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3-28 05:28张贝贝
重庆行政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众民主政府

□张贝贝

☆行政与法☆

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张贝贝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网络为民众提供了表达利益、权利诉求的渠道,加强了民众和政府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但由于数字鸿沟、互联网自身缺陷、参与者主客体局限性的存在,也出现了诸多的无序的、非理性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民主政治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与背景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现代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应时而生并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生活。

第一,代议制民主危机的出现以及政治民主化趋势的发展是推动网络民主产生和发展的政治背景。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1],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精英民主,代表的是精英阶层的利益。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普法宣传活动的开展,民众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觉醒,直接政治参与的愿望日益强烈,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参政形式来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

第二,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是推动网络民主产生和发展的技术背景[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拓宽了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动力。

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经历了1999年到2003年的酝酿期、2003年到2007年以“孙志刚案”和“非典”为标志事件的兴起期,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进入扩散和深化阶段,2008年网络问政的出现使网络政治参与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2010年微博的出现加速了中国式民主进程,不仅实现了传播工具的新突破,也拓宽了自下而上传达民意的渠道。我国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网络政治参与从开始的公共舆论进入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成为引领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引起政治生态特别是舆论生态的明显变化。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给中国民主政治带来的新变化

第一,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直接民主,有利于民众的情感宣泄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民主参与的新渠道,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为民众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政治表达平台,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渠道相对狭窄的不足,让公众感受到享有平等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互联网的直接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为为各个方面和各种利益的代表发表意见、反映呼声和诉求创造了条件,网络参政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调节器和缓冲阀,政府通过对民众的正确引导,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保证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

第二,网络政治参与改变着政府管理,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网络是一个双向互动平台,网络政治参与推动了民众与政府的直接对话,使社会权力结构由“科层式”向“扁平化”方式发展,为政府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的愿望、要求提供了便利,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与公民的沟通方式,进而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模式和体制。网络政治参与在有效降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能最广泛地汇聚民情、民意,作出符合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决策,从而克服少数人盲目决策造成的失误和风险,提高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水平。

第三,网络政治参与对公权力的监督,有利于政府机关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政治参与是一个公开透明的民意表达窗口,公众通过网络曝光、检举、投诉等方式约束和监督公共权利的运行,扩大了社会监督的对象和范围,提高了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有效地促进政府工作的廉洁。同时,网络的特性使这种网络监督方式更为直接、迅速,更能引起广泛关注,更便于政府及时了解公民的意愿,发现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修正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

(二)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促进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无序性的、非理性的网络行为[3],不仅严重影响了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一,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网络民主不均衡、政治参与不平等。参与主体的均衡性即参与主体最大限度地涵盖社会各个阶层,才是最有价值的民主[4]。理论上网络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达到人人拥有网络设备、掌握网络技术的程度,导致了网络时代每个个体之间信息的拥有量不同,出现所谓的数字鸿沟即信息鸿沟。在我国,东西部、沿海与内地、农村和城市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数字鸿沟,不同群体或个体由贫富差距、知识差距引起的信息获取、表达能力差异,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低收入、低学历或年龄偏大的群体很少有机会和能力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诉求,而这类人群又是最需要获取政治利益的群体,而网络政治参与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社会上不同群体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现象,加剧了民主发展的不平衡,激化了信息时代“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间的矛盾,进而影响民主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导致网络民主情绪化、非理性[5]。在虚拟的网络政治空间里,网民以非真实的身份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在极大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热情的同时,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使部分民众失去自律,理性、责任也随之隐退,脱离现实制度的约束而放纵自己的行为,随意散布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发表带有明显个人情绪化的偏激或非理性言论,导致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主观性、片面性的信息和言论,影响了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社会政治秩序造成负面冲击。

第三,网络传播的快捷性、自由性导致网络政治参与无序化、不可控[6]。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独特优势,网络民主超越时间和空间,参与者不受现实时空限制,同时能敏锐快捷地感知由社会基本矛盾引发的种种现实事件,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影响范围大,爆发速度快。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个体的判断、分析能力也随之下降,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确定,不明真相的网民容易被误导,容易出现网络狂欢、网络暴力的非正常状态,极端化程度容易加深,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团体,为谋取政治资本或私利,利用网络发布攻击信息,散布谣言,制造网络事件误导网民,引发网民的不满情绪,进行非法的网络渗透,滋生各种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干扰国家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创造平等参政机会

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分配不均造成了人们的网络政治权利不平等,要缩小甚至消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数字鸿沟,就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大范围内保障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权利,实现信息分配公平,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第一,扩大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网络服务成本,为民众网络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经费投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

第二,扩大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面。通过建立社区网络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网络技术培训和指导,开展在校大学生暑期网络知识扶贫下乡活动,鼓励非营利组织对信息弱势群体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和培训等等一系列措施,定期免费对“信息穷人”进行网络培训,提高全社会互联网普及率,缩小因收入、职业、年龄等因素造成的信息资源的贫富差距,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网络政治参与的权利。

(二)健全网络保障体系,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

我国互联网技术起步较晚,规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要把法律法规、行业自律和个人美德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制度化、常态化的保障体系,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规范的管理和引导,才能确保网络成为民众可以正确利用的参政议政渠道之一,更好地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服务。

第一,加快网络立法,强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在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与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网络政治参与中无序、非理性行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性质、内容、程序、性质和参与途径做出必要的法律确认和约束,使民众在法律保护下正确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和发言权,维护自身正当合法的利益,不再被别有居心的个人或组织所利用。

第二,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内部监督约束作用。充分发挥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行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坚持自我约束。根据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制定行业内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和标准,约束网络从业者的行为,保护网络政治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对非法和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保障网络民主的有序进行。

第三,培养新型的政治网民,发挥网络伦理自律效用。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是参与主体成熟理性,但我国目前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具有低学历年轻化的特点,受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容易被过激网络言论误导,盲目跟风、感情用事[7]。网络伦理具有道德自律效用,因此要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宣传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及现实政治参与基础知识,指导公民寻求有序政治参与,提高我国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自身的修养和网络道德责任感,提升政治参与的自觉性、有效性和政治责任感,提高促使网民约束其网络行为,合法合理合情的使用自身权利,坚持理性政治参与。

(三)强化网络管理和引导,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第一,加强网络技术创新,有效调控网络参政行为。科学技术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能对网络参政行为实施有效调控。创新网络安全技术,比如信息过滤、甄别、追究技术,防火墙和过滤软件等技术,有效拦截境外及非法组织内容的流入,实现网络信息内容甄别和内容管制,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参政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电子政务的发展能够为民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载体,保证了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同时也避免因信息多级转发和传递而造成的扭曲,为民众营造了方便快捷的参政议政环境。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政府网站作为具有较高信息保真度的政治参与的规范渠道,能满足最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利益表达需求。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加强和规范网站信息管理,解决网站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实用性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的作用,实现更具效率的公众政治参与。二是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是社会最大的信息所有者和控制者,信息公开可以增强政府公信力,同时也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要转变政府信息公开观念,主动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增加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并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网上服务的人性化水平。三是要优化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互联网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新的执政平台、与群众对话沟通的新方式,通过到线上征集民意、问计求策减少政府的行政和决策对“公意”的可能偏离,维护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要进一步优化网络问政平台,落实办理责任机制,构建绩效考核机制,建立追踪报道机制,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听取民声、体察民情,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从而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实现以人为本、科学执政。

[1][美]罗伯特.日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32.

[3]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71-73.

[4]张立凯,梁素贞.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战略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24-27.

[5]关颖,网络政治参与刍议探[J].前沿,2013(3):45-46.

[6]吴佩芬,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5):34-37.

[7]张萌,群体:网络舆情的磐石[J].西江月,2014(3): 403.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民众民主政府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好民主 坏民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