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婷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吉林 长春 130028)
2012年6月中国养老金融论坛在香格里拉举行。论坛围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养老金投资的现状与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的机遇挑战、养老金融领域同业合作等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从政府、社会、企业、个人角度对养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此次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词语——养老金融。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十二五”期间恰逢老龄人口增速期,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引起经济结构的转变,从而最终引发金融结构的变化。[1]
我国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4+2+1”家庭结构导致了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85亿,超过总人口的13.7%;到2012年底为1.94亿,占总人口的14.3%。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2亿,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可以说中国是跑步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大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压力。
当前,一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二是城镇老年人口的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举步维艰;三是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更加突出,其中的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四是涉老侵权案件、老年人受害受骗事件、老年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五是老年群体社会管理存在真空,三成以上老年人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少数老年人被地下宗教和非法组织利用,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隐患依然存在。[2]
1.来得早,未富已先老。由于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赡养比2000年为0.1,预计2020年达到0.23中。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是在完成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我国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西方先进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老龄化程度却已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是“未富先老”。
2.来得快,且仍在加速。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一般长达几十年至一百多年,这么长的一个历史进程使得人们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比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3.基数大,且持续时间长。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25年将是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而且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个时间要持续30至40年。
养老服务业是带有福利性质的第三产业,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医疗护理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而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支柱和原动力,推动着社会经济进步,进而推动各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金融对养老服务业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将养老服务业与金融业有机的融合,实现共荣,发展养老金融,对构建我国养老服务新体系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如果没有资金的注入,就会成无本之木,充裕的资金是养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和根本保障。由于养老服务有福利性,决定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只能是国家。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各类财政补贴,但是由于我国是“未富先老”,高龄化、失能化的老龄化态势,使养老服务需求大增,而公共财政的能力有限,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虽然每年递增,但仍然无法满足养老服务需求。政府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必须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寻求金融业的支持。虽然金融业因其盈利性,无法成为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支持主体,但金融服务依然可以通过其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养老服务业的福利性,并不代表全体老人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养老服务,即使在瑞典等北欧高福利国家,养老服务也不是免费的“午餐”,只有少部分困难老人能够享受到。这其中包括“三无”老人、困难空巢老人、困难失独老人、孤老优抚对象,大多数老人还游离在“救助”制度之外,必须购买养老服务。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购买服务的市场就特别巨大,同时我国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费用巨大,经济入不敷出,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养老费用的支出大部分来自老人的积蓄,而创收收入,仅占一少部分。只有积极发展养老金融业,开发多种符合中国老年人特点的理财项目,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蓄原始资金,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业介入养老服务业,有效拉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带动就业,拉动经济的增长,缓解养老服务压力,提高养老服务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养老金融的发展,能增加养老服务费用的自给能力,不仅减轻了国家公共财政的负担,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代际关系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养老金融业的发展,势必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的繁荣。养老服务业又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能吸纳众多的劳动者,有效解决社会失业问题。金融业通过自己的融资优势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养老金融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养老金融中受益颇多。中国各界也开始关注养老金融,希望它能够帮助中国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许多金融业在涉足养老服务后,很快发现自己“水土不服”,许多在国外非常流行的养老金融产品,在中国却无人问津。发展中国养老金融的路径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出台对保险、基金等老年人稳定购买的金融产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生活供给。进一步完善各类契约性储蓄机构,增加老年储蓄增值收入。构建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三驾马车”,即由政府兜底、养老金支撑、养老金融补充。养老金和养老金融产品按照商业模式运作,通过政府的严格规范和财政补贴,降低其运营风险,实现其有效增值。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的国情,创新养老金融产品,采取“以房养老”,通过用住房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借贷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待去世后用出售房屋的方式还贷。我国的某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运行,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养老服务费用的解决,有很大的示范意义。养老金融要健康持续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带有保障性的金融产品是大势所趋。
在养老金融的推动下,银发经济必将引发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养老消费必然拉动国内企业的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的经济逐步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内需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养老金融作为金融与实业的有效结合,老年人消费成为金融介入养老服务业的媒点,养老消费的发展也促进养老金融的发展,养老金融理应把养老消费和养老结合起来。颇有争议的消费养老,即购买养老服务回馈一定养老金就是一个消费养老的大胆尝试,也是养老金融的一次创新。
养老金融要想有效的发展,离不开养老投资。老年人在为养老积蓄资金时,因投资偏好,理财观念、生命周期不同有很的差异。但是都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养老金、养老型保险、企业退休金等机构的投资者,还是老年人自己,都喜欢有稳定投资回报的金融投资产品,这就使发展基金、债券等各类固定收益产品成为养老金融市场的支柱。养老金融产品的有效增值,财富管理不可或缺,我国金融要为老年人“量身定做”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从价格、回报率、便捷性等方面开发银发金融产品。
此外,从金融支持主体上看,养老金融体系应该既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中,对于养老保障来说,应该以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为辅,而养老消费和投资则以商业性金融为主。总之,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融资、风险管理等压力,需要由政府财政、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三方形成合力,加快机构组织、产品服务和市场的创新,打造与我国养老文化相结合的养老金融路径。[3]
[1]招商银行举办2012中国养老金融论坛[EB/OL].http://www.njnews.cn.2012-07-27.
[2]何瑾.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J].科技智囊,2013,(4).
[3]杨涛.银发金融[J].中国金融,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