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迎春
☆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研报告
——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邓迎春
近几年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多次下发文件,专门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奉节县委县政府为此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总结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中的经验得失,积极探索新的转移有效途经,加大力度并持之以恒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民生工作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
奉节县地处渝东地区山峡库区腹心,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移民大县和国家级山区贫困县。2009年底统计结果表明,全县总人口104万,29. 19万户。其中农业人口92万人,农村劳动力47万人。由于近几年交通、旅游、小集镇、农村居民建房、退耕还林,尤其是三峡库区淹没,致使全县目前可耕种土地仅87万亩。按全县耕地承受力计算,现有耕地中能承载15.9万人耕种,即有31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全县耕地每年以5000亩左右的速度减少,而农村劳动力则以每年2.5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一减一增,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更大。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中,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出生或迁入的无地劳动力,全县初步估计此类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安置这些无地农村劳动力更为迫切。
从2006年开始,全县开始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行、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等工作,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走上了新的务工创业之路,得到有效转移就业安置。我县对六大劳务基地建设、劳务中介和劳务服务机构建设、农民工党建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维权保障体制建立、劳务培训统筹监管以及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关照等工作都探索出了成功经验,得到了重庆市领导的肯定和推广。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对我县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发展。二是开阔了农民视野,造就了一批人才。三是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四是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维护了社会安定。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位己经初步形成。
尽管奉节农村劳动力转移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凸显,但需转移的数量仍然十分庞大,目前尚有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并且每年还以2.5万人的速度增加。己转移输出的人员缺乏稳定的安置渠道和措施,尤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四个大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量大质低,即数量庞大但技能偏低,转移输出人员绝大多数仍靠体力打工挣钱,“老板”、“白领”少,“劳工”比例大。二是外多内少,即输出到县外市外多,县内转移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县内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迟缓,虽然“裕民”,但无法“富县”。三是返乡创业步履维艰,资金筹措、技术市场等瓶颈严重制约了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积极性。四是劳务培训收效甚微。培训与就业严重不相适应,针对性不强,劳务品牌知名度不高。
(一)指导思想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稳定县外输出、拓展县内转移、寻求境外输出、突破自主创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决定,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县外输出向县内转移的转变,促进县内产业经济的发展,富县裕民;二是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移的转变,形成规模和活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产业;三是实现从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把农民工造就成农民企业家;四是实现从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努力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变“劳工”为“技工”、“技师”,增强市场竞争力;五是实现从短期务工到稳定就业的转变,使农民工成为长期合同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保险保障全覆盖,无后顾之忧。
(二)转移途径
外输型转移就业。充分利用全县己建立的外出劳务输出基地,发挥劳务基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安置功能。广泛宣传,认真组织,多方招聘联系,有目的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县外、市外经济发展快,企业容量大的地区务工。签订劳务合同,稳定务工岗位,便于长期发展。政府搭台,规范化建设管理驻外劳务办事处,不断发展劳务基地、形成规模,强化管理服务。
内安型转移就业。充分利用县内现有企业,国家投入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首先满足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安置。尤其是充分利用近几年国家西部开发及库区迁建、地灾治理、交通建设、环境整治、农村小集镇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用工量大的特点,加大转移安置力度。这种内安形式季节性强,不误农业,务工顾家两不误,是广大农民工欢迎的务工方法。
创业型转移就业。认真落实国家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措施、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或立足本地从事二、三产业发展。从长远发展看,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多的人转移就业。
开发型转移就业。全力抓住国家十二五西部大开发、大投入的契机,做好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工程。充分利用奉节县立体气候明显的优势,发展以低山蔬菜、脐橙、中山蚕、牛、羊、猪种养殖业和高山烟叶、药材的林下经济项目。这些工程的建设,必然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就业。
扶持型转移就业。充分利用国家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清退机关企事业退休临时务工人员,腾出岗位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乡村试点工作,扩大试点面,增加就业容量。加大家庭服务、夜间巡逻、居民楼保安等社区服务业发展。盘活现有闲置的如门面房、废旧厂房等国有资产,主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岗位,搭建创业安置平台。落实小集镇建设及农民工自主创业税费减免返还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工自主创业。
发展型转移就业。充分利用国家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东部低端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内地,充分利用内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依靠内外力量兴办各种内向型企业,以吸纳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企业及早入园创业生产。加大产业发展的宣传引导力度,填补县内工商企业项目空白,使之形成相互推进发展的产业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安置提供更多更大空间。
境外型转移就业。面对国外劳动力需求市场,积极寻求境外劳务合作,开展向境外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充分利用“夔门建工”劳务品牌输送建筑技术工人,利用长江边上的农民工熟习水性的特点向境外输出渔民。
教育型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动员高中生入读大学,使这些人成为新型的技术人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后鼓励他们学习一门技术,使其转业退伍后外出务工创业。
(三)目标措施
1.建立完善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进一步完善己建立的四川成都、山西临汾、江苏宜兴、北京丰台、湖北荆州、广东惠州六大劳务基地。在奉节农民工务工较多的天津北辰、浙江湖州、广东深圳、福建邵武新建立劳务基地,把奉节籍农民工有效地组织起来,加强管理和服务。同时建立完善党支部、商会、工会等组织。使劳务基地成为我县劳务输出稳定的根据地、成为招商引资、对外联系的前沿阵地、成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所在地、成为为农民工维权服务的安全地。
2.努力打造劳务品牌。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农民工培训纲要指导意见》,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改变培训经费支付管理办法,打捆使用国家投入的惠农培训资金,大力推行近几年己探索成功的定单培训、联合培训、对口培训、分段培训、单项培训等模式。坚持“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按照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四有”要求,依托移民大迁建、旅游大开发、“全国武术之乡”,着力打造“夔门保安、夔门缝纫、夔门建工、白帝导游”四大劳务品牌。不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变“劳工”为“技工”、“技师”,增强市场竞争力。
3.新办返乡创业微型企业。大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完善返乡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功能,建立项目库,开通返乡创业服务管理绿色通道,成立为创业服务的贷款担保公司。发挥山区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项目的“公司+农户”模式返乡创业企业。调整奉节县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的新址,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同时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存在的创业起步难、项目寻找难、资金筹措难、人才招揽难、土地使用难的“五难”问题。
4.完善劳务经济保障体系。一是认真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完善行政保障维权体系。依法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和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务合同,办理养老、工伤等保险,实现法定要求保险保障全覆盖。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严肃查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彻底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的司法保障维权体系。编制农民工维权应急预案,设立农民工维权救助基金。按照国家农民工维权联席会议要求,政法部门优先、免费受理农民工维权案件。
5.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力度。牢固树立劳务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始终不渝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力度,全力保障劳动力转移、劳务基地建设、维权保障等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努力改善投资创业软硬环境,全面落实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劳动保障、农业、政法等职能部门要竭力为农民工务工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解除后顾之忧。新闻宣传部门要深入基层、面向三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健康舆论氛围。
作者:中共重庆市奉节县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