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与建构:从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化
——基于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视角

2014-03-28 10:02王学荣
创新 2014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城乡

王学荣

践行与建构:从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化
——基于马克思城乡融合发展视角

王学荣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研读马列著作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亦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有必要从中汲取营养。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综合考虑,要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走出二元结构进而实现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马克思;二元对立;城乡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分割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和国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过有关城乡融合的思想(或者可以说是“思想因子”或“思想元素”),笔者认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亦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首先,必须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因子究竟是什么。每当说到共产主义的时候,大多数读者会马上想到的多是传统教科书对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例如,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大差别”得以消除,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等,其中的“三大差别”是指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而这里就包含了消除城乡差别,马克思尽管没有在其任何一部著作中专门讨论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问题,但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因子却散见于马克思及恩格斯一生各个时期的著作中。本文将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做简要地分析。

通过研读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不难得出以下信息:其一,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是无条件的,而需要具备相应的生产力前提和所有制基础。所谓生产力前提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足够发达。马克思曾经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城乡二元对立的重要根源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对此,马克思这样说道:“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1]即要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建立在发达的“工农业发展水平”之上,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乃是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的物质前提。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制度性根源,那就是私有制的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必须废除私有制,马克思这样指出:“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2]马克思还说道:“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3]423要废除私有制,必须得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没有发达的生产力作支撑,要想废除私有制无异于痴人说梦。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前提和私有制基础这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说的,一个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城乡关系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乡关系对整个社会系统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这样说过:“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3]157马克思进而认为,要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系统的统一,首先就应消除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的平等与协调。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消除城乡二元对立亦是实现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2]

其三,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城市与乡村的平等与协调状态。不过,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平等与协调”,并非简单的等同,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同一。马克思所提倡的城乡融合,乃是“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的。[4]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配状与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笔者上文所列的思想因子仅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所处时代条件下的一种预设。然而,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真的达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设的情形了么?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事实上,当代中国社会非但没有达到消除城乡差别的程度,反而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二元对立特征,甚至还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多重二元性。这种多重二元性体现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的并立,现代城市与广大农村的分裂,机械化大生产与手工劳动的鲜明对比,以及城市与农村内部的诸多不平衡,均为多重二元状况的写照。

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和发展攻坚期。在此等社会背景下,城乡分割已经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性因素。近年来,党和国家将“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5]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进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6]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报告特别强调:“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7]可见,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都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并将其放在了极为重要的战略高度来加以布署。

可是,如果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来综合考虑,要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谈到这里,不妨来看看几篇重要文献。例如,毛泽东在1936年12月所著的文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这篇文章的第三章,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具有四个主要特点,其中第一个特点是“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毛泽东在文中这样写道:“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通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8]在这里,毛泽东用极为形象的笔触描绘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反差和诸多不平衡现象。可见,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近代以来就非常明显了。早些年,著名学者杨家志先生也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一文中深刻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给当代中国造成的巨大影响。杨先生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或二重性必然会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地区之间利益差异。……其次,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现代中国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最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现代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9]很明显,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给当代中国造成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如前文所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城乡融合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现实中的生产力还远远没有达到高度发展,甚至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想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城乡融合,必须首先踏踏实实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物质基础夯实好,因为这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根基所在。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国目前大力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就是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预设的城乡融合了。事实上,当代中国离这一预设还有很远的距离。党和国家当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例如,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均是向着马克斯、恩格斯的这一预设前进,但一切都还只是“在路上”。走出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当代中国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三、两点余论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理当从马克思的理论宝库中合理地汲取有益养分。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论及城乡关系的相关著作可谓卷帙浩繁,关于城乡融合的思想因子实在太丰富,远远不止笔者在本文中所做的归纳和概括,大量有关城乡融合的思想元素都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深入发掘,这是其一。

其二,当代中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和改革攻坚期,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城乡分割、二元对立开始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理应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党的十八大对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作了很好的发挥,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7]然而,究竟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进而实现马克思当年所预设的城乡融合,突破口到底在哪儿?具体路径又是什么?何种方法将会更优?这些问题也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68.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23.

[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4.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8.

[9]杨家志.《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2).

A881;F299.22

A

1673-8616(2014)03-0040-03

2014-03-27

王学荣,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城乡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城乡涌动创业潮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