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权
校园安全不仅包括外在环境、身体的安全,还包括潜在的心理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安全隐患更难预料、更为可怕,心病、心痛乃安全事端的最大根源。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滋生、蔓延,既受种种显性的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安全设施的影响,也源于外界人员的不正当交流、互动,甚至是诱导、教唆,乃至施压、迫害……导致出现缺乏安全感的阴影和困惑,进而有极端言行和不良后果。有人说,智育不健全是次品,身体不健全是废品,心理不健全是危险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说教育千言万语,看教育千差万别,抓好教育需要千军万马、千辛万苦。为孩子的“心理安全”保驾护航,关键在于减少伤害、减轻压力、减缓矛盾,追问心理感受、追求和谐自主、追寻教育合力。
面对“心理安全”问题,我又想起了教育家办学。校园里有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艺术引领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广东某中学,有个脾气暴躁患自闭症的学生,上课随意走动,开关电灯,午休时火烧床单,用剪刀剪断电线,曾把热水泼到同学脸上。开学时,全班的其他家长联名请求将其调离,否则集体罢课。校长没有因为人多还是人少而做决定,只是将这“一个”继续留在教室,并反问家长们:一个人的权利是否就一定小于一群人的权利总和?这确实有教育家的气概!令人遗憾的是,另“一个”是悲剧。河南某中学有个“问题少女”,她打架比男生还厉害,被称“惹事妖精”,班主任让大家投票决定她的去留。得知结果,她先是大笑,然后哭着跑出教学楼。3天后,人们在水渠中找到她的尸体。
面对“心理安全”问题,需要教育公平,既要面向全体,践行有教无类,又要关注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不管落下哪一个都是莫大的缺憾,心理隐患的孩子更需要悉心关怀。今年秋季开学起,上海的小学开始全面推进“零起点”教学,国家教育部针对小学生的“减负十条”广泛征求意见。有人说,天真的问题和权威的回答,大人和小孩都值得一读。小孩有“天真的问题”,但常常得不到“权威的回答”;大人有“权威的回答”,但常常想不到“天真的问题”。而教育就在于挖掘人的潜能,在于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面对“心理安全”问题,也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通力合作,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近日,南京一些小学试行“弹性放学”,孩子们从原先下午3点多放学,改为可以延迟到下午5点多放学,甚至有的学校可以让家长随到随接。如此的“弹性放学”解决了广大“上班族”家长的后顾之忧,孩子的安全有了保证,这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这也需要家长的高度配合。
面对“心理安全”问题,指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要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轨道。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8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在少年犯中,“经常进网吧”的占93%,“沉迷网络”的占85%。由此可见,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家庭和学校的正面教育。大家生活在一个由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构成的“双重社会”里,拒绝网络生活是不现实的,我们要携起手来,大力开展“净网”“净娱”行动。《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特别“点名”,称片中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其实,孩子的兴趣所在并非都是娱乐游戏,就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制作经费仅为《中国好声音》10%的非明星类电视节目,近期成功地唤起包括在校孩子在内的亿万电视观众对汉字的热情,就是有益有效的作为。
世间最强大的莫过于内心的力量,最脆弱的也正是内心的安全,只有构筑起心理防线才是真正的坚强、健康。周国平在《把心安顿好》一书中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心宽一寸,路宽一丈。把心安顿好,凡事即可心安理得、心胸坦荡。为此,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实在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endprint