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差异特色孕育的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

2014-03-28 10:02覃晓宁
创新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瑶山山子花篮

覃晓宁

地域差异特色孕育的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

覃晓宁

广西金秀大瑶山,山高林深,古老神秘,地广人稀。这里的五个支系瑶族都居住在大瑶山里,但他们所处的地域之间却有“隔山不同调,隔岭不同音”的地域差异特色,因而他们的民歌也因此而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呈现出不同体载、不同风格的特点。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地域特色差异

广西金秀大瑶山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溪水潺潺,古树参天,自然景观雄奇秀美,民族风情异彩纷呈。这里的茶山瑶、盘瑶、坳瑶、山子瑶、花篮瑶等5个瑶族支系都居住在大瑶山里,但他们之间却有“隔山不同调,隔岭不同音”的地域差异特色,因而他们的民歌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呈现出不同体载、不同风格的特点,这种独具特色的瑶族民歌直接反映瑶族人民的精神气质、人品性格和情感审美,是五个瑶族支系的智慧结晶,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

一、满山茶林孕育了茶山瑶的“香哩歌”

“香哩歌”在茫茫林海中产生。茶山瑶是最早进入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支系,元末明初就已迁徙定居在这里,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他们当时迁徙到这里时,主要选择较为平缓的山脚地坪坡而居,并开田种谷,栽植茶叶,形成较有规模的茶林,“茶山瑶”也因此得名。由于迁徙进入金秀大瑶山时间早,所以茶山瑶占据了大片的原始山林。他们的劳动成果和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山林,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原始森林中劳作,种香草、烘笋干、摘香菇、采木耳、架鸟盆等。此外,他们还在林中搭建了鸟厂,鸟厂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平时在原始森林中劳动,鸟厂就是他们吃、住、休息的地方。在茫茫的林海里劳作,茶山瑶以歌交流,以歌代讯,以歌为号,以歌呼应。茶山瑶的“香哩歌”就是在那茫茫林海的特殊环境中生产的。

“香哩歌”内涵丰富多彩。所谓“香哩”,就是在唱歌时,在歌的头尾都要有“香哩”作为衬词。其实“香哩”还有特定的含义,每当对歌时,“香哩”的含义视对方的身份而定,灵活运用。如当和朋友在对歌时,“香哩”之意为“朋友,您好”或“老同”、“伙计”(瑶族之间相交的知友);在和情人对歌时,“香哩”之意为“阿妹”、“娇娥”、“同年”;当和远方的客人或贵人对歌时,“香哩”之意为“尊敬的”等等。因为是在原始的山林里劳动,那一望无边的茫茫林海,那呼啸的林涛,同时在“对面看得见,相会得半天”的深山中,想用歌声来向对面山的人传递生产、生活及爱情等信息,仅靠普通的唱是无法完成交流程序的,所以就必须用近似呼喊的方法来唱,这样,对面对歌的人才能清楚地听到传来歌声的意思。这种从茫茫林海中飘出来的歌,这种在古老的大山中产生的瑶族民歌,就是茶山瑶的“喊香哩”了。“喊香哩”音域起伏较大,曲调高亢,明亮奔放,节奏自由。

“香哩歌”独具山野神韵。“香哩歌”有一个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曲调结构不是规整的,它的歌词结构也似散文诗一样,没有固定对称的词句,四句、六句、八句、十六句不等,直到把要表达的意思唱完为止,所以“香哩歌”的曲式结构只能用“歌随意走,意完歌止”来概括。“香哩歌”的曲调为宫调式,整个曲调是建立在“1、2、3”(哆、唻、咪)三音的基础上,因而它保持了最为古老的“三声腔格”,乐句的落音在主音“1”上,乐段的落音都是落在商音“2”上。[1]过去,由于历史的原因,茶山瑶深居古老的大山中,与外界很少交往,所以在“香哩歌”的音调里,很难寻觅到外来的音乐因素。大凡到过金秀大瑶山调查的学者,当听了“香哩歌”之后,都由衷地赞叹其“山野神韵、瑶味浓烈、风格独特、令人难忘”,当然,他们所说的“神韵”和“瑶味”指的就是“香哩歌”的地域特色和艺术色彩。

二、频繁迁徙异地孕育了盘瑶和山子瑶的“过山音”

“过山音”是盘瑶和山子瑶频繁迁徙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盘瑶和山子瑶原本都是讲“勉”话的盘瑶人,但他们在迁徙进入大瑶山后,由于金秀大瑶山的地理环境,逐渐造成了语言上的差别,由此形成了“隔山不同调,隔岭不同音”的情况,而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仍然是相同的。在旧社会,盘瑶和山子瑶均饱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残害,因此,不得不逃进深山老林里,他们“入林唯恐不深,入山唯恐不高”,在艰辛的迁徙路上,只能以歌声来发泄心中的悲愤:“贫苦山丁多苦难,背起背篓把家搬,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难”,“铜铁拐杖也撑断,铁线草鞋也磨穿,血泪落在草叶上,大旱三年晒不干。”这就是盘瑶和山子瑶频繁迁徙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盘瑶和山子瑶民歌“过山音”(瑶语:贵金中)也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过山音”意境深刻、节奏奇妙。所谓“过山音”,其意有二。盘瑶在过去艰辛的迁徙过程中,一山过一山,因此,盘瑶又叫做“过山瑶”。他们在迁徙的途中,唱着悲沧的山歌,伴随着漫漫的迁徙路,从这个山头唱到那个山头,“过山音”因此得名,这是其意之一;又因为是过山瑶自己的歌,故名“过山音”,这是其意之二。过去,盘瑶在诉说迁徙的艰辛和苦难时,所唱的“过山音”,其声如泣如诉,悲沧凄凉。“过山音”的旋律进行起伏很大,它用一种从低音到高音,又用切分音上下滑的节奏进行,在中国的五声音阶的民歌中,是没有“4”(发)和“7(西)”两个偏音的,而在盘瑶的“过山音”中,都很巧妙地运用了“4”音,声音从低至高,又从高至低,音域从低谷到高峰,又从高峰到低谷,然后再上冲至一个不稳定的偏音“4”音上,并长时的保持着,然后落在主音上结束,这种激越有力的曲调,反映了盘瑶族人民一种坚忍不拔倔强抗争的决心。[2]倘若人们偶遇山中盘瑶在唱“过山音”,那高亢的声音,深沉的曲调,悲沧的情绪,顿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苍莽的大山中,和一个古老的民族从原始森林中匍伏而出,去寻找人间的天堂。

“过山音”具有双重艺术表现功能。这种双重艺术既能表现刚毅激昂、深沉内在的情绪,又能表现缠绵轻柔的爱恋蜜情。因此,“过山音”也常常用于男女交际、谈情说爱、择偶连双的场合。如果说在“一山过一山”对唱的“过山音”是狂野的山风,那在山寨火塘边唱的“过山音”就是谷底的潺潺小溪了。如今,盘瑶族又赋以“过山音”新的时代感,歌唱党给予他们的幸福生活,歌唱美好的明天,虽然是“旧瓶装新酒”,但歌唱的情绪变得愉快了,“过山音”也随之变得就更为悠扬悦耳,散发出更艳丽的艺术风采。

三、秀丽山寨孕育了花篮瑶的“刮架、离贯”和“吉冬诺”

“刮架、离贯”和“吉冬诺”瑶歌来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花篮瑶和坳瑶是全国瑶族中人口最少的瑶族支系,他们分别分散居住在大瑶山的深处的圣堂山与五指山的峡谷中。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迷人,山寨背靠巍峨秀丽的圣堂山,前临列峰指空的五指山,清澈的圣堂河水从村前流向远方,河两岸峭崖壁立,进入山寨,举目四望,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清风拂面,更有翠鸟啼鸣,他们的房屋都掩映在绿树丛中,让人处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坳瑶和花篮瑶有这么良好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因为他们自古以来就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自打600多年前迁徙进入大瑶山以来,传承祖训,住山爱山,吃山养山。他们把爱护森林的条款作为石牌条令刻在石牌上①明初至1940年在广西大瑶山地区用以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条律,一般刻写在石板上,立于村口或大路旁。“不准刀耕火种,不准烧炭,不准乱砍滥伐,种树护林,做善积福,毁木霸地,做恶招祸,天地有眼,会有报应,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子子孙孙,永记心间。”由于如此虔诚地保护森林,所以坳瑶、花篮瑶的居住生活环境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也就孕育了花篮瑶的“刮架、离贯”和“吉冬诺”瑶歌。

花篮瑶的民歌主要有两种,即“刮架、离贯”和“吉冬诺”。“刮架、离贯”和“吉冬诺”旋律优美动人。处在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下孕育产生的“刮架、离贯”和“吉冬诺”瑶歌,自然是极其优美动人、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脉脉温情、优雅纯丽,这就构成了坳瑶、花篮瑶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刮架、离贯”在瑶语中都是“离得远”之意。[3]唱歌时在每首歌的前头和结尾加“刮架、离贯”,故名。在使用“刮架、离贯”时,使用哪一种适合,要视歌者双方所居住的距离远近而定。是隔壁邻村的用“刮架”,离得较远和很远的就用“离贯”。“吉冬诺”是一种不喜欢啼叫的鸟,“诺”是瑶语中,“鸟”的意思。“吉冬诺”是一首叙事歌,它附带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丽活泼的姑娘,平时喜欢说说笑笑。到她出嫁的时候,父亲便告诫她嫁到夫家后,就不能多嘴,并且用稻草缚一块石头交给她说:“如果这块石头三年烂了,你就可以说话。”结婚后,她整日忧忧郁郁,总不开口。三年过去了,丈夫见她如此神态,便把送回娘家。途中,她看见一只“吉冬诺”飞到路旁,并不停地啼叫起来,这时她就发笑起来说话了,丈夫见她说话了,忧郁的神态没有了,人一下美丽了许多,丈夫就想把她留下,而姑娘认为丈夫之前把她抛弃了,就不愿再回头,于是便唱起这首以“吉冬诺”为开头的歌以示拒绝。花篮瑶的这两种民歌,旋律非常优美,曲调似摇篮曲,羽调式,妇女们常常哼唱着它哄婴儿入睡。花篮瑶民歌的歌词象散文诗,句子长短参差,极其自由,常采用“连珠格”的句式,前后句子珠贯蝉联,排比整齐。花篮瑶的民歌演唱形式为对唱,独唱和齐唱,用真嗓演唱。花篮瑶的民歌,曲调虽优美流畅,但略带几分伤感。

四、宗教庆典孕育了坳瑶的“大声歌”

坳瑶的民歌主要有“大声歌”,瑶语为“邕贺”,意为大声歌唱。据坳瑶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在几百年前就迁徙到金秀在大瑶山,为了不忘记历史,他们将迁徙的过程编成歌,代代传唱,告诫人们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大声歌”就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演唱“大声歌”一般都是在坳瑶的宗教庆典活动时唱,唱的人数多达数百人以上。[4]另外,唱大声歌有个特殊的方式,就是在演唱时要和着坳瑶一种独特的鼓舞“黄泥鼓”舞的节奏来歌唱。黄泥鼓,就是在击鼓的时候,要用当地一种特别的黄泥浆涂抹于鼓面上,使得在敲奏时鼓声宏亮,强劲,音振山巅,声传数里,黄泥鼓的风格独特,鼓型分公母,有粗有细,其鼓声则有雌、雄之别,有高有低,母鼓声音浑厚、低沉,公鼓声音强劲、清脆。一只母鼓要配八只公鼓,周围再围以数百人的“大声歌”队,组成的歌舞场面好不壮观。开始唱“大声歌”时,母鼓手首先打出“空、空、呯”的声音,其鼓点指挥着整个场面的节奏,公鼓手随即跳跃而出,围绕母鼓。奔腾起舞,这时身着盛装的坳瑶姑娘们,在歌师的带领下,手舞五彩花巾,唱着优美动人的“大声歌”,踏着激越的鼓声,翩翩起舞。“大声歌”有对有答、有分有合、驰张快慢、高低明暗,而热烈的场面,欢快的情绪,使音乐的氛围一浪高过一浪,真可谓是人间天籁了。

“大声歌”曲调经典悠扬,其的调式为羽调式,节奏较规整,具有舞蹈性的四分之二、四分之一拍是它的主要节拍。演唱形式多以领唱、齐唱为主,用真嗓发音,特别令人回味的是唱“大声歌”时除了黄泥鼓点节奏伴奏外,还有坳瑶姑娘吹奏的木叶声伴奏,她们的吹奏技术相当高超,音域达两个八度,鸟叫虫鸣,皆能模仿,在伴奏时吹以悠长、颤抖的长音,使得“大声歌”更显深沉、庄重、华丽、婉转悠扬,充分表现出坳瑶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综上所述,地域差异特色孕育了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从产生至流传到现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百年来,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伴着瑶族社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金秀瑶族的历史。它从一定层面上折射出金秀瑶族的思想文化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金秀瑶族民歌异彩纷呈,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特点鲜明,风格各具。茶山瑶的民歌高亢明亮,激昂奔放、明快豁达;盘瑶、山子瑶的民歌质朴苍劲、浑沉悠扬;坳瑶、花蓝瑶的民歌则是古朴幽雅、委婉柔美、抒情动听。另外,金秀瑶族民歌反映的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叙述开天辟地造人造物的,有反映民族迁徙的,有歌唱爱情的,有歌颂劳动和对幸福生活向往的,有劝人弃恶从善的,还有反映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的等等。

五、结 语

总之,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五大支系的民歌与他们的历史、生产、习俗、生活居住环境、地域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瑶族语言孕育了不同的山歌韵味,无论是“茶山瑶”的“香哩歌”、盘瑶、山子瑶的“过山音”、花篮瑶的“刮架、离贯”和“吉冬诺”,还是坳瑶的“大声歌”等都在瑶族民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地域特点,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1]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金秀瑶族文化丛书:茶山瑶[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182.

[2]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金秀瑶族文化丛书:盘瑶[M].德宏:德宏民族文化出版社,2012:210.

[3]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金秀瑶族文化丛书:山子瑶[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12:252.

[4]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员会,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金秀瑶族文化丛书:花蓝瑶[M].德宏:德宏民族文化出版社,2012:177.

[责任编辑:杨 彧]

J607

A

1673-8616(2014)03-0122-04

2014-02-27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瑶族民歌的地域差异研究》(11YJA760027)、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2年度“开放基金·教授培育工程”专项项目《贺州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研究》(KF2012002)、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瑶族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传承教育研究》(2013B049)

覃晓宁,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广西柳州,545004)。

猜你喜欢
大瑶山山子花篮
论玉雕山子工艺
广西大瑶山社垌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花篮
桂东大瑶山地区金成矿背景及找矿方向——以新众金矿区为例
编花篮
编花篮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保护区管理研究
不能叫你的名字
山子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