰、德国、法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特色是力量之源,是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东盟著名大学特色与优势的发展之路正佐证着这一点。近年来,东盟著名大学的水平与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升,这与它们重视特色与优势培育密不可分。总的说来,东盟著名大学特色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是重视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大学自治;基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突出特色培育;强调本土、区域和全球的有机结合等等。其核心就是要确保大学切实成为自己的主人,并将特色的发展植根于本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之中。我们常说,文化并无好坏、优劣、高低之分,一所大学的吸引力,不仅仅是由于它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更来自于它所形成的文化与特质。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代社会,我们往往过分关注事物的效益与经济回报,缺乏经济利益大多被视为无价值,但也许有时我们应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与考量“价值”的真正含义,探寻那些超越利益与回报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似乎更是大学特色与吸引力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Anon.Chula Symbol[EB/OL][2011-05-05].http://www.chula.ac.th/cuen/about/symbol_prakew/index.htm.
[2] Anon.Facts about The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EB/OL][2011-05-05].http://www.admu.edu.ph/index.php?p=111.
[3] Anon.About UBD[EB/OL][2011-05-05].http://www.ubd.edu.bn/index.php?id=2.
[4] Anon.Vision, Mission & Strategy[EB/OL][2011-04-06].http://www.nus.edu.sg/about-nus/overview/vision-mission-strategy.
[5] Anon.Core Values of the University of Malaya[EB/OL][2011-05-05].http://www.um.edu.my/mainpage.php?module=Maklumat&kategori=51&id=195&papar=1.
[6] Anon.Pillar of The Kingdom[EB/OL][2011-05-05].http://www.chula.ac.th/cuen/about/pillar/index.htm.
[7] Anon.The Asia Research Centre[EB/OL][2011-05-10].http://www.vnu.vn/en/.
[8] Anon.Department of Chemistry[EB/OL][2011-06-02].http://www.rupp.edu.kh/fs/chemistry/chemistry.php.
[9] Ano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EB/OL][2011-06-02].http://www.rupp.edu.kh/fssh/philosophy/philosoph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